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律
李律

本名李律鋒,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萬年政大人。2010年以李律之名註冊臉書後,因時常發表世紀長文而累積眾多粉絲,目前追蹤人數將近兩萬人。身分有流浪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廣播主持人等等。 目前在央廣主持廣播節目「金曲律動」,並在獨立評論、關鍵評論網有不定期的文章發表,作品散見於風傳媒、個人臉書、《聯合報》副刊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皆有文章發表。 2020年出版第一本書《顯示更多》。

一遍一遍讀倚天

年少時看中的是虛構的幻想;青年時期看的是說故事的功夫;到了中年,才開始看見一個一個立體的人物,他們都有一個飽滿的內心世界,和滿得要溢出來的感情。而如今,我已經可以同理他們的那些感情。即便我不會遭遇在百歲壽辰時面臨徒兒自盡的悲慟,但我失去過至親,我才能明白那裏面的重量。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44596

「你都記住了嗎?」

「已經忘記了一小半。」

「也是,才看過一遍而已,也難為你了,我再演示一遍。」

「現在如何?」

「已經忘記了一大半。」

「沒關係,你再慢慢想一下。」

「現在呢?」

「我全忘光啦!太師父!我忘得一乾二淨啦!」

十多歲少年時讀《倚天》,看的盡是少年英雄,想像自己可以得到絕世武功。

二十多歲重讀《倚天》,這次看的是感情。談過幾次戀愛,記得身邊有伊人旖旎的時光,再讀那些愛情片段別有滋味。想著原來情為此物,每次嘆息每滴眼淚都有一段算不完的漫漫情債,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原來是這麼黏稠的。

三十多歲再讀《倚天》,這次世界更廣大了。看結構、看故事的鋪陳推衍、看敘事的節奏、看怎麼用層層次次的鋪疊去架構一個一山還有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的世界;也看高手互鬥,不比氣力不比招式,但遒勁節、也求境界。

無意間四十多歲了,還是愛讀《倚天》,他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教父》,有訴說不盡的智慧。

我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看的主題竟是如此特別。

《倚天》看起來是在寫感情,它是金庸作品裡主角情牽最多女子的作品(當然好色的韋小寶先不算的話);但是若仔細看,在男女之情之外,金庸在後記裡有寫道,其實他最盡心描寫的,是男子之間的情感。

這裡請不要誤會,並不是寫男同性戀的感情。金庸作品大多連載於1960-1970年代的香港報刊,那個時代當然是不能將此事端上檯面的。假如作家不寫並不是代表他是反同,只能說是那時代的默契。

只是,男子之間的情感,除卻了同性戀情以外,還有非常多種的形式與可能的。

而各種各樣的形式,都在《倚天》裡幾乎一一列出了。

1、《倚天屠龍記》裡的男性情誼

首先是同門師徒師兄弟與師祖孫之間的情感,一種沒有血親卻也更勝血親的男子間情感。

武當七子之間情同兄弟,雖然彼此都沒有血緣,但同門師兄弟相親相愛更勝同胞兄弟,從小一同修道一同習武、一同練同一套陣法。彼此踩位彼此遞補,那是一種以身體規律與節奏習得的默契,同步呼吸、同步思考。一起長大一起同甘共苦,七人之間的羈絆可能更勝兄弟。

為著師徒兄弟的大義,沒有甚麼事情可以放在前面,即使是生命。當張翠山知道三哥俞岱巖四肢殘廢與髮妻殷素素有因果關係,就算非自己所為,仍然承受不住無顏面對三哥的愧疚,只能一己承擔,雖然他的死是為了迴護義兄謝遜,但他也知再苟活終無一日有顏面面對三哥,他只有一死。

張三豐一手栽培武當七子,對他們的情誼有時也勝於父子。當他首度聽聞岱巖四肢被以少林大力金剛指擰斷,終身只能殘廢,他發出沉痛的悲鳴。接著翠山為了追蹤兇手下落不明,流落冰火島十年好不容易歸來,卻又被六大派逼死,只能自刎於武當山頂,還在他百歲大壽之時,那是一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誰能說他的悲慟不及於親生父母哀悼子女呢?

