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苦难与爱

古典传统里苦难的价值不高。要衡量一个人的庄严感,只需要看她回避和超脱苦难的能力。因此斯多亚学派提倡的内心宁静和平衡成为效法的典范。在桑塔格看来,两千年的希伯来基督教传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苦难的标准看法。用她的话来说,“it has been spiritually fashionable to be in pain.” 唯有在苦难中,人们才能真切感受到自身的局限以及神恩的伟大。苦难于是成为认识自我的镜子,证明信仰坚韧的试金石。

Here is where the modern cult of love enters: it is the main way in which we test ourselves for strength of feeling, and find ourselves deficient ... The cult of love in the West is an aspect of the cult of suffering — suffering as the supreme token of seriousness.                                            /Susan Sontag

爱之所以受到追捧,恰恰因为它是苦难的一大来源。在桑塔格看来,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是没有回应的,因为最初它就是 solitary ego 将自身感受到的某种情感错误地向外投射的结果。所以,爱从一开始就是爱者主观的虚构,是自我表达,也是纯粹谬误。这样的爱也自然成为挫折与苦难的温床。


桑塔格对于爱的悲观主义似乎源自于她对于人际理解的可能性的怀疑。所以在她的描述里,爱的载体常常是原子式的个体,而不是交互的亲密关系。爱是自说自话,注定没有回应。我们之所以被爱塑造是因为爱造成的苦难,而非其他和幸福有关的东西。


虚构的爱就不能产生正面价值,甚至代表善好么?桑塔格的回答是不能。这或许是她不自觉地将真与善等同导致的。桑塔格认为,人们对爱的过度痴迷源自于宗教传统高估了苦难的价值。我认为,桑塔格对爱的悲观态度则源自于她高估了真与善同一的价值。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