黃牛山人
黃牛山人

分散式出版實踐者 網誌:bchai.cc

味道

2011 年吃了一次老婆造的西米布甸,至今 9 年了,還未嚐到第二次。唉。

我要談飲食自己也覺得很可笑。我不愛看蔡瀾的節目,我不是那些會為了口腹之慾攀山涉水毫花千金的人。相反我太太卻很愛吃,她跟我一起找吃的,算是上帝給她開的一個大玩笑。

小時候有看過一套卡通叫「伙頭智多星」,每次味王品嚐參賽者的菜色時,背景都會立刻轉變,然後牽引出一大段烹調者的人情及故事。卡通的表達雖然誇張,但其實精神跟大長今用心做好每道菜的橋段沒有兩樣。當食物加上人情作調味時,會變得雋永豐富,令人跳出食色性也的生物邏輯,品嚐到來自心底的感動。

http://beli-molly.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_14.html

菠蘿包和炸牛肉飽

我偶爾早上會跟女兒到麵包店買麵包當早餐。賣二元五角一個的菠蘿包,令我想起兒時跟祖母相處的時間。那時我常在她家裡過夜,早上醒來時她總會為我預備好一個菠蘿包及一盒維他奶放在餐桌上,每天如是。我會一邊無意識地看著「香港早晨」報導的那些金銀銅鐵錫的價格一邊吃,腦袋裡記著的當然不是那些數字,而是甜甜的味道。

麵包店裡還有一種炸牛肉包,油膩但香口,我也很愛吃。這口味則是繼承自爸爸的。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vlxyz/414511142

年糕

過年的時候我最愛吃年糕和蘿蔔糕,每次吃的時候想起的是大姑媽,因為年初三是兒時過年最期待的日子,我可以吃很多糕,表哥表姊們的玩具又新奇又好玩,一大班小孩又天真又熱鬧。

家鄉雞

小時候當 KFC 剛剛進駐香港時,名字叫「家鄉雞」,我到現在還是改不了這個稱呼。從前最喜歡帶我去吃「家鄉雞」的是姨婆,所以當年我第一次在大家樂當暑期工賺了一千元,便用二百元買了幾桶雞請她和其他親人一起吃。

外母的料理

我廿六歲左右有一段時間身體十分虛弱,病得很頻密。那個時候外母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為我送來一堆食物,因為她對食療很有心得。那時我一個人住,很多得她的照顧。有很多次她把裝著食物的紙袋遞給我,然後在嘮嘮叨叨時,我根本沒有在聽,因為眼淺的我在忍著不掉眼淚…

雞湯

當年爸爸失業,在家裡也練出了一道好廚藝,煮的菜的味道絶不比媽媽的遜色;可惜當年的我不怎麼懂得欣賞。媽媽煲的雞湯也確實美味,但那也可以算是我用來拒絶她關心的最有力武器。每次想起變涼了的菜和湯,我心裡都有難以言喻的歉意,只是裂痕有如一道深淵,怕要用女蝸的彩石才能彌補了。

茶樓點心

上茶樓也是一種有趣的「味道」,坐在那喧鬧的環境下的一張大圓桌,彷彿又回到了當年整個家族每個週日聚首一堂的日子。雖然此情不再,上茶樓卻成了我的習慣,說不定有很多獨自坐在旁邊的大叔大嬸們的經歷也跟我差不多…

西米布丁

時至今天美心大酒樓仍然有售一種熱西米布丁,我忘了是在哪一家茶樓首次嚐到的,這算是我在茶樓中最喜愛的甜點。今天是我三十六歲生日,太太也為我做了一盤熱西米布丁,老實說味道沒有美心大酒樓的那麼好,不夠甜,太多水,沒蓮蓉,表面也沒用火槍烤香。

但是這種味道的記憶卻屬於她了,因為我彷彿能看到她在準備這道甜點時的內心。特別對於今天的我,這平淡的味道已經變得刻骨銘心。

老婆造的,水汪汪的西米布甸。2011年

後記

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食物,對我來說都有故事;例如餐蛋治、西多士、叉燒飯、芝士蛋糕、啫喱、紅豆雪條、樽裝熱維他奶、烤豬頸肉、墨丸河、麥當努早晨全餐⋯⋯不過礙於篇幅不能盡錄。

後後記

這篇文章寫於 2011 年 11 月,當時在臉書 note 發表,現在已很難再搜尋得到,我也差點忘掉了。今早拜讀 H Fung 的文章,才猛然想起自己寫過一篇相同標題的文章,故再編輯整理,在自己的站上貼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