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編輯的第一步:整稿這件事,萬事起頭難

出版的第一步,是思考要不要出版這件事情本身,發想企劃、審查來稿、展開第一階段的編輯會議,決定負責的編輯執行出版計劃。而編輯的第一步,就是整理交到手上的稿子了。

不管是交辦稿、過審的自來稿,還是由編輯部主動出擊的企劃稿,當作者自信滿滿地把「完稿」(其實只算是手稿)交到我們手上時,就是一連串編務展開的起點。因應不同的文類與書種,作者所謂的「完稿」自然各有各的面貌,無法比照辦理。因此關於「整稿」的文章,或許將不止於這篇,而會在未來搭配M編於工作中遇到的狀況來分享。

在撰寫此篇的當下,M編也正在進行一本論文改寫為專書的整稿工作。我也就實際的工作方式與狀況,分享我進行整稿的工作內容。

1、【調整架構】

面對論文改作的書稿,首先要輔導作者具備一定的市場意識,重新將文稿修正為具「可讀性」的架構。一般來說,書稿既已通過審查、同意出版,那麼其內容本質、所關切的議題皆有一定之價值,但其原始寫作的方式與筆法卻未必盡數符合出版社既定的出版方向與讀者群。

從論文到專書出版,通常會拿掉摘要、冗長的緒論(研究目的、文獻回顧以及研究方法等),而將之轉換為筆調較柔和與面向大眾的序言代替。同時要據此思考本書的內容核心、在目前同類型讀物中的定位與差異點,欲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讀者又將對本書懷有什麼樣的期待?

論文改作專書出版,是件進一步推廣自身研究成果的事情。作者必須將對話的目標,從專業的同溫層拉到更廣泛的群眾,以合乎當代讀者的方式去進行修潤。以研究為導向的論文書稿,經常會忽略大眾讀者們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往往堆砌非常多背景研究資料以及考證數據,有時候甚至會壓縮到原始題目的發揮空間,讓過半的文稿都流於資料性的舖陳,而忽視讀者真正關切的議題內容。

平衡作者原始申論的鋪陳與節奏,同時兼顧吸引讀者看下去的內容排序,會是這個階段最費工、也最考驗編輯是否掌握該類領域讀者習慣的能力。要怎麼調整章節安排、補充讀者還想知道與更關切的內容,實與編輯是「怎麼想像」這本書息息相關。

思考這本書多了些什麼?少了些什麼?會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也是編輯作為「剪裁者」的重要時刻。

2、【潤稿】

於第一次細讀稿時,便先對文稿語詞、易讀性與格式進行修潤;第二次讀稿時,以一次做一件事情的方式,專心進行校對工作。此時的修改務必打開「追蹤修訂」功能,與作者、譯者討論是否合乎原意、是否有改錯之情事。

  • 修正錯誤格式:在儘量符合作者段落安排與字體格式的情況下,導正部分作者容易出現的排版錯誤與花俏設定。去除大量使用Enter作為段落間距、分頁的空行;去除頁首、頁尾文字與裝飾性符號;去除樣式設定(包含自動標記之編號);依據文章層級設定統一之字級,不要忽大忽小;統一段落縮排,透過段落設定第一行空兩字元或凸排等格式,不要使用大量空白格。
  • 統一體例:所謂體例,就是出版社接受的寫作與出版格式標準依據出版體例,修正文稿之章節格式、標點、數字用法、單位量詞、日期標示法、引用格式、附加原文之寫法、註文寫法等。特別要注意避免混用英文標點符號。
  • 一致性:地名、人名、翻譯詞彙等專有名詞與縮寫,全書前後一致。
  • 詞句修潤:統一全文語氣,避免文白夾雜,進而將文字梳理通順、合乎邏輯。改正原文語意不清、冗贅、西式中文(原文腔)、人稱跳躍、指代不明等問題;在語意重複或同一字詞頻繁出現時,抽換詞面;避免過多轉折的句子、適時斷句,調整閱讀節奏。
  • 下標:有時候會遇到內文結構層級太少、段落過於緊湊、內容太飽和時,需要由編輯協助下標,幫助讀者理解。下標的功能在於調整閱讀節奏、強調重點、預告讀者或歸納內容。優異的標題、小標除了能讓讀者在閱讀時喘口氣外,也同樣有吸引讀者往下讀的功用。
  • 製作「文件引導層級」:M編會在最後,依據文稿之大小標層級,製作Word的引導欄,除方便跳轉全書各部分之內容外,也方便綜覽全書之層級結構、是否排序錯誤、層級錯誤、縮排或凸排錯誤等。

3、【校對】

書稿經過作者的調整後,在入排前仍會先在電子稿上進行最初的校對。

  • 準備一份常見錯誤表:不要想都靠自己印出來、仔細看的時候再逐一挑出錯誤,應隨著自己的校對經驗,製作一份常見錯誤範例,在每次整稿時透過電腦逐一檢視文稿是否犯有此些錯誤。並在每次校對過程中,時時更新此份常見錯誤表(含容易看走眼的錯誤、不同輸入法造成之常見錯字、同音異義、簡繁轉換訛誤等)。
  • 使用「搜尋」與「取代」:善用電腦的搜尋與取代功能,在每看到一個錯字後,就一次性搜尋全文可能發生與類似的錯誤。包含標點符號、空白、全半形之錯誤等等。逐一搜尋取代,避免改錯。
  • 非母語詞彙,逐一查找辭典,確認是否拼寫正確,有無漏字或亂碼出現。
  • 數學符號、公式、語言學領域之拼音符號亦須詳加比對原稿,確認是否如實呈現。
  • 注音之標示,依據教育部規範為準,逐一檢查是否合乎當前學校教授之內容。

