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035《史記》卷二〈夏本紀〉14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爲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在上一段文章中,大禹的孫子,也就是帝啟的兒子─太康,因為生活太過於安逸,而導致各部落的不滿下,相傳遭到有窮部落的「后羿」趕走。但太康死去後,他的弟弟中康即位,看來應該有改掉哥哥的毛病下,並沒有引起部落的不滿。然而,此時卻發生底下的兩名官員:羲、和卻因為生活荒淫,而導致日期大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但為什麼這兩個人會跟日期有關呢?其實,「羲、和」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史記》中,在上一篇〈史記‧五帝本紀〉裡,司馬遷就曾經提到,當年的帝堯是因為哥哥帝摯沒做好部落共主一職,引起各部落的不滿下而上任的,當時帝堯「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由於「羲、和」不可能從帝堯時代活到夏朝,因此可以推測,「羲、和」應該就是上古負責觀星象、排定日期的家族,也可藉此看出古代的專業職務應該都是家族世襲才對。

也就是說,「羲、和」這個觀測星象的家族,工作內容是告訴人民當前是幾月幾日,應該要種植什麼作物才對。倘若這個家族沒有準確的告訴大家,那麼就會出現種錯作物的狀況,進而造成糧食短缺的危險。

如此,才可以了解為何帝中康時代,司馬遷唯一留下的一件大事是「羲、和」的不盡責。

在「羲、和」的不盡責下,帝中康只好派出大臣「胤」前往討伐這兩個家族,並為此留下一篇文章,名為《胤征》。

查閱了一下《尚書‧胤征》,才知道原來「羲、和」之所以荒廢職務,是因為貪於喝「酒」的關係(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

從上一段內容,因為五個弟弟等著哥哥帝太康回來,而寫下〈五子之歌〉,到派出大臣去討伐不盡責的兩個家族,而寫下一篇〈胤征〉,都會感受到司馬遷似乎想用很簡略的方式留下這些帝王的紀錄。為何司馬遷不用跟紀錄大禹一樣的規格來記錄這些人物呢?甚至還直接告訴後世的我們,要看詳情,自己去翻閱《尚書》就好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這篇文章名為〈夏本紀〉,主要是介紹夏王朝的興衰過程,因此對於繼承部落共主之位的大禹有多點的描寫。另外,開創夏王朝的帝啟也有些著墨,至於其他人物,因為不是重點,所以才簡單帶過。

原因之二,司馬遷曾經遊歷過大禹駕崩的地點─會稽,因此他很有可能聽過當地人對大禹的很多描述與懷念,所以才對大禹特別有印象,而用比較多的篇幅描寫他。

原因之三,也有可能是《尚書》的內容大家都非常熟稔,因此不需要特別細講,司馬遷甚至認為只要點到篇名,後人都應該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原因之四,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書寫工具應該還是竹簡為主,而且當初司馬遷應該是一筆一畫地寫下這部書的,在能省則省的情況下,對於這些不是重點的人物,當然就是能簡化就簡化。

原因之五,經歷過始皇帝的焚書下,資料殘缺,所以除了親自去過的大禹墳墓外,其他人物也沒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

因此,綜合上面五點,我才比較能理解司馬遷為何在大禹之後的內容都比較簡化了!

另外,也可從帝中康派「胤」討伐不盡責的大臣中看出,夏王的權威再度恢復。透過這場征戰,各部落應該更能接受夏王的統治,也就不太去反抗夏王了吧!看來,帝啟所開創的世襲制度至此已經慢慢穩固。

在查資料的同時,也意外發現「羲和」也是傳說中的中國太陽女神,根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

太陽女神羲和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所以有些的發也把這次的「胤征羲和」是為史上第一個關於「日蝕」的記載。但我想,就算司馬遷也看過《山海經》,也會選擇刪掉這類較為神話的故事吧!因此,我還是認為「羲、和」應該是掌管曆法的官員。

以上,就是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