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流行樂壇最傳奇的一夜,以及其他幾夜

(编辑过)
Netflix 最近推出的紀錄片《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流行樂最傳奇一夜)》,講述近四十年前在美國洛杉磯,當期時最炙手可熱的樂壇巨星,一齊合作一首歌《We Are The World》的過程。四十年,真的不算短,很多人還未出生,甚至不知道事情,自己有以下補充。

大部分評論都以這單一事件為切入點,即使有提比他們早一個月出現的英國Band Aid,也只是輕輕帶過,甚至不提,完全聚焦在這一晚的事件。本是無可厚非,不竟所有找出來拍攝片段,都是在那一晚紀錄的。但我敢說,如果沒有Band Aid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先出現,應該沒有《We Are The World》。

當時,愛爾蘭歌手Bob Geldof(他是剛出道幾年的一隊新浪潮樂隊The Boomtown Rats的主音)應邀到非洲幾個饑荒嚴重的地方看看,被眼前的景象震懾,回英後,便構思要做一點甚麼。其餘的已是歷史,他們也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盡量網羅當時最流行的歌手樂手,也沒特別限制要全是英倫三島的樂手,因此最後在歌曲上出現的,便出現美國的歌手樂手,其中包括Kool & The Gang和Bananarama的成員,大概是他們剛好在倫敦。同樣,亦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如保羅麥卡尼和大衞寶兒等,未能前來參與,也錄了一條口頭信息交來,後來也加在單曲背面。這是前無古人之舉,大家只有盡做,而單曲出來後,當然是石破天驚,馬上成為冠軍歌,也是最高銷量的單曲,持續經年。

這樣的情況,美國樂壇自然看在眼內,也會想像由一班美國樂手來做又會如何?在維基百科上也說一位黑人資深歌手Harry Belafonte受啟發而發起。在電影中,據說是他再拉攏名監製Quincy Jones掌舵,加上Lionel Richie的協助,我感到筆觸有點落墨在黑人歌手樂手的貢獻,特別是Richie那晚還擔當格林美音樂獎的司儀,那時候還有最佳黑人歌手,最佳黑人歌曲這些獎項,對年輕一輩來說,肯定不可思議。但那的確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八十年代的現實。

電影有其可觀性,不過,如果只以它是單一事情來說,便未免忽視其影響性和連貫性,因為除了英美兩方的單曲之外,其他地方在打後年多,分別灌錄不同的歌曲,為解救饑荒,提高對事情的關注,略盡棉力。

差不多同一時間,加拿大也响應而做了一個自己的版本,他們稱自己為Northern Lights,而歌曲是《Tears Are Not Enough》,由當時已是炙手可熱的Bryan Adams作曲,David Foster監製,也算精鋭盡出了,德高望重的Gordon Lightfoot領唱,國際盛名的Neil Young,Joni Mitchell和Anne Murray都在前列。也許是人丁有點單薄,因此不同音樂風格的歌手,都包括在內,而更大特色就是有一句由法語歌手唱法語歌詞。如果你質疑為何沒有Celine Dion,Shania Twain和k. d. Lang這些歌手,因為在1985年,她們仍未走紅。

據知,也有法國,德國和西班牙歌手的版本,但因為不是英語,又未有互聯網絡,很難聽到。之後,有一班Reggae(台灣稱作雷鬼)的歌手,覺得沒有被邀參與,感到被忽視,由UB40樂隊幾個成員,拉攏其他同樣的樂手,如The Specials,Madness ,General Public等成員,合作做了張單曲《Starvation/Tam Tam Pour L'Ethiopie》,一面是牙買加樂隊The Pioneers的舊歌重錄,一面是一班非裔樂手在巴黎的錄音,雖然成績稍遜,但也向世界展示,雷鬼歌手一樣關心社會。

而最後,一班重金屬樂手亦覺得他們沒有被代表,便也索性做一曲重金屬的歌曲,分庭抗禮。由Ronnie James Dio牽頭,集合一班重型音樂人,如Judas Priest,Iron Maiden ,Mötley Crüe , Twisted Sister ,Quiet Riot,Ratt 等的成員,而這首歌最大特色便在一人一句的演唱之外,還有一節近三分鐘的結他獨奏,由十多位結他手,包括Ted Nugent,Yngwie Malmsteen等,一人一段的演奏出來,頗收令人熱血沸騰之效。

對於自己來說,這些歌曲都是有其連繫性,追本溯源,大家都有一種初心,想為解決飢荒而盡一分力。近四十年後,有些歌,甚至有些事情大家都可能記憶模糊,我只是純粹在音樂的角度,將自己記得的寫下來和大家分享。至於其後有第二代以至第三代的歌手重新再做,大家何以總感到缺少些甚麼,甚至劣評如潮?為甚麽這種「四海一家」的感覺,已無法再複製,那只好由其他學者去研究了。

最後說兩句導演Bao Nguyen,他是美籍越南裔人士,是船民的第二代,這才是他第二部長片,之前一部《Be Water》就是關於李小龍的紀錄片,可惜未有機會觀看。他自己說那首歌面世他只有兩歲,不過他父母有買下唱片,經常播放,成了他童年回憶的一部分。我相信一件這些的事情,橫跨數十年,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演繹吧。


彩蛋:

在上載本文之前,竟然找到看來是法國當年的版本,馬上和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

自己曾經談過這題目,有興趣的,可以按以下連結閲讀。

而他們不知道甚麼是慈善歌

新生代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