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乎一心
存乎一心

中年大叔,一個工程師背景的思維,對於身心靈人生實相的研究,提出模型,修正模型,驗證模型。蘋果會掉下來,人有情緒,背後就是有一個實相要遵守。一起加入我吧!

人生實相研究 #12 佛經的呼應

前面章節破解了情緒,也了解小我的運作,二元思維會訂標準,再回來看佛經就非常容易了。

佛教談空性,什麼是空? 意識會去訂標準,本來沒有,訂了才有,拿掉就又沒有了,全在於你要不要那個標準,決定權在意識本身,因為本來沒有。抓住了標準,就落入人間現象,標準拿掉就超脫了。

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精華句子)

住,就是自己訂的標準。

心,就是自在的生命。

沒有標準,沒有小我,情緒煩惱沒了,心就打開了,無有恐怖的自在生命就出現了。佛學是釋迦牟尼傳下來的法門,教人如何斷除煩惱,用自己做實驗看看。人間是無數小我的複雜世界,被情緒煩惱捲入,迷惘無明。提醒自己隨時回到心,回到清澈,同樣活在人間,路卻好走多了,因為心結已打開,真正自在的生命也浮現。古代一位詩僧寫下一偈: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心到就到,一個念頭,一個提醒,就可以自由自在。放下標準,立地成佛啊。


心經快解

人的意識是一種二元的思維,總是有對錯好壞,喜歡好的,害怕壞的,永遠在追求更好,永遠不夠,有了又害怕失去。說穿了,人永遠在害怕,害怕不夠好,害怕失去,一輩子努力奮鬥,其實是在害怕,對不對。

心經說,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破解完畢。

所有的好壞都是自己訂出來的,就像是自己先一直去創造什麼是壞,什麼是不好,然後再去追求幸福圓滿,太奇怪了,閒著沒事幹。最好笑的是,自己訂出一些好壞標準,然後自己常常做不到,辛苦一輩子,得到一個苦字。

如果,一切都好,一切都接受,不訂標準,不期待,就是一元,沒有對比的境界,就是涅槃了,不是嗎?


為什麼佛經這麼難懂

佛經是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講道的內容,本來是梵文,經過流傳翻譯,傳到中國變成當時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人來說,文言文不容易懂,就算是國學大師也是解的很辛苦,一般人更是半懂半猜了。另外還有兩個原因讓讀經的人難理解,第一,佛經沒有〝腦〞的觀念。第二,佛經沒有把情緒認定是設計出來的。


佛經沒有〝腦〞的觀念

現在回頭看佛經,發現了一些東西,2500年前的人對腦的認識有限,不像我們現在科學發達,對腦的知識這麼深入,知道腦是記憶分析的中樞,五官訊號的整合要靠腦,思考也是腦。我們破解小我比古代人容易多了,對不對。 佛經中只有意識和心的觀念,佛陀滅了“我”,但我猜想他不知道小我是腦的產物,因為佛經沒有腦的觀念。

心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意”應該是指腦,因為這六根都是器官。色聲香味觸法,“法”是指念頭,都是腦的產物。

拿眼睛來說,眼睛接收到光線,在眼中成像,視網膜把成像轉化成生物電子訊號,傳到腦中,腦根據這些電子訊號判讀成影像,而且賦予了色彩,你看這是多麼精密的設計。牛頓曾說過,大自然中本來沒有顏色,只有不同波長的光線,可是這些不同波長的光線進入人的眼中,經過電子轉換,是人的腦賦予了色彩。你看看,多麼神奇的設計,沒有顏色的大自然,在人的腦中出現了繽紛的色彩。

其他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的感官觸覺一樣是生物電子訊號傳到腦中,在腦中判讀出來的結果,都是腦創造出來的五官感覺,都是腦創造的。

我們前面也說過,腦也創造了小我。


金剛經中的,云何降伏其心,這裡的心應該是指腦創造出來的小我。可是古人對腦了解不多,只能用“心”這樣的字在形容小我,比較難懂。

這是以前讀佛經的困難,現在我們因為科學的發達,對腦的了解更深入,更容易破解小我,佛經就容易了,現在真的看懂了,而且知道以前的困難在哪裡。


佛經沒有把情緒認定是設計出來的

佛經中認為情緒是人性的一部分,必需要去修,要把情緒修掉,就是修行。佛經中解釋情緒非常複雜,這些機制就是一種設計。我們這裡的模型就是把情緒認定為上帝設計的,我們要懂的避開負面的情緒,其實是殊途同歸的,目標一致。哪一個比較容易理解?

情緒不需要完全修掉,只需要避開負面的就好了,不是嗎? 想去拆解也可以,那已經屬於好奇的範圍,是去研究上帝如何設計情緒,是實相中很難被理解的部份,這跟人存在的目的是一樣的謎團,或許本來設計就不讓人知道。

(以上研究純屬個人的模型理論,與一般佛教的說法不同,大膽提出來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