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ace
gerace

我在这里思考人生、情绪、互联网。不一定要做什么,但是必须要知道为什么。

终于有人用大白话讲清楚Web3了

听了王建硕聊web3的播客,听完感觉耳清目明,十分舒适。终于有人用简朴的语言、平和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聊聊Web3了!

这两天听了这个王建硕聊web3的播客,听完感觉耳清目明,十分舒适。终于有人用简朴的语言、平和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聊聊Web3了!

首先,王建硕是谁?他是河南省单科状元、百姓网董事长、前微软和ebay员工。更重要的是,他是从1995年就开始参与到互联网浪潮中的元老。正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了整个Web2的发展历程,带着历史的眼光看待如今的Web3浪潮,他的视角多了很多深思和理智。

在这趟热潮中,有很多人想要加入Web3,也有很多的意见领袖和媒体,在不停的宣讲什么是Web3。但是这些宣讲常常高度重复,并且缺少细节。例如每个人都在说:我们目前处在Web2时代,Web3就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或者:Web3最大的价值就是去中心化。 坦白说,这种高度重复的口号我也逐渐感觉到缺乏充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在投资/投机的浪潮中,掌握一堆Web3的知识,好像没有什么用,甚至还有反作用。以至于都出现了meme嘲讽总是试图“学习”的韭菜:懂得越多,亏得越多。

王建硕使用的“大白话”体系借鉴与这本著名的科普读物 Thing Explainer ,作者Munroe博士说,其实所有的晦涩的词汇都可以在1000个大白话词汇的范围内得出一个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解释,它才是一个真正成立的概念。例如Human Torso (人体躯干及内脏)就是一个标准的医学专用名词,Munroe给出的大白话解释是:Bags of Stuff inside you。只是人们喜欢讲“大词”,常常是出于一种害怕自己不够有文化的羞耻感,或是希望塑造自己懂得很多的形象。

这么说的话,“大词”就像是一种障眼法。正如上面的meme图里的三种人,少数制造“大词”、熟练操控“大词”的人不会被迷惑,少数根本不想证明自己聪明,因此也不在乎“大词”的人也不会被干扰。只有中间的大众,看着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苦苦的学啊,越学越亏😂。

现在,根据王建硕给出的一套“大白话”,对于那些Web3冲浪者们关心的最普遍的问题,我们终于可以听到一点“新”的答案了。

Q1 到底什么是Web3?

Web3并不是下一代互联网,而是“一张唯一的公共的数据大表”,全球共同维护,人人皆可读取,皆可添加数据,但是谁也不能删改。

所以Web3这个概念其实是不成立的。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下文仍然使用Web3这个词汇指代互联网。

把区块链定义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说法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下一代”应该是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东西,只是升级了版本。但是区块链和互联网本质截然不同,互联网是数据与数据之间产生了链接跳转能力,数据本身可删可改,数据所存储的表也不具备唯一性。另外,“下一代”还意味着新的一代会取代旧的一代。但是健硕认为,区块链和目前互联网并不是替代关系,有很多实际的需求现在的互联网满足的很好,替换到区块链上并不能满足的更好,甚至还不如。比如数据处理的效率,区块链再怎么扩容,都比不上现有的互联网快速灵活,怎么可能用区块链替代互联网呢。

但如果它并不是下一代互联网,甚至还不如互联网,它岂不是没有未来应用普及的可能了,纯粹是一个炒作的产物?健硕认为不是,它仍然有可能是一种和“互联网”同等量级的技术创新。

Q2 Web3有什么价值?

新技术有没有价值在于看它有没有在很底层的逻辑上实现了过去从未能实现的东西。
互联网是信息革命,区块链可能是资产革命/经济革命(因为它是一种账本能力的创新)。区块链未来可能带与信息革命是同一个数量级的变革。

区块链提供的新能力是:所有人共同在一张大表上,一旦append一行新数据,无人能篡改。这是一种公开、公正、公共的账本能力,能做什么暂时还不知道,但是它是一种以前无法实现的、很底层的能力。

另外,你可能也留意到,谈论价值的重点并没有落在“去中心化”。关于“去中心化”,这个圈子里也充满了太多迷信和迷思。我个人的理解是,“去中心化”的价值必须要落在它作为一种实现“公开、公正、公共”的手段。如果“去中心化”了,却没有更有利于公正、公平的合作(这里暗含的推论是:更公平的合作机制能够激发更多的创造力),那么这种“去中心化”,并不见得一定会带来什么额外的价值。这也是很多土狗项目用来迷惑人的地方,标榜自己非常“去中心化”,但是仅仅作为一种噱头。

Q3 知道了这些就能赚到钱了吗?

