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
黃昏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 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鲁迅

短評 周處除三害

他一槍一個教徒。彈夾空了,再慢慢上膛,繼續槍殺剩餘教徒。不時還給予部分教徒機會逃走,但一部分仍然坐著繼續唱歌、隨著節拍搖擺身體。網上有人說殺得好:一個一個瞎了眼睛,死到臨頭還在唱歌作樂。也有人說:解恨啊,讓那些冥頑不寧的狂熱宗教分子感受子彈的熱度。部分人說:劇情太假了,正常人聽到槍聲就嚇怕了吧,拔腿就跑是人性使然的、必然的。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結局:個人覺得電影最後槍殺教徒一幕,最令人有感。

他一槍一個教徒。彈夾空了,再慢慢上膛,繼續槍殺剩餘教徒。不時還給予部分教徒機會逃走,但一部分仍然坐著繼續唱歌、隨著節拍搖擺身體。網上有人說殺得好:一個一個瞎了眼睛,死到臨頭還在唱歌作樂。也有人說:解恨啊,讓那些冥頑不寧的狂熱宗教分子感受子彈的熱度。部分人說:劇情太假了,正常人聽到槍聲就嚇怕了吧,拔腿就跑是人性使然的、必然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於不同領域宗教的探討與狂熱,其實比起該電影裡所形容的宗教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見證過虔誠的西藏教徒三跪九叩,不惜勞苦遙遙長路來青藏高原禮佛。

見識過為了所信仰的宗教自焚的教徒。更體會到非宗教,但單靠一把口,及活用傳銷與契約手法綑綁人們自由的業者。

幼童年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學校的教育。以宗教名義辦學的團體,世界多不勝數。世界各地世人有了{度身訂造}的虔誠宗教生活。至於不信教的現代人,或無神論者,或異教徒等。在國際層面的跨國宗教團體勢力籠罩底下,全乃是潛在的信眾群體、客戶群。

不是陰謀論調,說甚麼宗教團體涉獵甚麼驚天大陰謀等等。而是,單純以個人有否信仰而言。世人就已經被分為兩類。有信仰與無信仰。那麼?宗教是一種篩選嗎?還是人們以為自己擁有選擇信仰的機會?可是,教堂、佛堂、萬千廟宇於世,滿天神佛在前,都只在等你遁入空門、追隨上主的一刻?這些宗教與團體難道就不用市場定位?目標客群與穩定的收入和供奉?

有論是:有信仰的人,在道德、操守、品格或面對困難、危機甚或生死等重大問題上,都有以身作則的典範。

而社會上,對於有宗教信仰的教徒或神職人員。他們得到的資源與補給往往比無宗教信仰的人民豐富。宗教的內裡,需要靠教徒捐獻、奉獻或政府機構補貼等才能經營日常營運,適時營造節日的歡樂喜氣,或活動時的大場面等等。對於群聚享樂,人們當然歡然接受。

但對於代價。人們往往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只著眼看見眼前的糖果;不了解糖果帶來短暫歡愉後的傷害。

我們所信仰的神,在接受一輪輪自我反覆批判、認證後。已經被信仰者捏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也就是與原本信仰的神扭曲了。任何信仰或宗教,都需要人們支持,擁護才能恆穩至遠的發展。到此刻,我們所信仰的滿天神佛。從遠古洞穴壁畫、到紐約時代廣場的大銀幕上都有不同形式呈現。宗教,古往今來都活躍於人類發展史,只不過歷代都換了另一個切合現代市場的包裝與行銷模式。

電影的熱度:在於屠殺。

非我者死。還是在最後一幕,願意離開這個危機四伏、表面冠冕堂皇的舒適圈的人,可以活。不離開的,選擇與堅持的信仰共生死,相信一切關於自己的信仰對自己死後的一切安排。這幕對於宗教的描述是那麼的充滿力量、引人入勝。

當槍聲起落,有人走,有人留下。過程卻又使人性變得赤裸。這時,我在考慮一個問題。槍殺一幕裡面,到底被殺的人多?還是逃跑的人數為多?

但書寫到此,卻又令我忽發奇想。為甚麼槍殺時,卻沒什麼人出來阻止槍手?這也好像側證了,為何電影會那麼受歡迎?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