翠山死後遺下孤兒無忌,幼年就受了玄冥神掌之毒,每遇毒性發作全身虛寒冰冷難當,從張三豐到其他六子都將無忌視如己出,輪流為他運功驅寒。張三豐為了這個命在旦夕的徒孫,親自帶著他去少林,拉下臉來向方丈請求一睹藏經閣九陽神功殘本,只為了延續無忌的殘命。

我少年時並未留意,到了中年才發覺金庸花了如此用心在細細描述張三豐與其他六子是如何珍視翠山所留下的唯一血脈,那就是家人。那就是家的意義。

我們才在講多元成家、公投還狠狠打臉同婚法案,但那些宗教界的保守人士啊!一千多年前名門武當已經貫徹多元成家了啊!他們不是男同性戀,他們是一群關係更勝家人的男子們。

有男人的愛、還有男人的忌妒。身為宋遠橋長子的宋青書,看到父親從自己小時候就呵護師弟的遺孤張無忌,給他更甚於自己的愛,這是一連串無法回頭的忌妒之始。後來他深愛的芷若也愛上明教教主張無忌,那是後來的事了。

及至後來宋青書一路走向不可逆的發展,最終殺了疼愛自己的七叔莫聲谷,只因有愧。這裡面交代的簡單,但細細思考其中的綿長情韻,才是小說中後座力之強處。

而遠橋呢?他又該如何?一路疼惜栽培的獨子,最後居然殺了自己的師弟,最後也為了愛情成了殘廢。在他年近六十時卻遭逢如此不幸,對比了在百歲壽辰面對愛徒身亡的張三豐。

這一連串之間的情感與悲劇,都還只是發生在武當師徒三代之間而已。

而金庸對武當七子的描述,也比全真七子還要更為立體。

當中著墨最多的自然是張翠山,他的任俠豪氣與對愛至真、對義兄謝遜的仁義、對愛子無忌照顧有加卻不溺愛,最後為了道義與信守承諾而選擇付出生命。

最早去接翠山一家的俞蓮舟,個性十分沉著冷靜、是七子中最嚴肅冷酷的,但他卻也十分疼愛無忌。他是外冷內熱之人,由善良童心的無忌敲開他心中的門扉,這個反差讓他的個性立體起來。

與翠山最親的俞岱巖,遭逢不幸後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卻也無法怪罪翠山夫婦,在翠山夫婦自盡後又心痛萬分,那是一種極其微妙的心情。而後在無忌以黑玉斷續膏為其治癒幾近癱瘓的四肢,而化解了一段延續兩代的傷痛。

還有個性天生爛漫、天性善良的殷梨亭,其實他個性最像無忌,只是年少遭遇婚約者曉芙的悲劇,讓他悲慟過度幾近發瘋。但金庸似乎對於這樣個性的人總是憐憫寬容,他先透過楊不悔的名字得到紀曉芙的絕情宣告,再透過楊不悔這個人,得到了補償的愛情。這又是一個跨越世代的傷痛治癒。

還有七子中性格最剛烈的幼弟莫聲谷,他率直的個性讓他好惡分明(我打賭他一定是O型),卻也因為這樣無法原諒叛教的青書而為自己種下殺機。相較前六子,老四張松溪是描寫最少的,他是個性最持平而無特殊表現的,但他也是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與萬安寺之戰中始終最信任無忌的,他始終貫徹了武當七子的均質性:敦厚、仁義、有原則。

當然除了同門師兄弟之間的家族之愛以外,江湖上男子間的情義還有許多種的形式。

例如,從未熟識的男子們,為了江湖道義而必須捨棄性命也要完成的承諾。青年少俠常遇春為了貫徹他對張三豐的承諾,發誓要將無忌送到蝴蝶谷給胡青牛醫治,當然他知道他的這位脾氣古怪的師叔以見死不救聞名,所以為了貫徹承諾,他寧可自己放棄治療(?)也要求師叔大發慈悲救治非明教子弟的無忌。

又例如張翠山與殷素素夫婦在冰火島上與謝遜義結金蘭,從此以後他們夫婦就算遇到六大派齊聚武當假拜壽之名追問謝遜與屠龍刀的下落時,也只能選擇一死,只為了貫徹他們一生的仁義。

仁義有多重要?重要到拿命去換?值得嗎?

