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關於電子書的購買和閱讀。
簡單分享關於博客來、讀墨、亞馬遜、樂天。
前言
電子書閱歷約兩年,自智慧型手機出世就開始在手機上閱讀那些不那麼好說明來源的小說;而閱讀器原本是孕中家姊給我排解情緒,先買了讀墨 ReadMoo 出的 MooInk 閱讀器,後來因為 Kindle 繁體中文書店上線,又遇到感恩節特賣,華麗的入手一台 Paperwhite 4,開啟了我跨越四大平台的電子書狩獵(?)之旅。
需求與喜好
最早還沒認識這些平台時,我用暗黑兵法搭配 Apabi Reader (iOS App)看書;主要閱讀身心靈相關的工具書以及長篇小說;歐美、日為主,單看作者的話只有小野不由美、布蘭登.山德森、蝴蝶 Seba 和護玄在我的追蹤清單上。
平台方面我的需求很簡單,正版書、流動版面、中英文字體,最好可以有朗讀功能,且有 PC、MAC 和 iOS App 可用;購買方便,電子支付和信用卡皆可。
閱讀器方面,撇開必須的閱讀燈和無線網路功能,主要需求是重量輕、續航時間長,加分項目是資料夾管理書籍、有保護殼,以及大量匯入書籍。
先說結論
目前我的使用傾向是:
- MooInk 讀工具書
- Paperwhite 4 讀小說和閒書、文章類,隨身機
- Kindle iOS App 聽英文書(Audible)
買書來源是:
- ReadMoo 買工具書
- Kindle 買英文書和有聲書
- Kobo 買中文書
平台心得
博客來
博客來電子書是我最早接觸的平台,在認識讀墨之前我其實很頻繁的在上面消費,累積的書大約也有個五十本,大多是語言相關的參考書,另外也曾經用博客來固定訂閱電子雜誌。
於我而言,博客來最大的優勢是紙本與電子書的購買非常方便,在早期還未進入百家爭鳴時代的時候,博客來的電子書上架非常快,幾乎是只要有紙本,電子書也一定一併上架,搶在第一時間閱讀完全不用等,且書籍分類清楚,邏輯跟實體書、誠品實體書店是一樣的,很容易找到要買的書。且博客來很早就支援電子支付的 Line Pay,對於習慣用 Line Pay 記帳和付款的我來說算是一大優勢。
另外就是早期幾個我關注的作者都有加入博客來夥伴計畫,只要透過推薦連結買書,對方可以獲得分潤收入,算是很直觀而且沒有額外花費的贊助方法;相較於現在不課金幾乎沒有實質意義,對無甚收入的學生來說是很理想的平台。
其他的優點還有朗讀功能,博客來的朗讀是很標準的估狗小姐,大家很熟悉的 Google Translation 語音,對於慣用的我來說很容易聽,不太需要留神,幾乎可以當作背景白噪音,留一分心眼就可以順順當當的把書聽完並吸收。因為早期我主要都買工具書,為了加速自己吸收,我習慣電子和實體都買,一邊聽書一邊讀紙本,劃重點做筆記非常直觀,適合聽覺吸收優於視覺吸收的人。
博客來電子書的缺點卻非常致命:App 和網頁書櫃介面非常糟糕、非常難用。書櫃排序不能自訂,且沒有資料夾和標籤功能,書一多起來查找會有困難,對於我這樣一本書會看兩百遍的人來說非常麻煩。而且檔案版型參差不齊,有流動式(可以自由調整行距字型等等)也有定頁式(常見於漫畫,PDF 式),在手機上閱讀常常是視力挑戰,且朗讀功能記憶只到頁,假設我今天差兩行讀完這頁,再回來按播放的時候會從頁首行開始,這點實在是很擾民。
綜合上述,我在博客來買電子書大約只維持了半年多,自認識了 MooInk 以後完全被我棄之不用,現在只作為「已買書籍」的參考,逐漸在讀墨上把書買回來以後應該就會刪除 App 了。
讀墨 ReadMoo
號稱是全台最大的中文電子書平台,就我的觀察和閱讀傾向而言可說是實至名歸。我是先有了閱讀器才開始研究網站,一開始因為扯斷了充電線(我家竟然找不到任何一條 Micro USB 充電線,真是愧為 3C 宅)所以沒有馬上使用,開開心心的裝上保護殼、放進隨身包包以後我完全遺忘了它,每天都在網站上買書買得很開心,跟逛 STEAM 感恩節特賣有差不多的療癒效果。網站的登入可以選擇綁定 Facebook 和 Google Suit,這點大勝博客來!
