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PhotogStory
顯影PhotogStory

顯影(PhotogStory)是香港一個專注攝影寫作的平台,透過攝影了解歷史與世界。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https://linkin.bio/ig-photogstory

香港的「敵意設計」——錐形石陣、大石塊 荒謬的天橋底空間

(编辑过)
香港天橋密集,行人天橋有943條,行車天橋及橋樑則有1,369條,人們走在天橋上,甚少想像天橋下的風光。在地少人多、貧富懸殊的香港,連天橋底被人忽視的空間,原來也是許多人的珍貴資源,漸漸成為露宿者的安身之所。
九龍城世運花園天橋下的圓柱及四角錐形的水泥磚塊。

香港天橋密集,行人天橋有943條,行車天橋及橋樑則有1,369條,以人口密度計算,在全球大概也名列前茅吧。天橋的出現固然有利於交通及行人來往,減少交通擠塞的情況,同時也衍生出天橋底這種公共設施的副產物,它的存在像是一種曖昧,沒人知道它的真正用途。規劃者忽略對這種空間的構思,人們走在天橋上,也甚少想像天橋下的風光。事實上,在地少人多、貧富懸殊的香港,連天橋底被人忽視的空間,原來也是許多人的珍貴資源,漸漸成為露宿者的安身之所。

過往由於政府忽視這種空間的存在,天橋底的無家者一直相安無事,直至十多年前發現天橋底的空間,於是開始進行「整頓」。某些天橋底則用鐵絲網圍住,不讓任何人進入這片公共空間,後來更慢慢演變為「敵意設計」(hostile design),在天橋底整齊有序地建造蛋型石頭或尖角的水泥磚塊,甚至是堆疊的石陣及大石塊,造就出一道怪異而無用的「風景」,與周圍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十分超現實,城市研究者黃宇軒稱此為「惡意的紀念碑」。

何文田亞皆老街天橋下的大石陣。

如此「用心良苦」,目的就是不讓人使用這片空間,更確切地說,就是趕走在天橋底露宿的無家者。我們常識中的公共空間,應該以便民利民為前提的,一個理性的政府,見到這麼多人流離失所,理應反思社福政策,趕走棲身於此的露宿者,貧窮問題並不會就此消失,更不代表這些人不需要露宿,只會令他們去更偏僻隱蔽的地方。攝影師周浩文的鏡頭拍攝天橋底的如斯景況,這系列照片可謂一種無聲控訴,某程度上也是對城市空間規劃的詰問。

事緣於2013年,周浩文在旺角天橋樓梯底發現一堆石塊,身處其中時腦海中閃過很多類似的畫面。「每天路過的天橋底,存在著介乎看見與看不見的公共空間。即使從小到大看過很多類似情況,但看完總是很快便忘記。」香港有不少攝影師關注天橋底的露宿者,卻甚少有人拍攝天橋底下的空間面貌,周浩文於是帶著哈蘇菲林相機,到港九新界這些被人忽略的空間拍攝,月前更將多年來拍攝的照片集結成《天橋底》一書。

周浩文攝影集《天橋底》,由本地獨立出版社Brownie Publishing出版。

在攝影集中,周浩文將天橋底下的內容分為數個章節,第一部份是天橋底空間的整體環境,例如中環夏愨道天橋下三尖八角的石陣、油麻地渡船街天橋底的蛋型石頭、九龍城世運花園天橋下的圓柱及四角錐形的水泥磚塊,錐形石塊也令周浩文拍攝時難免擔心,「害怕不小心踏錯腳會釀成意外。」荔枝角寶輪街停車場天橋底是電影《濁水漂流》的拍攝地,那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傾斜的矮石牆,不知情的人或以為是裝置藝術,這些為人們帶來不便的建築物以及非人性化的空間設計,也明顯是為趕走露宿者。「最離奇的是,觀塘道天橋底是繁忙的馬路,平時並沒有人露宿,也有很多大石頭,這讓我摸不著頭腦。」

攝影集第二部份聚焦人們在天橋底空間的使用痕跡及前後的轉變對比,橋墩有塗鴉、天橋底有床褥及椅子,還有被遺棄的熊公仔等,可見這些地方曾是不少人的容身之處。除了前文提及的無厘頭大石塊及堆疊的石陣,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樣貌詭異的動物雕塑,何文田公主道天橋下的熊貓、海豚,以及大角咀港灣豪庭附近的天橋底下的海馬、海獅等海洋動物雕塑,同樣令人不明所以。另外還有足球場、遊樂場以及仿造園林等空間設計,但據悉使用率並不高,是否好壞則見仁見智。

大角咀港灣豪庭附近的天橋底下的海洋動物雕塑。

攝影集的最後一個章節,拍攝的是空曠無物的天橋底,有的則放上一張長椅,相比起那些所謂的石陣、雕塑,這種簡單的設施或者不作為,反而順眼得多。攝影師的鏡頭也記錄天橋底的另一面,例如筲箕灣東喜道寵物公園及渡船街遙控車場,的確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便利。「解決問題有很多方法,除了規劃得更好,其實不作為(故意加上石塊),或許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周浩文以哈蘇相機拍攝,相機的腰平取景令照片有種置中及較客觀的構圖,然而畫面越漂亮、構圖越工整的照片,正正更突出整件事情的荒謬,呈現出如此的空間設計是如何不合邏輯。夜晚時分的取景也為照片增添一種舞台的光線效果,四野無人的冷清畫面令照片瀰漫著一種超現實感覺。《天橋底》的印刷也別有心思,照片以銀色油墨印刷在濃黑紙張,雖然費用不菲,不過這種銀色卻凸顯出天橋底這片空間的浮誇及荒誕感,該攝影集的編輯鍾卓玲形容,銀色代表那種華麗但無意義地剝削別人生存空間的狀態,的確令照片背後的意義有所昇華。

荔枝角寶輪街停車場天橋底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傾斜的矮石牆。

Hong Kong is densely packed with 943 flyovers. The footbridges are undoubtedly conducive to pedestrian traffic, and it also creates public spaces under the flyover. In densely populated Hong Kong with Economic Inequality, even such neglected area under the overpas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ettlement for the homeless. 

When the government discovered such kind of space, they began to "rectify" it. Some were fenced with barbed wire to prevent anyone from entering the public space. Later it evolved into a "hostile design," egg-shaped stones or sharp corners cement bricks were built neatly and orderly under the flyovers. The stacked bricks arrays and large rocks create a weird "landscape" incompatible with the surrounding. HK Urbanist Sampson Wong described it as a "monument that reflects ill intentions." 

The malicious design aims to prevent people from using this space and drive away from the homeless sleeping under the footbridge. However, the homeless's problem will not disappear, and It would only force them to more remote and hidden places. Photographer Chau Ho-Man captures the absurd scenes under the overpas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an be viewed as a silent accusation and questioning of urban planning to the government.

·顯影IG(雙語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