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037《史記》卷二〈夏本紀〉16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爲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迺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在上一段的內容中,司馬遷對於帝太康之後的內容,僅僅描述下一任領導是有誰接任而已。因此,他一口起從帝中康寫到了帝孔甲,共十一位君王,反覆看了好幾十遍,我才發現其中的幾個關鍵字,分別是「子」或「弟」。換言之,司馬遷要強調的是接下來的領導人都由這個家族來繼任。

直到上一段的最後,司馬遷才停下來描述了一段「孔甲吃龍」的軼事,從今天這段內容來看,司馬遷是要藉由那篇「孔甲吃龍」來告訴後人,孔甲之後的夏王朝已經走向衰亡。綜觀來看,我才更了解司馬遷的用意。

因此,這一段開始,司馬遷又繼續描述了帝孔甲到帝履癸四代領導人的關係,依舊仍是「父死子繼」。此時,各部落早已對夏王朝感到不滿,而這位被後世稱為「桀」的帝履癸,想到的方法就是派兵鎮壓不聽話的部落,因此各部落不堪忍受(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這時,在部落中有位名為「湯」的人,似乎在各部落中的聲望不錯,因此夏桀一度囚禁他,但後來可能找不到什麼罪狀又放了回去(迺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繼續修行德業的湯,得到越來越多的部落支持下,最終聯合所有不滿的部落出兵進行討伐夏桀(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夏桀兵敗逃到了鳴條,後來遭到放逐後死去(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夏代的歷史至此告一段落,看來司馬遷僅特別著墨在大禹治水,進而得到禪讓之外,僅花一點篇幅描寫了其他四位領導人的故事而已,包刮:帝啟如何穩固地位、帝太康因為態度不佳遭到放逐、帝孔甲吃龍,以及帝履揆遭到各部落反抗而被放逐。

這裡倒是有兩個心得想分享:

其一,夏代是否真的有資格稱為「王朝」?我經過通篇的閱讀,我覺得似乎有點困難。畢竟歷代夏王的權力並沒有特別大,連帝啟出兵討伐不聽話的有扈部落時,都得特別告訴大家,是因為有扈部落沒有順應天命,也就是不聽話,所以我才出兵討伐。而帝太康時,有窮部落的后羿也可以反過來聯合其他部落放逐了帝太康,直到帝履癸,也就是夏桀的時候,當出現一位有聲望的「湯」時,各部落似乎比較希望由湯來領導,結果引起夏桀的出兵鎮壓,最後反而引起湯領導各部落反抗,導致自己被放逐。

因此,雖然已經出土了跟夏代時間滿吻合的「二里頭文化」,不少學者對於「夏」是否存在已經趨於肯定之時,仍有不少學者認為即使「夏」是存在的,但是否可稱為「王朝」?似乎仍有爭議。從史料上來看,我也認為夏代應該比較像是部落聯盟到王朝時代的過渡期。

其二,夏代的領導人只有表現不佳,就會被放逐。相反的,古希臘雅典城邦的規定卻是,部落中有人聲望太高,可能破壞城邦的民主者,得受到逐出雅典的懲罰(陶片流放制)。每每想起這兩個「放逐條件」,總覺得特別有趣。因為如果套用雅典的方式,目前司馬遷所描述的這些聖王,應該都是優先被放逐的對象吧!?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比較偏向於「人治」,因此當這個「人」做得不好的時候,就會有另一個表現好或是品行好的「人」想取代他。相反的,西方似乎比較偏向「制度」,因此才會想把這些破壞制度的人放逐。

雅典:陶片流放制

由〈夏本紀〉來看,破壞禪讓制度的人首推大禹,因為他沒有給「益」足夠的考驗來累積人望。其次則是「帝啟」,因為他至少仍是部落所擁立的,但他卻沒有按照帝堯以來的「禪讓模式」來培育下一位接班人,而是直接交由兒子太康來接手,導致整個禪讓體系遭到破壞。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