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盛事之都

其實,香港不是一直是盛事之都嗎?為甚麽要突然加以強調呢?而且甚麼事才算是盛事呢?當每星期都要出來向市民解釋為甚麼這算是盛事,還真的是盛事呢?
廟街夜繽紛,算不算是盛事?

所謂盛事,總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大家熟悉的盛事,都有相當歷史。例如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和世界盃,都有過百年歷史,當初其實也不是如此大規模,是用時間和耐心去經營,才有今天的舉世矚目。而這種級數的盛事,也不是很多城市能舉辦,我們還是退一步去看吧。

自己在多倫多市住了廿多年,就跟大家談談多倫多每年的盛事。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標誌性的活動,特別是一線城市。多倫多每年最焦點的活動,應該是那加勒比文化節(The Toronto Caribbean Carnival,以前通常簡稱為Caribana),是北美洲內最大型的同類活動,吸引很多外地遊客。這個活動由1967年首辦,經營了幾十年,到九十年代才變成如此大規模,橫跨八月份的一個長週末,有各式活動表演,文化交流,到處聽到Steel Drums的演奏,和各種加勒比燒烤美食。而最後的焦點必然是那個大型巡遊,可以稱之為人肉花車巡遊,因為每位參與者會非常鋪張地設計,大家可以幻想孔雀開屏,他們將各種羽毛布條放在一條柱上,柱下有輪子,方便移動,然後幻想有幾十支柱連在一起,散開來足有一條馬路的濶度,而表演者便在前面拖行這些裝置,真令人咋舌。後來,這些表演也向外輸出,例如在香港的農曆新年花車巡遊中,便曾應邀出席表演,雖然規模一定細得多,畢竟香港的馬路不是那麼濶,不過香港人應該不會陌生。

加勒比文化節大型巡遊

有一個叫Nuit Blanche的一晚過的藝術展,是自己相當喜歡的。它源於歐洲,名稱直譯是白色夜晚,活動由星期六晚上日落之後開始,一直至星期日早上日出時結束。第一年(2006)舉辦時,我和朋友真的玩通宵,但由於是首次舉辦,配套設施不足,午夜後幾乎沒有飲食供應,幸好我們有自備。而第一次也集中在市中心,絶大部分展品都在步行距離內。有些大型裝置頗見心思,有一個將大量膠樽,從大廈外牆三、四樓的高度連到地下,砌成一個瀑布,遠看非常似而壯觀,近看卻被那麼多膠樽嚇倒!而那個大大的紅色氣球,夾在兩座樓宇之間的展覽,日後在多處地方見到。第二年,飲食供應便大大改善,但到處是人龍。之後發展快速,不止在市中心地區,雖然公共交通有加班安排,但東奔西走也要點體力。再後來,我們年事漸高,通宵真的捱不住,而且參展作品越來越多,分佈不同角落,也不可能完全看完,想不到已有近二十年歷史了。這種夜繽紛的活動,始終較合年青人吧。

另一個類似的叫Doors Open Toronto,大可稱為城市開放日。那個週末,很多樓宇,機構會開放讓市民入內參觀。有些平常是絕不會開放的,例如市政大樓的一些樓層,警察總部,一些有歷史的消防局,學術機構,甚至監獄。最初也是集中在市中心,後來也有一些其他區份的建築物參與,而每年都有新的參與者。其中其受歡迎的,大概是幾隊職業球隊的主場,能進入那個更衣室是不少球迷的夢想。

連唐人街也有參與Nuit Blanche的展出,參展者將數以千計的衣服,掛在一條橫巷內,這些衣服全是Made in China的。

而一個城市的職業球隊也是舉足輕重,能維繫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在北美一線城市,普遍有足球(有些包括美式和英式)籃球,棒球和冰棍球這四項最受歡迎的,因此,一年到晚,每星期,甚至每隔數天便有比賽,掀動大家的情緒,如果是季後賽,甚至是爭錦標,更加是全城投入,同喜同悲,一同說好城市故事。

至於其他的項目,例如電影節,書展,演唱會之類的文化活動,以至馬拉松比賽及各樣運動項目,每個城市都有,自然有一些做得比其他城市的更大規模,更有名氣,也自然是經過長時間的建立。多倫多的國際電影節(TIFF)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節頭五名內,而且因為日期在每年九月份,特別吸引一些準備年尾前推出,以趕及得到提名奧斯卡資格的電影,於是也吸引到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和影迷,每年這個時候,紅地毯一出,已是一項盛事了。

至於演唱會之類,今年因為Taylor Swift的聲勢,很多人討論,覺得未能舉辦而某隣國可以,便覺得是被比下去。但是,一直以來,香港的外國演唱會文化是有目共睹,入場觀眾總是外藉人士居多。而自己特別覺得,演出場地不管是會展還是世博,都不算是理想,出入也不太方便。紅館被譽為香港的演唱會聖地,何解沒有一個外國樂手(五月天和周杰倫不算)能夠在那裏開演唱會呢?如果有外國樂手能在紅館演唱,而且還推出演唱會錄音專輯,那才是將紅館級數提升,那才是說好香港故事。大家看東京的武道館,多年以來,不知多少歐美樂手在那裏演出過,確定了武道館的世界地位。那些因請不到Taylor Swift來港而憤憤不平的主事人,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早兩個月前,先後有Coldplay 和Ed Sheeran到台灣演唱,而且口碑甚佳,創出入場人數最多的記錄,樂手們都讚不絕口,再經社交媒體的宣傳,已經是最好的機會,將台灣貼在世界地圖上。如果他們已到了台灣,怎麼不順道來唱一場,或者我們的官員也沒有他們的電話號碼吧!

香港當然有自己獨特的盛事,就如剛舉行過的七人欖球賽(Hong Kong Seven),那是經過四十多年的演變,才發展成今日的規模,香港政府當中其實扮演甚麼角色?近來政府就是太過煞有介事的經常將盛事宣之於口,但又不肯放手去做,於是剛過去的潑水節,便因為去年有人向維持秩序的警員射水,而被控襲警,今年便改在公園一個範圍內舉行,還要先行登記才可以進入,以確保「安全」。或者,這也可算是有香港特色的安排吧。

至於書展和電影節之類文化活動更是處處審查,不少已因個人立場,再加上可能的國家安全風險,早已被列入黑名單,不可能參展。即使能參加,也不是沒有限制。今年的國際電影節的焦點導演是陳果,他的作品都有放映,唯獨是缺少了一部《去年煙花特別多》,是屬於他的回歸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大會沒有提原因,只能猜測是崩口人忌崩口碗吧。

而M+以北京為主題,播放幾部不同年代講北京的電影,當中包括《北京雜種》,是1993年出版的內地獨立電影,當時和其後都曾在香港放映,但今次M+官網竟然不敢列出片名,只顯示為「張元(導演)作品」,真令人啼笑皆非,但這也是新香港的常態,神經兮兮的不斷自我審查,如何成就大事?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