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shi Tantei
Toshi Tantei

Toshi Tantei from Atelier WooO \畢業於成大建研史論組,目前從事新舊建築融合的修復再利用設計。 \日常之餘鑽研建築理論與臺灣戰後建築史。 \期許透過攝影與都市探險,挖掘日常中的不尋常,以都市漫遊者的觀點呈現建築的不同面貌。

臺灣戰後建築考現—此基泰非彼基泰,基泰之名的榮耀為何殞落?

這一個多禮拜以來,媒體大肆報導、渲染,名嘴立委假冒工程專家胡亂爆料,基泰建設早已被貼上壞壞建商的標籤。然而,讓我感到難過並非臺灣工安、法規或是監造權責等問題,而是響叮噹的「基泰」之名在今日怎麼淪為一隻過街老鼠?

首先,此基泰非彼基泰,基泰之名源於「基泰工程司」,「基泰建設」則是借屍還魂的贗品。而基泰工程司的重要性可說是民國初年的歷史縮影,也象徵大中華地區建築事務所的發展史。時間回到1920年,一位近乎完人的建築師留洋歸國後,在天津法租界成立首間華人開業的事務所,並取得中國人第一張建築師執照,他叫關頌聲,是位在臺灣建築史逐漸被淡忘的老大哥。

光緒帝御醫之子、麻省理工及哈佛學位、首位開業中國建築師、中國營造學社社員、臺灣建築學會初代理事長、臺灣洪門會龍頭、臺灣田徑之父等。這些顯赫又文武雙全的經歷不難看出為何稱關先生為完人。而基泰全盛時期分公司遍佈中國主要城市,又因關先生在政商界人脈廣闊,業務項目多為公共建設,以及銀行、百貨與公司大樓。

基泰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事務所,主要合夥人有三巨頭:交際手腕強大的關頌聲、善於經營管理的朱彬、還有主導建築設計的楊廷寶。隨著國共內戰爆發,三人也因個人意志與背景,帶著基泰之名落腳異地,楊廷寶留在中國為共產黨服務;朱彬憑著商業才能來到香港;關頌聲則隨著國府來到了臺灣。

紅日落下,白日升起。新的殖民者以祖國之姿接管臺灣,來臺的中國籍建築師扛起戰後重建的使命,而1950年關先生在臺開業的「臺灣基泰工程司」,也作為黨國的營造機器強力的運轉著。以美援會聯合大樓為嚆矢,基泰一直是美援重要的協力夥伴,因Adrian Wilson工程顧問公司的合作經驗,促使美式施工圖普及,分工明確組織齊全的現代化經營,也讓基泰成為當時臺灣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事務所之一。

有趣的是,基泰在中國時期以中華復興樣式建築聞名。但來臺後,可能受美援指導方針影響,抑或造價及原物料短缺因素,多數早期作品呈現出「義大利理性主義」的輪廓。討論國府法西斯統治的面向多不勝舉,但很少看到以建築為切片探討的,「建築必然成為統治工具」自古以來的獨裁者們都深刻明白這道理。義大利理性主義、納粹法西斯建築、日本帝國興亞式,再到鐵皮屋華國美學(誤),從生活起居潛入,獨裁者的統治意識便以建築為媒介影響著人民的日常。

權力是一個抽象詞,建築則將它可視化,不確定蔣家是否有意而為之,但基泰的設計轉變確實是個有趣的議題。許多知名的初代建築師如陳其寬、張肇康及林柏年等人,在來臺前都任職於基泰而受其影響;臺灣基泰多數員工則畢業於臺北工專與成大,如高而潘、蔡柏鋒及王昭藩等,也都成為日後的巨擘。其中高而潘更成為基泰中後期的主建築師兼負責人,也因他是重度柯粉,使得基泰後期的設計由理性主義逐漸趨向柯P的設計邏輯與元素。

最後回到基泰建設,臺灣基泰於1978年9月歇業,而沈祖海創辦的基泰建設則於1979年成立。時間上看似冒名借屍還魂,兩者間「更沒有任何深刻連結」。據悉沈祖海曾過水上海基泰,並因同為美援協力廠商,業務上與臺灣基泰有一定的往來 (如陽明山美軍宿舍)。關先生因培育楊傳廣與紀政在體壇聞名,但在建築界卻未備受討論,這實在令人惋惜。如今基泰建設捅出這簍子,我想老大哥的在天之靈也為之扼腕,「基泰」象徵著中國建築事務所的開端,今日卻被他人如此糟蹋,實在令人唏噓。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