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丸
呆丸

【小說】三體

雖然是影集出了才開始看書,但書中所包含的概念卻比影集更具啟發性,相當吸引人的第一集。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影集有消息了才跑去借書來看,還是拖到影集上了朋友想討回去才快馬加鞭地趕,人也許就是這麼奇妙。不過仔細想想,書是近二十年前在中國連載,十年前得到雨果獎,而在這期間中,科學的進展又往前了多少呢?雖然在書中宣告死刑的「三體問題」不存在有如F=ma、E=MC2之類耳熟能詳的簡單唯一解,但近十年來借助電腦幫忙大量運算的結果,也算出了許多在限制條件下存在的特定解法,或許三體人只要再多點耐心促進一下科技發展,就可以算出他們的世界中,三顆恆星存在的特殊軌道了。《三體》的故事內容或許也將有全然不同的發展。

【以下涉及劇情】

其實這也是《三體》第一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討論與限制科學發展的同時,更基本的問題是「科學是甚麼」?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認為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兩方,宗教追求著不可知的神蹟;科學尋求確定的答案。但也時常能看到鄙視宗教信仰、自認科學的人,卻將「科學理性務實」視為有如「信上帝得永生」般的教條,在不知不覺中將科學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的宗教。原本倡議能給出確切解方的科學是一般人仰慕的進步理念,但隨著研究的進展,站在前線的學者們卻越來越體會到理論模型的極限與結果的不可預測,微觀世界中有著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一般人熟知的薛丁格的貓;巨觀世界有著三體、N體問題、混沌理論。當然我離所謂的「研究前線」還很遠,也許現在已經有精確度更高的解釋,但顯而易見的,人類終究還不能預測未來。

與此同時《三體》中文革時期的一句話雖然不起眼,但卻莫名地打到我:「是哲學指引實驗還是實驗指引哲學?」這句話有趣之處就在於它涉及理論派與實驗派長久以來的戰爭,而且相關回應某種程度點出人類科學的基礎:人們都是先觀察到自然界已存在的事物,再試圖發展出一套系統去解釋這些現象。那麼同時存在的盲點就是對於我們還觀察不到的東西,我們能發展出有效的理論去解釋嗎?再加上又會回到科學界的大哉問,我們是不是只能觀察到我們想觀察的事物?而且至今仍舊有相當多的學者相信對於這些難題,我們是「還沒有找出解」,他們相信有朝一日可以找到某種工具來解決這些謎題;但我有時也不禁想著,這會不會反而是另一種自我限制?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些問題就是無解,會不會反而能發展出另一套體系來更貼近宇宙真實的樣貌?

在想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更加佩服包括劉慈欣在內的這些科幻小說作者。《三體》中所包含的科學相關知識其實是相對「硬」的,尤其第一集後段講到次元轉換的部分老實說乍看有點吃力;再加上前面兩段提到的科學存在問題,這些事情或許是我平常胡思亂想的素材之一;或許對於這些作者來說雖然知道問題存在與本質,但他們也沒有答案。可是他們卻能夠以這些素材為基礎架構出一個龐大豐富的幻想世界,並且用各種有趣、引人入勝的情節串起這些難解議題,將其化為吸引讀者進入故事的引線,這大概就是功力與天賦的差距吧。

前面提到了文化大革命,這個歷史悲劇是《三體》中很重要的事件,可以說整個故事由此而起,甚至我還覺得整個《三體》系列都是以這個事件為源頭延伸發展。雖然實際描述的場景只有葉哲泰受審的一小段,但這段完全顯示了當人們反智可以反到甚麼程度,葉哲泰與妻子紹琳的辯論內容我想台下的人或許幾乎通通聽不懂,但卻可以任意的穿鑿附會將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扭曲原意,而且他們多半只是跟隨著紹琳的曲解來對葉哲泰進行審判,這樣不也是在追隨著另一個知識分子嗎?僅僅只因這個知識份子看似與自己站在同一邊,就因此將她的言論合理化,這也呈現了只懂盲從而不自己思考的人群有多麼容易被操弄。

