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Denken
觀察者 Denken

《Web3Matters 馬特週報》創辦人,軟體開發與寫作經驗超過九年。觀點文章每週更新 👉🏼 https://denkeni.substack.com

再論:讚賞公民的產品設計邏輯

近期讚賞公民 Web3 上線後,由於完全放棄支援法幣,加上拍手與 LikeCoin 回饋掛勾關係不明確,再度引發馬特市創作者們的困惑與質疑聲浪。

由於讚賞公民 Web3 與 1.0 (Classic) 的回饋機制類似,加上長久以來都有的「創作配對基金」,創作回饋容易隨著眾多因素而震盪,難以預測。

讚賞公民已是透明化回饋明細的先行者

首先我要肯定 Liker Land 過去對於「讚賞公民(讀者)月費回饋明細」所做的透明化日結圖表,這可以從 Liker Land app 裡查看。

試想過去 Web2 時期的訂閱制產品,何者有透明化這些數據呢?訂閱了串流音樂 Spotify 或 Apple Music 時,聽了許多創作者的作品,你知道自己付出的訂閱費,有多少分潤給你愛的創作者嗎?不知道。Vocus Premium 呢?Netflix?Xbox Game Pass?不知道吧。

這是基於讚賞公民最初簡單而有力的產品定位,「化讚為賞」將 100% 月費回饋給你拍手過的創作者,Liker Land 作為中介層,可供各大內容平台介接使用,而不像前述 Web2 的產品都是做單一垂直整合的內容平台,必須用各種手段先攏絡創作者,才能用豐富的內容吸引消費者。

讚賞公民的回饋機制問題在哪裡?

然而前述「讚賞公民月費」結合「創作配對基金」分配方式,確實經常造成難以預期的回饋總額。久而久之,因為讀者們實在也搞不懂了,就乾脆放棄理解,實質上許多人(包含我)就只是追求個人頭像上的讚賞公民綠色光環,來證明自己支持創作者。至於回饋機制的合理性?一次又一次遭受質疑。

我感覺是時候回頭檢視當年的產品設計邏輯了,以下引述自此兩處資料:

首先談回饋機制是希望做到「平均」每個拍手等值:

盡可能做到平均分配。換句話說,盡量讓「Like 除以 LikeCoin」這個數字保持不變。

然而實務上,反而受到另外兩項產品要求影響:

  1. 盡量一個月內把餘額花光(從而定出每天派出的 LIKE 量)
  2. 讚賞公民回饋是即時結算!(創作配對基金則是每日結算)

可以理解第 1 點是基於當時讚賞公民 1.0 是月費制,當然會希望鼓勵人每月定額支出,否則若留下餘額後停訂了,是否還能稱為讚賞公民呢?

至於第 2 點我則認為是迷思了,「即時結算」對於創作者來說,雖然聽起來很有吸引力(哇馬上就有幣進帳了),然而分配的合理性絕對更為重要。

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結合上述 2 點幾乎不可能達到「每個拍手等值」,因為你我都不可能每日剛好拍手數量都相同,導致這個回饋演算法「邏輯上必然存在預估部分」,但怎麼可能預估得準呢?最終就只能說:

雖然看單個讚賞公民的數據同一按讚數有時候產出 LikeCoin 數不一樣貌似「不公平」,整體依然公平,只是沒那麼直觀而已。

儘管對讚賞公民分配的「長期平均」來說是公平的,但實質上確實造成了每個拍手的回饋都不同,意即對不同時段獲得拍手的個別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公平的,導致每個拍手的回饋價值容易震盪波動,使人愈加困惑。

當產品設計實作複雜到這個層次時,就可以嗅出諸多問題難處了,是應該回頭調整最初的產品要求。誠如 Dieter Rams 所提出的優秀設計準則,摘錄其中三條:

  •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nderstandable
  •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不夠直觀」就是不夠好的產品設計。既然讚賞公民全面進入 Web3,也就免去了應付各國法幣規範的麻煩事,是時候回頭來重新省視。

Web3 真正的本質是透明化,價值則在去中心化治理

先簡述我所理解的 Web3 真正的本質:透明化,因為 Web3 交易都能公開記錄在區塊鏈上。與之對比的是 Web2 幾個巨頭掌握了眾人的興趣愛好與隱私資料,訂閱服務平台也都隱藏了個別消費者訂閱費的實際分潤去向。

Web3 真正的價值在於去中心化治理,得以縮小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落差。與之對比的是 Web2 時期,生產者都是專注於打造產品,大幅降低使用門檻,是為了吸引消費者上門,然後隱去了其中巨大的資訊與利潤落差,最終導致資訊業巨頭化。

