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十二
丰十二

兴趣:人类学

老挝音乐旅人:我们的工作是传播,而不是留存

虽然有些乐器消失了,另一些新材料却被重新塑造,比如空的油漆罐可以变成为笛子中的腔体,而塑料瓶可以用作扩音器。不论是传统的,还是这些新潮的声音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值得庆祝的。

这是老挝北部会雍(Houay Yong)村的新年第二天。

这也是村里第一次通电。

村里还雇了一个乐队:“电”来了是个大事,必须要请现代化的扩音器和电子琴来庆祝一下。终于,大家盼望已久的这天到来了,这个耗电的“高级玩意儿”进到了自己的村庄。然而,善于歌舞的老挝人与电子声音的首次碰面却有些尴尬。

广场上,现代演唱设施搭建好了,民间歌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电子设备剥夺了人声的亲密感和嗓音的细节,声音空洞而缺乏感染力;广场另一边,一队黑傣族(Tai Dam)的传统歌手们敲着鼓,打着钹,吹着口琴,表演着传统的林萨拉万舞(lam salavan)。男女老少迅速被这欢快熟悉的音乐吸引,一个个加入跳舞的人群。广场又重新活了起来,大家喝酒、和声、鼓掌、跳跃,一边唱一边鼓励歌手。

在这里,人们通过歌声表情达意,可能是爱慕,可能是八卦,可能是长者的教诲,可能是与神灵沟通的语言,远远不止于单纯的娱乐乐音。但随着电力网络把更多村庄接入现代化轨道,扬声器和麦克风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社会性唱跳活动——歌手被麦克风隔离出来,舞台把歌手和观众一分为二。观众不再能自然地参与和融入,也就不太可能在这种新情境下表达私人情感。

诚然,传统文化习俗在网络和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但同时音乐的社会价值也受到了强烈冲击。村庄中的歌队不再是那个凝聚大家的神奇力量,而是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逐渐模糊的音符。

乐器已死,音乐也快要消亡

“我们把竹节和树木变成美妙的音乐,”苗族乐器匠人、音乐家那确万(Neng Chue Vang)说。那确万从18岁开始学习乐器的制作,玩乐器给他带来幸福和勇气。“我们也许没什么特别多的东西,但至少我们想要个名字和物件儿留给后来人。”

管乐器构成了老挝主要的乐器,比如口风琴(khaen),长笛 (dadoula),小号(tchudu),甚至是简单的叶子。它们可用于节日、仪式和求婚场合,哪怕是没事儿哼个小曲儿也带来很多快乐。乐器制作的难易不同,需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口风琴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的工作量,而拉胡(Lahu)族的达杜拉长笛只需要几分钟。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去城市上班,传统音乐在他们眼里稍显过时。乐器制作工艺失去了传承人,后期损坏很难修复,和老乐师学习传统音乐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在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中面临断代式的危机。

然而,很多民族音乐爱好者,尽管不是土生土长的老挝人,但却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声音。来自美国加州的乔尼(Jonny Olsen)本来是个朋克乐队的歌手,因为偶然发现了口风琴 (Khene)这种乐器,开始深入学习口风琴表演,并在油管上发布自己的创意视频。他说声音把他的心和灵魂联系起来,产生共振。

口风琴Khene和其他老挝本土的乐器。Khene通常由两排安装在木制防风罩中的竹管组成

老挝年轻人和传统音乐渐行渐远,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缩影,这无可指摘也无法避免。跑来老挝学习和研究这些传统民乐的人,作为文化的外来人,该如何看待老挝传统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的作用,如何保护和留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活化枯燥的博物馆展品呢?


