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YU
POYU

試著當建築人

The Garden I–2

notes on ‘The Public Interior as Idea and Project by Mark Pimlott, published by Jap Sam Books 2016’

The Picturesque

根據牛津字典記載,「picturesque 」最早出現在1703年,原意是:「in the manner of a picture; fit to be made into a picture.」 而William Gilpin 在 Essay on Prints 裡面又定義:「a term expressive of that peculiar kind of beauty, which is agreeable in a picture.」。

為何談到 Picturesque?上一章所討論的巴洛克式花園,是一種將花園的每叢植栽都控制住,而目的是為了彰顯擁有者的權力,並將未經整理的自然排除在外。而在本章 Picturesque 的概念中,花園與地景的設計除了要達到上述的特質外,Picturesque 更是在建立一種新的美學態度。除了要控制自然地景外,當時的設計者還想要追求一種如畫般的(Picturesque) 景象。

View of the Wilderness at Kew, 1763, William Marlow (1740–1813), public domain,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360450

上面這幅畫是 William Marlow 在1763年完成的 「View of the Wilderness at Kew」,描繪的是 William Chambers 在先前完成的邱園 (Kew Gardens)。在如畫般的 (Picturesque) 風格中,將植物整理成很有秩序的樣子,顯然不是首要的考量,而是最後在花園裡的各個物件,是否能夠完美的組成一個畫面才是重點。

這樣的設計方法有點像二十世紀初所流行的拼貼畫 (Collage) ,但是直接拼貼不同時空的建築。例如上圖左邊的遺跡和中間的中式塔樓,被並置在同一個畫面中,然後背景是一個英國的庭園。而在如畫般的(Picturesque)風格中,景觀常常會要求觀者保持一個距離,才能讓所有安排好的事物同時出現在觀者的視線裡。

同樣回應到上一章所談的,邱園 (Kew Gardens) 這樣的設計也可以被理解成,花園的主人再現自身權力的一種方式,證明自己有能力與財力,建構出由不同時空的建築組成的幻想中的樂園,不再只是控制自然的生長,而是藉由建築物的形象 (譬如遺跡) ,在概念上控制時間與空間。

在這個段落我們也能發現,人類對於控制自然的慾望,似乎從對於實體的植物,轉變成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掌握。同時,人類對於伊甸園般的完美狀態之追求,也慢慢轉變為在現實生活中尋求一個短暫的脫離,也因此更加專注於創造刺激與幻象,並將擁有這些幻象當作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The Essence of Nature

從第一篇到上一個段落之前,我們所討論的花園大概可以被歸類為在同一種脈絡下的理解 (the Eden — Arcadia — Le Desert de Retz — Versailles — Kew Gardens)。

另外一條線索則需要回到我們最初對於花園的描述,就是花園是人類最初的家,是一個人類被解放的地方,在這個花園人類得以遠離世界上的不平等與虛榮。

其實對於人的起源的思索,在十八世紀時的啟蒙運動中,就有很多的想法可以參考。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在社會契約論中也提到了同樣的概念,討論了關於人的基本權利。除了政治學上的理解外,盧梭也視「居住於自然之中 ( the act of dwelling in nature) 」,為一種脫離世界,進而面對最初自我的方法,進而達到「自由」的狀態。盧梭的晚年在法國的埃默農維爾(Ermenonville) 度過,而那裏的花園,是盧梭的最後一個學生 René de Girardin 依照盧梭的意志以及對於自然的理解所設計。

在盧梭死後,他被葬在一個被樹圍繞的小島上,就像是在上一章中提到的尼古拉·普桑《阿爾卡迪亞的牧人》中的景象一樣。隨後,盧梭的遺體被移往位於巴黎的先賢祠 (Panthéon),並被安置在一個有著原始小屋外型 (primitive house) 的石棺中。

從左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棺木上的四根柱子是用樹幹的樣子做的,並且上面排滿了藤蔓。並且有一隻手從門伸出來,拿著一隻火炬,象徵理性的光。

在此脈絡下「回到自然」便有了另一個意義。除了回到伊甸園或是阿卡迪亞之外,也可以代表回到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並藉由此狀態重塑自己。

盧梭對於自然的追求也影響到了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在1854年所出版的湖濱散記。其中描寫了梭羅在兩年又兩個月的湖邊生活,並闡述了他對自然的理解,和人如何在獨處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原始靈魂。

小結

在利用伊甸園 (Eden) 或是阿卡迪亞 (Arcadia) 重建花園的「原始狀態」的背後,其實牽涉到許多複雜的想法和自然先天所具有的特徵。前面所提到對於花園神話的想像和建構虛構小說般的現實,其實時間點都在15世紀之後,特別是和啟蒙運動的時間點重合,歐洲人也用實證主義式的分析方式來檢視過往的神話。其中不僅僅是對於神話的重新理解,更是代表了歐洲社會從封建制度中解放出來,重新強調每個人出生就應該具有的權利。換句話說,當時的歐洲人在神話與花園中,尋找合理解放自己的理由。

在人在花園裡重新發現,自己可以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的同時,接著開始在影響世界的還有自然科學 (the natural sciences),以及科學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材料也隨之出現,從而影響新的建築結構、技術、空間,和一起出現的大都會 (metropolis)。

而那將是後面的章節所要討論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