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民
王庆民

中左翼社会民主主义者;希望为没有话语权的边缘人群发声者;致力于改善民权民生,做些实事

严歌苓《陆犯焉识》书评(4): 民国公子的包办婚姻与海外风流

    1925年的陆焉识,是颇为典型的民国上流阶层的公子哥、洋学生。他聪慧过人,学业有成,只是丧父较早。他的继母冯仪芳,和他有着恩怨交织的关联。正是在继母的撮合下,“阿妮头”冯婉喻嫁给了陆焉识。

  对于包办婚姻,陆焉识是反感的。在那个提倡青年人自由恋爱的时代,包办婚姻是被唾弃的。何况主持包办的,是他虽然怜惜尊重、但又很不喜欢的继母冯仪芳。

  面对继母的做媒,陆焉识以无数方式软抗拒,但最终还是结了婚。但他在结婚后立即去了美国留学,留下了新婚却未同房的婉喻。这时的陆焉识,对婉喻是无情的。对那个缠绕自己生活的继母,还有一些顾忌牵绊,对婉喻却几乎毫无感情,只有冷淡和远离。

  那时的陆焉识,怎么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二人的情感,竟那样的深厚和伟大,死也不分开。

    陆焉识离开中国赴美留学,也是为了摆脱家庭的枷锁、传统的负担,是为了自由。陆焉识这个天性自由的人,也在美国度过了人生最自由的时光。无论是演讲、聚会、谈恋爱,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就像未被人类入侵之前西北草原上的马儿们那样,陆焉识把这些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挥霍着、快乐着。

     在这里,他毫不吝啬并不算太多的生活费,大都用来请客、买礼物、结交朋友。他和意大利女孩望达缠绵一年,还有其他许多“露水女友”,也结识了“大卫·韦”这位算是“进步青年”的同学。这位大卫·韦,颇似屠格涅夫小说《罗亭》的主人公罗亭,志向高远但才能有限,人品也颇有一些问题。这时的陆焉识还不知道,他后来的人生命运,很是受了大卫·韦的影响,且基本是负面的。

   陆焉识在美国,也结识了另一个后来多次与他命运有交集的人–凌博士。两位知识分子相谈甚欢,凌博士以自己的婚姻和事业经历劝告陆焉识,暗示他大胆追求自由,不要回到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枷锁中了。即便在美国要捱种族歧视,也比在中国自由。而女友望达也提供了一个二人终生不愁、自由生活的“伊甸园”选择。

  无论出于感性还是利益,陆焉识都应该留在美国。但他却选择回国了,选择回到那个他讨厌的、禁锢他自由的家,和不喜欢的婉喻过夫妻生活。这看似是一瞬间的临时起意,根本上却是陆焉识内心深处,早已植根的责任心、同情心、家国意识使然。

   民国的男人们,尤其上流阶层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崇尚自由民主、反叛权威、反感封建家长制,放荡不羁,另一方面则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家国观念、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有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情感与志愿。而且,他们也在现实中践行着。“五四运动”和后来的抗日救亡运动,就是典型。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中,也到处有青年知识分子的身影。

   与当今中国那些虚假爱国、“吃爱国饭”的“五毛”、“小粉红”们不同,也与为君王唱赞歌的“儒学大师”们不同,民国知识分子经历革命洗礼,还接受了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公民教育,是真诚的热爱国家民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他们也勇于担当,承担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身份和责任。

   对于弱势的女性,他们也很尊重和同情,在动荡和多事的年代,去做这些女人的墙和伞,阻挡风吹雨打。那个时代人们的道德与责任心,是道德崩坏、秩序扭曲的“新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当然,并不必要过于拔高民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民风,那时一样有各种丑恶。但一切都是比较)

   所以,陆焉识的选择也就并不奇怪了。他即便讨厌继母和妻子对他自由的干扰和禁锢,也要履行一个中国男人、一家之主的责任。尤其是他父亲已去世,对这个家他更是责无旁贷。他虽有一百个理由滞美不归,但内心深处对家庭和祖国的热爱,让他毅然决定回国。陆焉识这样的人,并不时时刻刻在爱国挂在嘴上,表面上反而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但他的内心,是颇为有着中国传统“修身齐家平天下”责任心、家国情感的。

  陆焉识在回国路上,为失去美国的自由而大哭,但他的回国,也义无反顾。这才有了后来焉识和婉喻的动人故事。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