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da
Takeda

复旦大学法学本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就吉林大学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问题的支持度发现的和印证的问题

      2019年9月末去吉林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所以顺便做了一个约600人左右的普查,调查对象有学生,老师,内勤,和日新楼里的流动人口等。

      说明一下,有的大专学历的人也是吉林大学学生,虽然中国大陆取消了211院校不允许设置专科,但是有很多人选择多掏钱,进行委培。

​      还有特殊的群体因为分数实在是不够,但又因其特殊,比如新疆民族,地方专项等。

      就在吉林大学体验和询问,吉林大学有很多同性恋,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四分之三的女生赞同,三分之二的男生赞同,他(她)们具有同性恋倾向,五分之二的学生是同性恋。


​一、吉林大学学生对同性恋现象体现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二、​吉林大学的学生有层次有体系的心理教育健康非常的缺乏。

三、​吉林大学的学生没有良好的思想价值观。

四、​吉林大学的学生家庭教育缺乏。

五、​吉林大学的学生家庭环境缺失。

六、​吉林大学的校园环境管理的不够严格。

七、​吉林大学缺少全方位关怀行校园文化体系。

八、​吉林大学没有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搭建良好的网络平台。

1、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体现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在中国,同性恋者数量约有 4000 万人,他们生存在社会的边缘地带,生理和心理都需要社会给予额外关注,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并且对于维系社会健康发展和安全稳定也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同性恋者的数量正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高校中性取向出现问题的学生数量也日渐增多。近期,华南地区某个较为知名的同志社交网站开展了针对 1000 人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广州同性恋群体中,在校大学生占 12%。

与社会上对于同性恋现象表现出更多的排斥态度相比,由于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生活环境较为简单,生活压力较小,大学生在性取向问题上体现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在一项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学生关于“现代青年婚恋观”的调查显示,有 18.8%的受访者认为“同性恋是很正常的行为”;有 53.5%的受访者表示“中立,但自己不会尝试”;有 20.8% 的受访者认为“不正常”;4.2%的受访者则认为“这是另类的时尚”。不难看出,我国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程度是比较高的。

2、大学生同性恋者日渐增多的原因分析

我们都希望大学生能够有正常的性取向并且健康成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里同性恋群体的数量正逐渐增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因素:

2.1 教育因素: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正面且正常的性知识教育。对于性知识和性教育,学校和老师往往有所避讳,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一类的课程。而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也不能合格地充当孩子性知识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在孩子性教育问题上家长主要是刻意回避。这使得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生理成熟期,一些孩子由于对于性知识的匮乏最终导致在性取向上发生认识偏差。

2.2 媒体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更是运用网络媒体的主力军。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和定型,本身又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网上推崇同性恋现象的各类信息以及不当言论,使得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错误引导,甚至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社会时尚并加以推崇。

2.3 家庭因素: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可能会改变青少年的性取向。中国家庭多数是一个孩子,一些家长由于没有实现当初对孩子的性别期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把男孩当成女孩带,把女孩当成男孩管。这样的成长过程最终导致一些孩子在性取向上畸形发展,到了性成熟的年龄,便不能做出正确的性选择。

2.4 环境因素:大学生还处在学校的象牙塔之中,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因此他们的观念也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个别学生接触到周围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因赶时髦而尝试同性恋。同时,在大学生活中,同性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便捷,受对方人格魅力等吸引,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对同性好友产生好感,甚至最终在性取向上发生了改变。

3、纠偏同性恋者性误区的教育策略

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同性恋的话题也不再是禁忌。高校环境显然更加宽松和自由,大学生对同性恋者也有着更为宽容的态度。但是,宽容并不意味着鼓励同性恋,让同性恋者数量膨胀。大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成熟的关键期,高校在知识素养教育之外,应当在性教育上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取向和婚恋观。

3.1 建设全方位关怀型校园文化体系,给予大学生同性恋者更多关爱。大学校园有着更为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对同性恋者也应该予以更多关爱。高校要建设全方位关怀型校园文化体系,更好地关心学生们的成长。一方面,高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学风,通过校园报刊、广播、论坛等途径,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包容意识和互助意识,理性地看待同性恋问题、友善地对待同性恋同学。尤其是帮助同性恋者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自尊自重,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享受美好大学生活。

3.2 开展有体系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心理尚未成熟,一些学生对于自己的性取向定位模糊,所以高校应当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使得有困惑的大学生得到及时咨询和帮助。心理咨询室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测试,对于可能在性取向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以实现有效预防。特别是对性取向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更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性取向。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导师讲座、建立社团等方式,建立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教育课程,使大学生们掌握科学全面的性知识,减少大学生的盲目认知以及对同性恋问题的猎奇心理。

3.3 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搭建良好的网络平台。网络上有关同性恋的网站和信息鱼龙混杂,而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应当有效整合网络媒体资源,建立网络媒体平台,按周或者按阶段性及时推送有关同性恋方面的正面信息资源。这些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同性恋的相关知识,不至于被不良信息误导,进而也让大学生同性恋者对自身问题有更多了解,实现自我干预。

​作为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体,同性恋群体的数量正呈增涨之势,大学生同性恋者也日渐增多。导致这一现状存在着诸如社会、家庭、环境、媒体等多方面因素。正确应对这一现状,高校不仅要予以同性恋者更多的关怀,也要在心理咨询、文化营造、知识教育等方面做足工作,以此纠偏他们的性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取向,构建和谐友好的大学生活氛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