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033《史記》卷二〈夏本紀〉12

夏后帝啓,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啓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啓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則帑僇女。」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經過了漫長的醞釀下,這篇名為〈夏本紀〉的內容終於迎來了夏王朝的時代。但往後看了一下,司馬遷關於夏王朝之後的事蹟,竟然只是簡單地寫了五段內容,約六百字左右而已。換言之,整篇〈夏本紀〉的重心,著重在大禹透過「治水」到全國各地考察,進而得到了部落共主的這段歷史。王朝建立後,反而沒有太多著墨,令人有些訝異。

不禁令人聯想到唐代的玄奘大師西行取經的故事,其實玄奘大師最大的貢獻是回國後的翻譯佛經,但一般人卻因為《西遊記》的關係,以為取經那段故事就是玄奘大師最大的成就。

言歸正傳,「夏后帝啓」當上部落共主的過程是:父親培訓的接班人「益」讓位給他,一般而言,各部落都會因為認同上一位共主「欽定」的接班人,因而希望繼續由「欽定」接班人繼位。但這次的狀況有點不一樣,「益」把部落共主的位置歸還給「啟」之後,大夥也認為「啟」也不錯,因此就決定讓啟繼任部落共主一職(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

或許,當年跟著大禹在外治水的「益」沒有屬於自己的特殊功勞下,聲望輸給了可能也努力經營自己名稱的「啟」吧!總之,最後大部分部落都選擇接受「益」讓位的舉動,唯獨只有「有扈」這個部落表示不認同由「啟」繼任部落共主這件事。

對此,新繼任的部落共主帝啟,就決定派兵討伐,並與有扈部落於「甘」這個地方決戰。在決戰前,帝啟發布了一份戰前宣告,也就是《甘誓》。在《甘誓》中,帝啟對大夥說明「有扈」部落的「罪刑」。大意就是說「有扈」這個部落違背了「天意」,因此他要替天行道,來討伐這個不聽話的部落。

以今日的角度來看,帝啟所謂的「天」,應該就是指「各部落的共識」。換言之,帝啟認為大夥都接受由他來繼承這份職務的共識,不接受這份共識的部落,就休怪他必須出兵攻打了。

這裡有兩件是值得說說:其一,原來古代所謂的「天意」似乎還帶點「民意」的感覺,雖然跟今日的民主不太像,但是如果當初這些古代聖王可以透過「量化」各部落的意見,制定一套「少數服從多數」的體制,或許歷史的演變會更不一樣。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史書上的一點缺陷,那就是沒有給予明確的數字證明他的說法。到底「啟」與「益」的支持部落各有多少?如果能有更明確的數字,或許我們更可以看出帝啟所謂的「天意」到底是否有所依據?

其二,從黃帝一來,我一直都是用「部落聯盟」來形容這段歷史,換言之,如果願意加入這個部落聯盟,那就得聽從「共主」的領導,如果加入這個聯盟卻不聽話的部落,那就把他們「流放」,也就是把這個部落趕出部落聯盟的領地,或是針對該部落的領導人進行嚴懲即可。因此,如果目前的有扈部落不願意接受帝啟的領導,應該就是嚴懲該部落的領導,或是將此部落流放就好。但為何帝啟選擇出兵攻打呢?

以帝啟出兵「滅有扈氏」來看,帝啟的身分已經不能在用部落共主來描述,而是以國家領導人的身分來看待比較合適。換言之,「國家」這個觀念似乎已經成形。往後,在此國家下的各部落,都只能選擇聽從領導人的命令,不再有機會表達對此國家的看法了!

換言之,在帝堯、帝舜、帝禹等人的經營下,各部落已經慢慢形成共同體,不能獨自行動,更不能隨意搬遷。以前還可以透過各部落是否支持,來決定誰當部落共主,但往後的歷史就沒辦法如此了!因為下一任領導人是誰,將從現任領導人的後代或晚輩中來挑選,不必在徵詢其他部落的意見了!

套句我最喜歡的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中常用的話來說:(中國的)歷史又翻過了一頁!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