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影響我一生的十本書」系列(五)

張五常著︰《賣桔者言》

今天的張五常,已成為各方的嘲諷對象,其政經評論(言)、逃稅避難(行),在中國(如有人批評他是「赤裸裸地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分子」云云)、香港(有些網民認為他過度吹捧中國的經濟制度等等)兩地都有很大爭議,其實,我對他的經濟思想和成就了解甚淺,不過,他可能才是最影響我的「閱讀」路向的人。

他是少數在這「談書」系列中,我曾親眼見過的作者。那是某年的中學周會,學校請了他當講者,算是重回母校吧(他讀過兩年皇仁書院,但中文不合格被開除學籍),當然也無人視他為「大師兄」,但那時的他乃是大師級、明星級嘉賓,至少我們在讀的中學經濟學課程,幾乎就是依照他一人的學術背景與主張寫成的,自是興致勃勃地聽。不過,那次講座,早已忘掉內容了(大抵離不開大談小時候與容國團打乒乓球,與舒巷城是老朋友,一路學到與芝加哥學派相識相知的往事之類,他的文章重覆述說過百次了),只記得他談到政府政策,說得興起,拍案大罵粗口,連珠炮發,全校同學目定口呆,繼而掌聲雷動。哈哈哈,這麼多年就只他一位講者,膽敢在禮堂上發表四字真言,即使完事後副校長上台打圓場,也不敢貶斥,只是著我們不要亂學。

從此留意起張五常。我的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學(也是我至今的最好朋友)推薦他的《賣桔者言》,一開卷,就不忍釋手。不同的是,朋友後來真的到外國讀經濟去,我的經濟學知識至今仍只限皮毛。對我來說,讀張五常文章,時常就像看武俠小說,其著名的「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只一條」想法彷彿是絕技口訣,看他將需求定律運用得千變萬化,配合街頭巷尾的觀察,評論獨到,很是佩服,而他好以簡單的理論解釋複雜的世界,這想法也很迷人,自此在心中根深柢固,到近年閱歷漸長,才漸有改變。一招解釋天下事,這不像日本武俠片的風格嗎(可比喻為「拜一刀」?笑)?他寫一眾經濟學名家,說艾智仁(Armen A.Alchian)「學究天人」,「對重點的刻畫揮灑自如」,永遠「像小孩子發問」;說赫舒拉發(Jack Hirshleifer)擅長「判斷問題的重要」,高斯(R.H.Coase)文字明朗,但「思想深不可測」,曾經「單槍匹馬,戰勝了整個芝加哥經濟學派」;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思想快如閃電」,回應問題「斬瓜切菜,見血封喉」,而且「認錯快過閃電,認了錯對手也不知道,……如果佛老認為你的觀點比他的好,立刻站在你那邊,替你發展下去」,全都三言兩語,便即引人入勝——這就像寫武俠小說,東邪西毒,各有絕招,各擅勝場,令人讀得非常過癮。張五常對他們的形容對不對,我沒能力判斷,但重點是我從這些描述中,明白到如何向師長學習、怎樣掌握高手的長處。在我的閱讀範圍內,論寫人物、寫故事之精到,只有蔡瀾能與他媲美,儘管蔡瀾寫的是飲食、影人,但有異曲同工之妙。

是的,雖然張五常寫的主要是經濟學(除了《佃農理論》和他的英語論文選,他的書我基本上全都讀過,即使在大學時主攻教育與文學,我仍在讀其當時剛出版的四卷本《經濟解釋》),但我其實視之為散文閱讀。他影響我最深的是〈清楚的文章〉,文中提到艾智仁對他的忠告︰「為文之道只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要寫得清楚明白。要記著,不管你的思想如何了得,文章不容易明白就不會有成功的機會。」這一直是我的學習目標——可惜,我似乎一直反其道而行,越寫越囉嗦。

如果有看張五常在八十年代於《信報》寫的文章,與今天他的文字對照,無疑有不少沙石(嗯,這詞我常用,也是學自他的用語),沒有現在的簡潔,顯然下過了苦功,他也有撰文提及如何請教名家,怎樣修繕文句。是的,他在攝影、書法以外,於寫文章一道,即使談不上一流名家,其功夫也不無借鑒處,而且不會大談文法、辭章,更易學習。少年時不會讀《信報》,自不識林山木,但因為張五常,我開始看林行止文章,也是因為張五常,我知道誰是董橋,然後往圖書館借讀《留住文字的綠意》、《天氣是文字的顏色》,一本本地看,後來見圖書館書架董橋叢書附近有古德明和劉紹銘,於是全都成為了我高中年代的文字食糧。另一邊廂,張五常屢次介紹 Strunk & White 的《Elements of Style》,自己英文不算好,讀了後也不無進益,至少對那時考試有點幫助,繼而再看海明威《老人與海》,那是我第一本完整讀過的英文小說,這全都是因為張五常而發散出來的閱讀興趣了。

張五常常說他已有很多年不再看書,有趣地,我的閱讀興趣,想來有一半是受他影響而開展的。張五常講解經濟學喜歡只用文字,不用數字,後來讀了不少黃仁宇,他常說傳統中國缺乏「數目字管理」,書中卻少談數字(當然,他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是相對紮實的「數字研究」),兩人不無相似之處。他倆論經述史,同樣都愛說得簡單而抽象,其實相對其理論,使人傾倒的乃是寫人與敘事。如今,我很少再讀張五常與黃仁宇,可惜,對數字毫不敏感、見之頭痛的「惡果」,現在慢慢浮現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