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inshih
peiyinshih

施佩佩 社區工作者

要貼進大嬸的日常生活,首先要讓自己先成為大嬸

最近走了一趟日本社區空間,看到各式各樣ˋ自主經營的ˊ實體運作空間,也看到背後撐起空間的社群個人和主題串起的網絡。臺灣推動社區營造超過二十年,在看似文化相親的日本與臺灣脈絡,卻又發現臺灣過往因選舉操作由政治人物喊出的由下而上政策口號,早已悄悄的跑出截然不同於的發展脈絡。社區究竟是甚麼?在日常生活中的個體和集體之間,社區的具體運作邏輯又為如何?

社區的第一步,是找到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象徵性大嬸人物,除了拜拜以外,還需要做到怎麼樣的禮數,才能讓自身與他者之間,做到裡外不分、裡應外合、貌合神也合,在被趕出社區之前,早一步覺察到而先行華麗轉身,下臺一鞠躬。

有關係,才可以沒關係

在台灣的脈絡裡,地方上還是存在著先來後到的默化觀念。縱使台北已經是首都城市了,那種強烈的本土性仍然可以在一些生活空間的細節去窺見默會的存在。例如,巷內某人家的門口或側邊空間,車位一定是專屬於某戶人家可以優先停的。如果有人膽敢大方的停上去,不超過一天的時間,可能等著四輪消風,賠了夫人又折兵,真的是不要隨意嘗試。又或者,明明許多人家的雜物都堆置到戶外空間來,但若你是新來的,倘若有樣學樣,馬上就有政府代表上門要求你限期改善,否則也是等著拿罰單。不論是放椅子、盆栽、廣告牌,統統都別想。等到你罰單繳了好幾次,跟負責罰款的人員打好交道後,可以多少探聽到一些真相。原來,這個地方,可是有一些規矩的!只要有人不照默會的規矩來,就會有人出來主持正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