我們不應該再走回 Web2 的這些產品思維老路。

「讚賞公民月費」與「創作配對基金」的回饋機制必須更透明

為了透明化與簡化回饋機制,我認為前述兩點產品要求都應該修改。以下提供個人想法,以求拋磚引玉:

讚賞公民月費

  1. 改為每周結算或每月結算,總之不需追求即時結算。
  2. 系統仍可根據用戶過去拍手習慣,自動提供每個拍手的 LikeCoin 平均估算值,並作為預設值,但要在每個結算週期前,發信告知並提供用戶自訂此值或其上下限的權力。
  3. 每個週期餘額花完,後續拍手便不再具 LikeCoin 價值,並應在拍手時顯示警示訊息;若還有剩下餘額,則應直接累積到下個結算週期使用。

意即不再追求於每個短週期內用完餘額(這應是分配波動的根源)。這樣的產品設計代價是,讚賞公民月費不再能讓「所有」無腦拍手皆化為賞,但能確保分配更合理、更透明、更易理解,也減少分配波動。

畢竟,當 Web3 產品把消費者「設計成」無腦拍手的讀者了,那豈不與 Web2 巨頭無異?Facebook 透過鼓勵用戶無腦按讚,蒐集個人興趣隱私來投放內容與廣告,進一步引發如劍橋分析事件,造成政治極化的危機;引領智慧型手機革命的蘋果,設計出極為吸引人的觸控裝置體驗與 App Store 資本主義生態圈,讓眾人都陷入手機成癮的危機中。讚賞公民 Web3 應該如其所宣傳的「不是瀏覽,而是閱讀」去進一步鼓勵讀者有意識地閱讀思辨,化讚為賞才更有意義。

讚賞公民初心者可接受系統自動估算值,進階者則可自訂值,餘額皆可累積至下個週期繼續使用。是為追求:

Make the easy things easy, and the hard things possible.

創作配對基金

  • 公開拍手數據、計算方式、分配報表

因為不公開透明,便失去了去中心化治理的意義。最好是將計算方式上傳至 GitHub 或甚至寫成智能合約,以供眾人檢視,得以提出改進方案。

譬如,目前以「每天定額」發放,但每天拍手總數必有高有低,再加上讚賞公民權重,導致不同天的拍手配對價值可能波動得很大,這分配方式顯然不夠合理——創作者挑不同天發表作品所得回饋,會受創作配對基金拍手價值波動影響,感覺像在抽樂透?

由於創作配對基金分配,雖說立意應是鼓勵免費 Liker 亦有影響力,並進一步拉攏加入影響力更大的讚賞公民,但意即其本質上便是「以低成本搏更多收益」,就跟投資一樣,必然會有人去精算如何投入低成本行為獲得更高報酬,可說是無止盡的貓捉老鼠遊戲。

然而,計算方式可以演進迭代,但並不能作為阻止公開拍手數據、計算方式、分配報表的理由。

無本撈幣濫用者如何防制?

目前讚賞公民已有判斷與封鎖疑似濫用、作弊、機器人的機制,我認同這點是可以不公開其「判斷規則」,以便動態因應這貓捉老鼠的遊戲。

但應該追加「主動」通知被封鎖的用戶,以及申訴管道。

更甚者,我認為應該定期公開封鎖清單與後續處置,包含其中的誤判率(False Positive + False Negative rate),都應該持續接受監督檢討。

為何應該公開這些處置呢?Web2 巨頭通常頂多提供統計性的透明度報告,而不願揭露其內部審查內容的處理細節,這使得平台權力高高凌駕於使用者之上,譬如在 Facebook 檢舉內容濫用、蘋果 App Store 審查素質有時低落,都難以有效監督。又譬如馬特市上就有公開的訴訟制度,試想國家法院判決書若不公開,還有司法獨立可言嗎?

結語:相關討論

判斷這些濫用的機制絕非輕鬆事,無論是程式技術上或人為價值判斷。Matters 早期也遇過洗 MAT 幣的事件,至今在matters儀表板上的文章排行榜,仍有這 長據前三名,只不過後來把拍手機制轉與 LikeCoin 合作了,相關責任重擔自然也轉交了。

Discord 上的相關討論,已指出「定額派出確是可以考慮的」。

Matters 目前是公開原始碼,因此登上首頁(演算法推薦)的機制應是公開透明,這點亦有隱憂,只要這個社群夠大了,凡公開規則就必有欲人為操縱者,台灣知名的批踢踢 BBS 便深受公關公司操弄影響輿論,因為影響力是有價的。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