但另一方面,能苛責紹琳嗎?她終究只是為了保命而已。也許基於某種人類長期在社會規範下建立的道德標準,她「應該」保護自己的家人、愛人,不應該做出這樣只為自保而落井下石的舉動,但說到底,保命不過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沒有命,又何來道德?或許依然會有一群人相信要堅守道德而自願犧牲,但要將這套標準放諸四海,讓所有人為了道德而不顧性命,又顯得如此不近人情。

這一切就發生在文革的背景裡,在這個所有人都只能力求保命的極端環境中,許多道德標準、普世價值,都會與身處歲月靜好之中的我們不同。實際上作者筆下的三體人,大概也是在描述他心裡中國人的樣貌,經歷過那個充滿飢荒、人禍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曾經蕩然無存。聽過一個節目評論《三體》,談到書中對於背叛的反應完全呈現東西方的差異,長久以來看過許多西方作品,他們對於背叛的反應都非常強烈,好像背叛是件罪無可赦的惡行一般,大概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所謂的「榮譽制度」才有辦法運行;反觀東方,或稍微限縮一下範圍到中國,背叛也許還不到司空見慣的程度,但人們對於遭到背叛時的反應,卻總是微妙的略帶保留,給人一種「反正我大概也猜得到你有可能會這樣做」的感覺,下意識的會有防備心態。這種微妙的東西方差距,或許也體現在書中人物的互動吧。

此外在極端環境中發展出來的文明、文化,或許其侵略性也是超乎你我想像的強,就像後段三體人世界裡,和平主義者與首領的對話,當缺乏資源太久的物種進入一個資源豐富的世界,他們會瘋狂的侵占、爭奪,其實我蠻好奇是否其他生物也有類似的情況,不知道水體的優養化是否能算一種,優勢物種在擁有資源的分配權時,會無止盡的占有並持續加強自己在環境中的優勢地位,或許這種強烈的佔有慾也是生物的一種本能,人類這種智能生物發展出「理性」試圖抑制這樣的本能,但要是有一天環境的變化導致智能生物失去了理性的枷鎖呢?可能在看待三體人對地球的侵略,或故事以三體人影射中國人狼性的同時,這種源自生物與生俱來的原初衝動才是更需要注意的地方。

同時在看書中故事聯想到與現實世界的對比時,我總有種作者在藉由故事情節來警惕社會發展路線與國家未來走向的感覺。也許作者的確是奠基於過往文革遺留下來的思想而創造出這系列的故事,但那是在延續這樣的思想?或是在為因此思想而發展出來的社會文化解套打圓場?抑或是試圖用這樣的故事來告訴原生族群或外界這個文化與國家所可能帶來的隱憂?可能後兩集會有更清晰的影像,但看完系列作第一集的當下,我比較認為這個故事是一種隱晦的諷刺。

書中有一小段故事給我意外的感觸,在那場血腥殘忍帶有黑暗創意的古箏行動前的軍事會議裡,各方將領與指揮官討論如何攻占審判日號。會議中提到許多「尖端科技」,這些在科學家努力發展想要探究宇宙真諦的過程中發現的副產品,遠在它們為人類帶來更加便捷先進的生活之前,先被當成武器來達成各種千奇百怪的軍事目標,這種幾乎是下意識的科技研發順序,還真的很難說服我黑暗森林理論描繪的世界不存在。另一方面想到一群人在計畫怎樣在最短時間內殺光船上的人,瞬間聯想到《夢想集中營》電影中納粹指揮官思考如何有效率的毒殺猶太人,立場也許不同,但行為與目標卻如此相似,對照前述,當基於某種人類長期在社會規範下建立的道德標準對上了個體或群體的生死存亡之際,該依循怎樣的準則做出適當決定又是個永遠的難題,但討論這樣的難題時,可能人們更難突破的心魔是承認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並沒有想像中的遠,我們與心中塑造出來的惡魔形象並沒有這麼不同。

《三體》的有趣之處,或許比書裡打造的科幻與外星接觸世界還要更多更廣,在沉浸於作者塑造的世界同時,也看著由某些歷史事件所營造出的思想、文化差距,甚至想到一些以前覺得很模糊的問題,但經由書中幾句話劈開了迷霧,而更能抓到思考的方向,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比我一開始想像的還要大。其實以前對於硬設定背景的小說比較沒有興趣,總覺得或許故事性反而沒這麼好,但《三體》倒是讓我改觀不少。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