2、江湖情義

江湖是這樣的,鼠輩多、趨利附勢者也多;可是,講究道義、講原則、重視承諾、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可負了他人,這樣的傻瓜,也很多。

被江湖名門正派蔑稱為魔教的明教也是這樣的人聚集的地方。中土明教的教義是驅逐元室、鋤強扶弱、友愛教友、樂善好施。高壓統治與宗教必是不相容的(看看現在中國的宗教界就知道了),政治統治越嚴苛、人民越痛苦,就需要宗教的治癒;宗教的結社越來越興旺,統治當局就越忌憚,因為這些都是潛在的造反力量,沒有甚麼比組成一個社群的團體更有力量、更何況他們還有信仰。

所以明教最終只能地下化、秘密化、但也成為江湖人士的避難所,三教九流聚於一堂,坦白說誰手上沒做過一兩件案子,又是秘密儀式、秘密切口、秘密禮拜,這些都坐實了保守人士對於密教等於邪教的指控,當然也就把所謂的「魔教」想成一個一個大魔頭。

在金庸筆下《倚天》中的元末中土明教,自前代教主陽頂天失蹤後,明教教眾為了教主之位互相征伐、造成多人離教叛教,終成一盤散沙。這也是江湖,人人身懷絕技、誰也不服誰,吵來吵去不歡而散,事不成而人散盡,這是張無忌當上教主前幾乎遭逢六大派圍剿幾近滅教的局面。

所以當一個少年英雄在此際以絕頂功夫讓明教起死回生,教中的英雄好漢們都能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時刻,所有人一起捐棄成見、放下私心,一同推舉這位少年英雄擔任教主之位。

這又是一個以男人間的信義與承諾結成的團體,而且彼此的羈絆更勝家庭,他們都是教眾、視死如歸,坦然面對死亡,一起吟誦「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當然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描寫太一廂情願,的確,一個群體的構成單靠眾人的義氣實在也太不可靠,何況一旦牽扯到權力,人很難在其面前變得不卑鄙。

所以金庸還是安排了陳友諒、朱元璋這樣的人物:真實的政治人物,去對比虛構的教眾們的赤膽丹心。其實就算是真實人物的徐達、常遇春與韓林兒,都還是忠肝義膽的,畢竟他們都是江湖人物,當然他們也註定不會是殘酷政治遊戲上的勝利者。

詹先生說過,識人知事讀小說。我從還是一個少年,對人世間的事完全不知的時候就愛讀金庸。

金庸筆下的世界是一個壞人很多、不幸的悲劇也多;但是重情重義的人物也多、悲劇之後的破鏡重圓、或是跨越時間的彌補與再續也多的世界。

我從人事不知的少年,到現在雖然不敢說看盡世事,但也見過了一些人、經歷了一些事的中年階段,無論何時看金庸總還是可以再讀出一些東西。

年少時看中的是虛構的幻想;青年時期看的是說故事的功夫;到了中年,才開始看見一個一個立體的人物,他們都有一個飽滿的內心世界,和滿得要溢出來的感情。而如今,我已經可以同理他們的那些感情。即便我不會遭遇在百歲壽辰時面臨徒兒自盡的悲慟,但我失去過至親,我才能明白那裏面的重量。

那是作者一生的光陰,幻化成他生命中創作力最旺盛的階段,而寫出的人生預習習作。

我們像是小學生描著臨摹本一樣地讀著讀著,不一會兒,我們也臨摹到了人生的中年。

每描一次,下筆的重量就又更深刻了些。


最後分享我好喜歡的一首歌。當年是台視版《倚天屠龍記》的片尾曲。

是厲曼婷老師寫的詞,我幾乎再也沒有辦法看到寫得這麼好的詞,在幾十個字裡,寫出一整個江湖。

《倆倆相忘》

作詞 厲曼婷

作曲 周世暉

拈朵微笑的花 想一番人世變換 到頭來輸贏又何妨

日與夜互消長 富與貴難久長 今早的容顏老於昨晚

眉間放一字寬 看一段人世風光 誰不是把悲喜在嘗

海連天走不完 恩怨難計算 昨日非今日該忘

浪滔滔人渺渺 青春鳥飛去了 縱然是千古風流浪裡搖

風瀟瀟人渺渺 快意刀山中草 愛恨的百般滋味隨風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