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447《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26:風土會影響民情嗎?

風土會影響民情嗎?

──────────原文──────────

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翻譯──────────

太史公說:我到齊國,從「泰山山脈」到「琅邪山」,北面抵達海濱,這個範圍內肥沃的土壤有兩千里,那麼的人民心胸開闊、性格豁達,而且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的天性吧!憑著「太公」的聖明,奠定立國的基礎,由於「桓公」的興盛,修行德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稱霸天下,這不也理所當然嗎?廣闊博大呀,這確實是大國風度啊!

 

─────────解說與心得─────────

經過二十五天的閱讀,終於細讀了一遍〈齊太公世家〉。

看著齊國從太公呂尚輔佐周武王並被分封到「齊」開始,這個濱海的肥沃土地上發生過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稱霸中原,但晚年生病時卻無人關心,兒子們只想著爭權奪利,最終竟然在無人照料下悲慘地死去。從此之後,「奪權」成了齊國政壇上的常態。國君隨時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被殺,繼任的國君也不一定能穩坐國君寶座的情況下,讓大夫階層也有了想竊奪齊國權力的念頭。

接著,大夫間的相互爭權,齊國國君並沒有從中獲利,更沒有國君想到可以藉此坐收漁翁之利,反而成為大夫之間爭權的寶物。最終,地位一落千丈的齊國國君,終究遭到田氏家族的架空下,被放逐到海邊,結束了齊國的諸侯地位。

然而,司馬遷在這段評論中並沒有提到這些爭權奪利的狀況,而是提及自己親自走訪齊國故地的感想。看著泰山到海濱這肥沃的土地,司馬遷有感而發地說:「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也就是說齊國土地上的百姓心胸寬闊,性格豁達,但又深沉多智,這大概就是齊地這一帶人的「天性」吧!?換言之,司馬遷觀察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各地不一樣的風土,是有可能造就出不一樣的民情的。

就司馬遷的觀察來看,齊國有高山、有平原,更有遼闊的大海,這千變萬化的自然風貌,造就了齊國人的心胸寬闊,也許正因為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才讓齊國人如此「睿智」。

關於地理環境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民情的說法,當年我的大學教授也曾對我說過。提出五行相生相剋的「鄒衍」就是齊國人,就連《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也是齊國人。看來,司馬遷的觀察或許有一定的道理。

齊國民情的豁達多智,只要有名君引導,就可以稱霸中原,但或許也正因為這種民情,才讓齊國君臣不向中原各國那樣守規矩吧!?屢屢透過禮法的漏洞,甚至還曾經毒殺國君,藉此讓入侵的吳國退兵,都可以感受初齊國人民「與眾不同」的智慧。

或許正因為太強調智謀,齊國歷史上幾乎看不到有在培養接班人的君臣們,就連管仲去世前,也不知道該把權位交給哪個人?這才導致齊國總是人亡政息,最終走向衰敗。令人不勝唏噓。

總而言之,這卷〈齊太公世家」讓我對齊國的歷史更加了解外,也對地理環境與民情的影響有所認識,更明瞭純粹靠智謀並不容易維持長治久安,還得有一套「制度」才能保證國家的持續強盛。

這就是這一整卷給我的收穫。

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往下一卷〈魯周公世家〉邁進吧!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