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87《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05:慢了二十多年的「補牢」行動!?

慢了二十多年的「補牢」行動!?

──────────原文──────────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閒。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翻譯──────────

此後有個名叫「莊熊羆」的人上言:

「臨晉地區的老百姓希望開鑿河渠引洛水來灌溉『重泉』以東一萬多頃原來的鹽鹼地。倘若真的能得到灌溉,那麼將可使每畝產量達到十石。」

於是調發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顏山」下。但由於渠岸容易崩塌,於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到四十多丈。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相互連通,使水流過。水從地下穿「商顏山」而過,向東到山嶺十多里遠的地方。井渠的出現源於此。因為開鑿河渠時曾挖掘到龍骨,所以將此渠命名為「龍首渠」。開鑿了十多年,河渠都開通了,但並沒有得到好的收成。

自從黃河在「瓠子」決口後二十多年,每年都因河水氾濫而歉收,「梁、楚地區」更為嚴重。天子完成了封禪儀式,並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天旱,相傳是上天要曬乾泰山上的封土而少雨。皇上於是派「汲仁」、「郭昌」徵調兵卒數萬人去堵塞瓠子決口。此時,皇上已經在「萬里沙」祭祀,回來的路上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於黃河中,還命令群臣與隨行官員自將軍以下者,都背負柴薪,一起來填塞決口。當時「東郡」的百姓以草為炊,所以薪柴很少,於是運來皇室園林──「淇園」的竹子作為塞決口的竹楗。

 ─────────解說與心得─────────

雖然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對漢武帝的沒有主見有些批評,但換個角度想,漢武帝也算是願意「接納建議」的帝王。即使,這些建議中有不少都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有些建議甚至是不切實際的,但大漢政府仍用盡一切力量完成了這些棧道以及河渠,讓我對當時人們的行動力感到佩服。

另一方面,相較於前幾段的建議者大多是官員,這次的建議者是個名叫「莊熊羆」的人,到底這個「莊熊羆」是誰?為何連個身分都沒有?我特別搜尋了一下關於「莊熊羆」的資料,除了知道他是個「關中地區」的人,看來除了《史記‧河渠書》並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資料。不過,從他所發明「井渠法」,讓人們克服了土質鬆軟之處難以興建河渠的問題來推測,這位「莊熊羆」很有可能是個水利工程師吧!?可惜的是,他的工程最終沒有讓當時的人們馬上享受到好處,但我想這種新的修河渠的方式應該會給日後的人們不小助益的。

言歸正傳,這位連同時代的司馬遷都沒有對他的身分多加著墨的「莊熊羆」,他的上書竟然能被漢武帝接納,這或許表示漢朝時,人們有建議是可以上達天聽的!?

這讓我想起了〈孝文本紀〉中,漢文帝的一段話:「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或許,漢文帝時鼓勵百姓提出建議的做法,漢武帝時代仍繼續沿用,所以才會不斷有人提供修河渠的建議吧!?

另一方面,二十多年前的丞相「田蚡」曾主張:「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結果導致漢武帝放棄阻塞「瓠子」決口。這二十多年來,不僅造成糧食歉收,應該也導致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吧!但這段時間裡,漢武帝卻沉迷於封禪。結果,封禪後的第二年,發生了旱災,在〈封禪書〉中曾記載,當時的方士們將此現象解讀成上天要「曬乾封土」的緣故,竟也意外地讓漢武帝想趁此機會解決一下「瓠子」的決口問題。

換言之,漢武帝是在「瓠子」決口後的二十多年,才想到要認真處理這個問題。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此時漢武帝不僅親臨現場,先舉行祭河儀式,接著命令文武百官都得加入這項工程,甚至還因為木材不足,直接從皇家園林中砍竹子來支援。雖說出發點不是為了百姓,但漢武帝終於想好好解決這個黃河絕口的問題,也算是一件好事吧!至於結果如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