優點方面,如同讀墨的主打 Slogan,中文書非常齊全,從《楚辭》、《資治通鑑》到各種總裁秘書妖精打架、耽美百合遍地開花,雜誌、商業書籍、身心成長、漫畫到廢文集(欸),分類直觀清楚,推薦書單大概兩週才會有小幅度更新,有鑒於電子書的閱讀族群大多是社會人士,榜上常常是《原子習慣》、《人類大歷史》這類不是那麼閒的閒書。搜尋功能方便,並且沒有關鍵字過於混雜的問題,在精確搜尋上可以說是五個平台中最讓我滿意的。同樣支援多種支付方式,從信用卡、電子支付到超商繳費,對沒有信用卡的族群來說也非常友善。特價頻率頗高,過去一年我最少遇過十次左右的「三本七五折」(25% Off),也常常有出版社特賣,例如前陣子天下雜誌特賣,連同旗下的親子天下等等子社也一併有特賣,買到差點把台幣當日幣看(通常日幣除 3 會是台幣約略價格),一次敗整套時光之輪系列就是舒服。每次購書滿一定額度(我一直沒搞懂是多少),會贈送一張 30 元折價券,滿 250 元即可使用,且搭配 Line Pay 和 Line Points,折扣幅度不小。
閱讀方面,讀墨的 iOS App 內建的篩選、分類功能非常強大,缺點是沒有資料夾瀏覽,只能靠標籤管理,對我來說不是那麼直觀,卻可以很輕易的整理跨分類的書籍,對於閱讀類型繁雜的人而言或許是一項加分點。另外,類似 Gooderead ,讀墨有自己的書籍推薦、書庫分享平台(讀墨分享書),新加入書櫃的書預設權限是公開,也就是在分享書平台上設定過頁面的話,別人可以瀏覽你所擁有的書(當然也可以自行手動加入不在讀墨購買的書),對於閱讀尺度大的人來說,要逐本手動設定隱私權實在是有點麻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讀墨常有閱讀挑戰贈送點數,可折抵購書金額,並且有閱讀統計和每週目標,可以輕易滿足書蟲們的成就感。
讀墨 App 和網頁版也有支援多種電子書格式,從 Epub、txt 到 Word、PDF,對於需要閱讀文件卻不喜歡看平板的人來說也是一大加分點;有些不那麼好說明來源的書籍也可以放入,且同步到閱讀器的速度非常快,幾乎是網頁一傳完就可以立刻完成同步,非常方便。
朗讀功能方面,同樣是 Google 小姐,不另外贅述。而平台缺點方面,書籍不能跨平台閱讀一定要使用他們家的工具實為可惜。其他缺點我已和優點並列,有疑惑歡迎在下方提出!
樂天 Kobo
寫到這裡我手機已無法負荷網頁的更新率。(XD)
樂天的消費經驗對我來說很不直覺,可說是缺點多於優點,但因為搭配 Kindle 簡直突破三觀的神,現在是我最愛的購書平台。
平台登入方面,若選擇樂天帳號以外的方式登入,需要額外設定樂天帳號,沒帳號沒辦法累積點數折扣,且不追溯,我一直到消費金額破萬才發現這件事,扼腕到讓人想撞牆!
支付方面,台灣似乎只能用信用卡,我用國泰世華和第一銀行的 Debit 卡都刷不過,銀行方面表示他們沒有收到消費請款,不知是否平台有限制,希望有其他勇者測試並回報。
書籍推薦和搜尋功能很、難、用,似乎沿襲了日文的逐字搜尋,很不精確,且沒辦法針對作者或出版社進行篩選,群組只到系列,且小說類常有誤區,明明同一系列卻因為標點符號全形和半形的差異導致沒有被歸類在一起,讓我感到失望。
講完缺點來講優點,Kobo 也是常有打折,但折扣書籍還沒有我有興趣的,大型折扣活動或季節活動我也都錯過,所以不知道折扣幅度如何;對於常慣閱讀商業書籍的使用者來說,Kobo 的折扣書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小說方面,雖然搜尋和分類很糟,但上架速度之快可以說是完勝前二者平台,且支援自費出版,因此也偶爾可以逛到一些商業個人誌在上面。主要族群似乎是日系輕小說讀者,在輕小說的分類下有非常完整的書庫,橫跨兩岸三地;也有起點、晉江出來的作品。
App 方面,沒有朗讀功能卻支援有聲書,我對中文有聲書的興趣不大故沒有深入研究,如同讀墨。介面設定非常完整,從字體選擇到版面排列,另外有很細節的背景色溫控制,對於 iOS 13 的關燈模式也很友善,在手機上閱讀的體驗非常舒服。另外,樂天 Kobo 同樣有外書匯入功能,同樣沒有資料夾檢視,這方面跟讀墨評價差不多,不另外贅述。
乍看之下超級不符合需求的吧!但樂天有一個決定性的優點——99% 完美相容於 Kindle 閱讀器!基於中文書籍之完備,補足了亞馬遜的缺陷,雖然轉檔手續繁雜,對我卻不成問題!
