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temonde
Wastemonde

關於人性之中的偏執

如果沒有一個實體的依附,那麽存在就是虛無的,而一個虛無的靈魂寄生在形體之上才能去實現一些東西...

上面那些也是一些宗教所利用的一些本質之上的聯係。

對於一段關係可能在最初的印象上或者初步的發展過程中就能知道最後的結果了,因爲對方的行爲或言語表現出的一些特質/特性縂會讓你想作爲一個旁觀者去對待那些,很多時候都是像鷄肋一樣的,你有所求,但是沒有很强烈的意願,然後就變得可有可無,若即若離了。這些是絕大部分的情況,然而這些導致的也是沒有太多信任或者是浪費時間,直到你不再願意再去重複這樣的過程時你會怎樣呢?

或許是精心培養一段關係,這有點像培養下一代一樣,只是不一定有一個設想中的結果,不過這個是幾代人所構成的一種關係,而且大部分内容也只在那個家庭中延續著。而日常中的針對特定的人帶著目的的更多的是感情上的,然而一個個體的資質顯得尤爲重要,當你要求對方要有靈性這種飄忽的特質時那些總是會失敗,而智力是一個比較好的標準,畢竟一個被感性支配的個體會無限地陷入一些循環,而不能抛開自我這個概念,很多時候總會想自我這樣的意識的本質是什麽,最深層的意識又是什麽,Carl Gustav Jung也思考過這些問題,因爲精神活動是有特定的邏輯,而一些情緒是結構的產物,所以那些不是綫性的,也需要其他的方式去總結。

偏執在中文裏似乎類似於maniac, or there should be a better word for obsession, it'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but some characteristic. 或許應該叫做偏愛,whatever, 因爲在一種離散的關係中如果沒有一方的堅持那所有都不會持續很久,而現代婚姻關係和以前的相比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只是法律促使了一些公平, 如果不是爲了繁衍或者降低生存風險和一些本能驅使的行爲,婚姻的存在會變得次要了。如果是爲了延續一些東西,那些才會存在,那些才會讓人去做出各種妥協和讓步,這些已經是群體範疇的結論了,所以也顯得自洽了。

而個體的特徵就此泯滅了很多,内在的精神活動很容易觸及邊界,因爲那些是一個先天的框架,而外界存在著更多的框架,對個體乃至這個種族都是,如何擺脫那些呢?死亡之後也未必會斷滅,那麽要如何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