我们是音乐的传播者,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

玛丽(Marie-Pierre Lissoir)是在老挝工作的比利时民族音乐学家。她和传统艺术和民族学中心的团队(Traditional Art and Ethnology Centre)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15个村庄,9个民族的音乐家、歌手和乐器匠人,并在最原初的情态下拍摄和录制了这些声音表演,显示了音乐、自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该地区的许多乐器都通过模仿口语语调来象征性地或直接地进行表达,这些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视听结合的办法更好地传达。

为了筹备“风之声”展览,玛丽的团队一共收集了50件乐器。不同于20世纪西方探险者,玛丽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这些乐器不能是村里的传家宝或者孤品,他们要确保村里还有相同的乐器可以使用。实际上,大多数乐器都是他们从当地乐器匠人定制订购的。

玛丽正在测试定制的乐器,也顺便可以和工匠师傅学习关于老乐器的知识

音乐失去其本身生长的土壤,放在博物馆的陈列室里就有了不同的意义。“风之声”展览不仅是要把老挝音乐通过沉浸、互动的体验传递给外来游客,还要回馈给每一个参加策展调研的村庄。

这些带有音频和视频记录的DVD和迷你SD卡还会分发给每个村,并附上一本图文并茂的老挝语的小册子。在每个村“路演”时,玛丽的团队会放映在研究旅行中录制的视频,并组织当地音乐家进行现场表演,请村民一起分享音乐,交流经验、故事和知识。

音乐和文化本身是活的

老挝拥有50个确定身份的族裔,是东南亚中南半岛上民族最多样化的国家之一。玛丽说老挝不同种族的音乐文化种类丰富,在传统与现代交割中动态演变。有些乐器由几个民族共享,通常有不同的形式,而另一些仅为某个地区或少数民族独有。

玛丽非常注意声音和民族身份之间的联系,她深知她捕捉到的声音只是一个时间的切片,老挝人的身份和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她把每个采集到的样本都标上具体的民族、村落、乐器、时间,避免一概而论,或是张冠李戴。

虽然有些乐器消失了,另一些新材料却被重新塑造,比如空的油漆罐可以变成为笛子中的腔体,而塑料瓶可以用作扩音器。不论是传统的,还是这些新潮的声音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值得庆祝的。

从越南来的VCD光碟也成为老挝民乐Khap的灵感来源。一位黑傣族(Tai Dam)的歌手说,我们从这些VCD中学习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我们想要保存这样的传统,就要唱这样的正宗的黑傣歌曲,穿这样的衣服。

年轻人赶到首都万象去做工,他们也和传统的村庄歌舞情境割裂开了。虽然大部分传统歌曲仍然可以穿上“新衣”——加入流行乐的电子音和BeatBox 口技,但那些无法精确度量的节奏和曲调,很难再在新媒体时代大放异彩了。

毕竟,那些身着五颜六色民族服饰的年轻女孩,缓慢悠闲的佛教哲学生活,简单纯净的自然环境,都是旅游宣传片里呈现的浪漫东方。老挝民间音乐是人类文明宝库的一个部分,它不是老挝人独有的,而是在几百年来东南亚各国的居民交流和迁移中,在与多边文化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关于TAEC

传统艺术与民族学中心(TAEC)是一家位于老挝琅勃拉邦的社会企业。

关于Marie-Pierre Lissoir (文中代称玛丽)

她于2016年从比利时的自由大学(UniversitéLibre de Bruxelles)和法国的Sorbonne Nouvelle Paris 3获得了博士学位。TAEC的研究员和“风之音”展览的策展人

参考资料:

The Khap Singing of Tai Dam Community; Between Laos and Vietnam, in Mohd Anis Md Nor (ed.), Interculturalism and the Mobility of the Performing Arts; Sound, Movement, Place – Choreomusicology of Humanly Organized Expression. Institute Seni Indonesia (ISI) Denpasar, Bali, 2015.

Voices of the Wind: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in Laos, Traditional Arts and Ethnology Centre (TAEC), Luang Prabang, https://www.taeclaos.org/music-resources/

Singing through the microphone: Tai Dam Traditional Music and Modernity in Laos, Marie-Pierre Lissoir, https://www.taeclaos.org/wp-content/uploads/2018/07/ChampaMeuanglao_LaoAirlinesInflight_September_October_TaiDam.pdf

 

图片来自:https://www.taeclaos.or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