4、【內容查核】

查核書中提及之事蹟、事件、時間、數據;指稱之地名、人名;引用之文句、書名等等是否屬實、引述無誤。

  • 條列讀稿中遇到的所有人名、地名、事件名稱、書名等專有名詞,在確認書稿前後一致性的同時,查核用字與名稱是否正確,再逐一檢查與這些專有名詞有關之年代、時間、數據是否正確。
  • 善用維基百科進行第一次查核,反覆比對中文維基、英文維基以及該專有名詞語出之原始語言維基頁面內容陳述是否一致。檢查維基百科之內容是否註明出處,再進一步追蹤原始來源。
  • 善用Google等搜尋引擎查找此些專有名詞與事件,是否已有習慣用法、通譯、典故出處⋯⋯如有該領域之權威學者在其文章中使用、援引此些內容,則可信度與正確性自然較高。
  • 列舉文稿中若干內容有疑處、需求證來源處,向作者一一討論。有時作者會願意修改、有時會堅持自己的陳述與說法,若非出版社與編輯可干涉者,尊重原作者寫作理念、文責自負。

某些作者可能輕忽「引用」的底線,胡亂摘引他人的文字或圖片作為內文,以為只要標明出處即可全文引述、或僅以口頭告知編輯已取得授權(但提不出相關文件;甚至有聯繫被引用單位後還得知對方不知情的時候),儘管與作者簽訂的合約都會要求其保證擁有完整的著作權或授權,但為免徒生是非,皆建議在初期階段就終止出版計劃。

5、【配圖】與【製表】

依文稿種類,決定是否配圖。圖片來源若非作者擁有,或作者已取得授權之第三方素材外,可能需由編輯逐一查找適合收錄之圖片,並釐清出處、版權擁有者是誰,並取得授權。

圖片之權利多為一次性授權,合約、授權書或請款單中將明訂授權的範圍、限制、權利義務、價格與支付方式等內容。

配圖之必要性與作者、編輯是怎麼想像這本書攸關。除了授權費用外,還要顧慮內頁要印黑白還是全彩?或是把彩圖集中於一台即可?還是要用正四反一的方式印刷?要用什麼紙來呈現圖片、有沒有跨頁圖、會否妨礙閱讀、圖說要怎麼排版⋯⋯越能理解書稿內容,越能協助作者選用適合的圖片輔佐內文。

  • 書中收錄之圖、表皆需註明出處,並取得授權。
  • 圖片、照片授權仍有分一次性授權或照印刷量計算(每〇〇〇本為多少錢);且圖片一般無法再轉授權,在行銷上亦需小心使用。
  • 部分權利方會要求簽訂保密協定,遏止圖片與原始檔外流。
  • 若專案委請攝影師拍攝配圖、或請畫家繪製插畫,須於專案外包合約中明訂著作權所屬、姓名標示、成果數量等等細節。
  • 部分作者會以Word或PowerPoint等繪圖或設計圖表,如果無法輔導作者使用其他軟體製作,則需安排美編重製、美化,或於入排後依版面風格重製、重新設計。
  • 「免費」之圖庫,特別需看清楚其授權細節與範圍,可否商用、可否改製等規定。

很多時候,在「整稿」這個階段,是編輯最多怨氣的時候。作者的檔案有問題、電子稿格式亂七八糟、配圖插在Word檔裡面,原圖通通沒存檔、圖表畫質奇差無比、不配合改稿、大聲咆哮要出版社「遵照」他個人的體例與用字方式、越過編輯直接找高層指責⋯⋯凡此種種,歡迎補充。也常常找不到整稿方向,與作者溝通無果,對無法令稿子朝向自己期待的方向前進而灰心。

但正如同鷲尾賢也在他的《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一書中所說:

編輯一開始就要掌握方向性,知道這個作者以學術評價為優先、那個作者是以長期延續的基礎著作作為尺度,而循著這些方向來看稿。

鷲尾賢也指出,編輯在看稿之初便應該有「以何種形式將書傳遞給讀者的策略」,但也要注意不要給作者太多限制,否則在反覆修改稿件後,反而失去了原稿的氣勢。他說道:

編輯像是開業醫生,而閱讀就像診治病患。有時消滅了小小的病原菌,結果病患的體力也喪失了。重要的是要站在病患的立場,做最適切的治療。

儘管編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作者,但對更多作者來說,這卻可能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書,並非所有作者都熟悉出版的工作現場與樣態,如何輔導作者進一步了解出版工作、流程、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寫作的規範、乃至於作者自身權益的維護,都是編輯在向作者道出:「你好,我是你的編輯!」後,應該有的心理準備。

整稿的工作內容,往往無法照順序一步一步往下做(其實,所有編務皆然),而是重複往返、同步進行,或面臨作者失蹤拖稿、聯繫不到版權方的各種情況。然而比整稿更難的,或許是當你邀請的稿件卻全然不符合出版企劃所需時,而必須面對的「改稿」一事。

那就會是另一件事了。

本文同步發表於方格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