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無憂,是男孩的墓誌銘。

以前年少氣盛,總覺得他的音樂缺乏激情,鮮有浩瀚之氣,但歲月的痕跡跟洗禮,卻讓我不由得愛上他的純真無邪……除了《未完成交響曲》,那真的是無與倫比的傑作。

『世間無物能與讓人喜悅的音樂相提並論!』

1月壓軸壽星,浪漫到無以復加的「無憂王子」,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今日被音樂學者推崇為「藝術歌曲(Lied;Lieder)之王」,也是古典音樂史上第一位完璧融合音符(旋律)與詩篇(文字),帶給後世聽覺享受的偉大音樂家,舒伯特誕生於昔日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今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教會學校的校長兼業餘音樂家,更是小舒伯特音樂素養的啟蒙者……

求學階段親自接受過當時維城頂尖作曲家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專門指導的舒伯特,在世的時候雖然已出版不少個人專屬的作品集,但生性害羞、不喜高調,並未像許多前輩音樂家們樂於社交,熱衷公開活動,或是巡演各地,獲得歐陸貴族們的金援資助,反倒顯得有些「宅」,終日僅與鋼琴、五線譜作伴...活在自己心滿意足的小宇宙裡。

同時,說來慚愧,在出版商「刻意」低估舒伯特創作實力的情況下,普羅世人根本對舒伯特的印象不深,充其量,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維也納,所謂音樂市場的擂台賽,他只稱得上是一名小咖音樂家而已,絕對不是紅到發紫的巨星……

這也讓沒有固定工作與穩定收入的舒伯特,有限的日子裡唯有靠著身旁好朋友們的慷慨濟助,勉強地一天度過一天……直到西元1828年,也就是他逝世的當年春天,舒伯特方有機會舉辦了個人第一場,也是一生唯一一次的個人音樂會!


『我的音樂作品,是從我對音樂的理解和對痛苦的體悟中所產生的,而那些從痛苦中產生的作品,將為世人帶來歡樂。』

是使命感?還是對人生際遇的嘆息?

31歲那年,如彗星般稍縱即逝的人生旅程,舒伯特在創作了超過600首的歌曲、19首弦樂四重奏,還有22首鋼琴奏鳴曲等作品後,因罹患當年依舊是不治之症的梅毒,以及所併發的傷寒,悄然地於維也納別世。

舒伯特死後,身旁朋友們決定將舒伯特葬在自己心儀的偶像,也就是『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旁邊,算是完成了這位懷才不遇,做為當時無名音樂人末了的心願。


兩百年之後,若談到古典音樂,或是動聽的紓壓旋律,我想幾乎沒有人是不知道舒伯特這位作曲家的,他的音樂絕非矯情做作,而是在簡單的旋律中,自在地流露出了真摯的情感,不留痕跡地打入了聽者的內心深處,所以他不只被尊稱為「古典主義」音樂發展時期的最後一位巨匠,更被視為後來德語系「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奠基者;

當然,在藝術歌曲方面,舒伯特的成就更可說是非凡卓越,諸如《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öne Müllerin)與《冬之旅》(Winterreise)兩套歌曲集,都是舒伯特愛好者們不可錯過的傑作……

而打破台灣影史多項紀錄的賣座電影《海角七號》,裡頭出現的《野玫瑰》(Heidenröslein)旋律,更是他耳熟能詳的代表作。


尾聲:

最近幾週,對於分享文章有不若以往的想法,到底書寫「什麼」才能夠滿足作者跟讀者之間的互動?讓文字成為文字應該有的樣子。

可能是一種無病呻吟,也或許是不同平台經營的掙扎,唉,還在思索中。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