警告:轉檔並散佈書籍是違法的,低調自用,愛惜出版珍惜作者,用金錢支持喜歡的創作才是健康的生態,照顧作者人人有責!
關於轉檔方法請自行拜請谷歌大神,或是我改天來寫一篇,這篇文章已經長到我沒力氣回頭檢查錯字哈!將書籍轉檔出來匯入我心愛的 Kindle 閱讀器是一件太讓人愉快且滿足的事情,單單這點就可以讓我忘記前面講的一切缺憾!
亞馬遜 Kindle
腦細胞快死光了,文人架子已端不住,終於寫到我心愛的亞馬遜啦——
亞馬遜有幾大優點:英文書籍大多有朗讀可買,且可獨立用 Audible 聽書(雖然我沒訂閱),亦可單購朗讀版在 Kindle App 中聽書,在閱讀器上也可以用藍牙耳機聽(我已果斷退訂 Spotify 和 Apple Music);同樣有外書匯入功能、有資料夾檢視,且可多選(一本書可放多個資料夾分類);字體可調、版面可自訂並存成模版一鍵套用,同樣有閱讀統計,並可搭配 Goodreads 使用;書籍推薦非常精準(基於購書紀錄而非書庫),下載速度遠優於前三,同步一樣是光速(外書匯入時反之,後面會提),最讓我熱愛的點是可以一站購足歐、美、日、中、台⋯⋯各大國的書(需要當地地址),即使加上刷卡手續費,書籍價格也非常有競爭力。另外,書籍 De-DRM 非常容易,匯出到其他平台閱讀也很方便;可以用神級電子書庫 Calibre 管理、直接從 Calibre 匯入 Kindle,方便程度是其他平台無法比擬的。Kindle 還有一個極大的優勢,但在中文圈似乎比例很低——非常慷慨的試閱。其他平台的試閱大多是幾頁而已,常常只到作者序、推薦、目錄等等對我來說沒什麼參考價值的內容,我也因此踩了無數地雷,Kindle 的試閱卻常有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本之多,對於好球帶狹小的讀者(例如我本人)而言,大大降低踩雷機率,我通常會看網路上的書籍推薦,讀完所有試閱,如果我想知道「後來呢」,就會立刻買下去。
優點說完來說缺點,撇開購書麻煩(需要轉換商店和當地地址才能消費),書籍匯入麻煩可說是硬傷。Kindle 的外書匯入除了內建的 AW3 格式之外,需要先設定白名單,並且逐本透過 Email 連結授權才會進到書庫,且 Email 來得速度極慢,連結只有 48 小時效力,我等過最長來信時間是三個半小時。另外,資料夾管理模式下,iOS App 和閱讀器是不同步的,App 上的資料夾在 Kindle Grid View 是看不到的,但反過來卻可以顯示,且若在閱讀器上建立同名資料夾會顯示撞名不可用。另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是沒有 Google 小姐說書,中文書大多沒有朗讀,因此移動中看書有些受限,卻意外增長了我補強英文的動力。
其他
我知道還有一個不錯的來源是 Google Books,之所以不考慮,是因為我幾次在 Google 應用程式商店和某個用 Google Pay 付款的線上商店(詳細已失憶)消費都導致了非常大額的盜刷,其中有一筆近十萬的單筆消費,我至今都還在處理這筆錢,那張卡仍然是凍結狀態⋯⋯但這件事情約莫是七年前了,相信現在技術已有進步,但我對人性實在是沒有信心,也許再過幾年吧!
其他來源就是各種暗黑兵法與不好說的低調法則,自從有了 Kobo 和 Kindle 的購書管道以後我已經很少用這種方式找書,通常是老書(已知會有電子書但還沒有購買管道的陳年書籍)我會先放進去當作待購清單用。
終於寫、完、了,我好累啊——
我盡可能的把使用體驗詳細描述,附帶我的個人評價;由於這篇文章寫到我手機頻頻抽筋,閱讀器硬體篇可能要過幾天才能孵得出來。希望這篇文章對於考慮進入電子書世界的人有幫助。
整體而言,閱讀器我還是只推 Kindle,但我只用過 MooInk(讀墨)和 Paperwhite 4(Kindle),其他工具歡迎大家 Donate 贊助我。XD
以上,簡單(?)分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