不能😂

健硕认为在这个浪潮里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人:一类人是“冲浪者”,另一类人是“观海者”。对于冲浪者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低买高卖,在起伏中获取盈利,他们在乎的只有关于波动性的规律。而对于定义Web3,思考Web3如何实现“mass adoption”,这都与波动性不相关,是只有“观海者”才会关心的东西。

但是严格来说,并不是“观海者”就没办法获得经济利益。只是两者关注的重点,收益实现的方式将会非常不同。对于“冲浪者”来说,浪花起伏常常都有,到处发生。而对于“观海者”来说,重要的是整体的海平面是否在逐渐上涨,是那些陆地将会逐渐被淹没。

Q4 抛开投机,Builder的机会在哪里?

我认为健硕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是整个访谈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这确实是你不可能在任何“00后退学Web3专家”那些得到的信息,是只有亲身经历互联网发展的老兵才能讲出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重新理解由新技术拓展出来的新的社会空间,与原有的旧世界之间的关系:

新世界是对旧世界的叠加,它不是解决旧世界的问题,是增加了一层(可操作的空间)。我们总觉得新世界会替代旧世界,这种误区是阻碍我们想象新世界的主要原因。

例如,“版权和NFT的关系,就像邮政编码和Email的关系一样”。Email并没有取代邮政编码,而是给一个人增加了一种新的地址(因为那人有了新的生活空间)。但是,有了Email之后,人们对于邮政编码的使用确实减少了很多。

其次,我们需要从新世界的可能性出发去思考新世界的需求,而不是倒过来考虑新世界如何满足现有需求:

区块链是新东西,不是满足已有的需求,更有可能创造了新需求。

例如,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像微信这样的,无论天南海北发一条信息1s就能收到的即时通信需求,是不存在的。并且,在中国互联网的网民突破一个亿之前(大约2006年),绝大部分应用都没有实际的用处,都是局限在互联网空间本身的新需求,如BBS等。直到2015年的O2O创业大潮,互联网应用首次大规模的进入了现实生活。技术基础设施与新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互相限制、互相促进的关系。需要“左脚走一步,右脚才能走一步,左脚才能再走一步”。

关于发展节奏问题,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短视频应用。现在短视频的强盛就是酝酿多年,在多种条件齐备后突然激发的产物,智能手机、4G的普及、AI技术的应用对视觉和音效的极大品质提升,多种基础设施的改进引爆了全新的需求浪潮。

因此,如果参照互联网发展的时间线,区块链应用未来的发展轨迹大概是如何呢:

未来5年还会是NFT买卖之类,局限在区块链世界内部的自娱自乐产品。15年左右才会到一个最大的浪潮,把现实世界的人都卷入这个新事物。

因此,目前很多对于区块链“没用”的批评,其实不必过于担忧。区块链应用的内循环,钱包等用户超高的进入门槛,这些在互联网早期都曾经历过,甚至更严重。在早期的互联网,进入门槛是买一台昂贵的电脑+开通复杂的拨号上网,这比目前的“安装钱包”要劝退多了。

最后,记住王建硕对于试图进入新世界的玩家的建议:

旧世界的人想要感知到新事物,除非削尖了脑袋主动学习。

根据历史规律,新技术的发展总是在很后期才会大面积卷入现实生活,大部分人必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感知到新事物的发展,因为新事物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地步。站在用户的角度,有没有区块链,是毫无影响的,甚至越晚去使用它,用户体验才会越好。但是如果站在建设者的角度,如果你希望未来能在区块链的世界提供服务,唯有削尖了脑袋主动学习



以上内容似乎显得,王建硕已经终结了关于Web3的讨论。我认为并未如此,并且这应该也不是他的本意。王健硕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希望大家不要叫他“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思维”,能够没有心理负担的发言,不必因为害怕说错话而少说话。所以听取他的观点,并不需要把他的话视为唯一的正确答案。比如他还说“元宇宙”是一个不成立的概念,这一点我感觉不太认同。

以下是一些链接可以了解更多王建硕关于区块链的思考,以及他有趣的个人经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