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Wayne

怎麼從分析商業到看透本質,我在練習跨上這台階,歡迎大家一起。

社會成本與儒家的關係

之前在中國中信出版社看到一篇專訪查理·芒格:我是孔子思想在美国的实践者,主持人問到儒家觀念對於中國在競爭力上是不是一種競爭優勢,而芒格同意這種說法,並認為儒家觀念使得政府所需要提供的社會福利要求就更低,家庭能承擔很大一部分的保障,降低了許多社會成本。

我思考很久一直沒能想明白,直到看到American Factory,好像明白了。下面直接轉載臉書上的文字。

//

美國前總統Obama夫婦旗下製片公司首部作品American Factory在Netflix上映。

我分兩個部分討論片中差異,生活水準與社會文化。

生活水準

其實要把傳統製造業搬回美國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只福耀,鴻海也是,因為當美國生活水準到達某一種程度時,沒有年輕人願意待在工廠裡,只剩中老年人,片中有位美國員工提到,通用每小時給30美元,福耀只有12美元,代表的是市場結構轉變與全球化貿易,我忽然意識到美國工人的對手不是老闆,而是全世界的工人。

早期美國工人也是拼命工作,很多紀錄片都可以看到,我非常推薦History的The Cars That Made America(看完之後你不會想投資汽車公司),大家努力工作就是為了過上好生活,後來生活富裕了,開始追求權利。中國人與美國人碰到一起,不同的生活水準,卻要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太殘忍。

社會文化

當時想不透芒格說社會成本與中國儒家家庭觀念的關係,看完American Factory後,好像明白了。

儒家認為個體並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依賴,形成關係網絡;儒家強調義務,但不太講權利,重視責任,輕視權利。儒家眼裡的君子能無私無我,不會自私自利,願意顧全群體而犧牲小我,把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下。

簡言之,中國文化的個人本質在責任,美國則是權利,也就是我為人人和人人為我、群體和個人的差別,坦白說,權利比較接近現實,責任比較接近理想,偏偏儒家把責任觀念植入DNA裡(不要怪儒家,這有一定的歷史背景),讓中國人甚至是華人對於責任背後的道德感特別看重(也是有壞掉的中國人和華人),所以奴性堅強,社會成本也降低了。我認為芒格很公平的看待這一個現象,沒有任何歧視,因為他說過試圖改變一個人是愚蠢的,更何況是一群人,所以他投資中國只是很清楚的認知社會文化的差別,且合理的運用而已。

其實把工廠搬到生活水準更落後的國家或地方,還是一堆人幫你工作,生活富裕後,還是會有人要跟老闆談權利,只是會不會像中國人和華人的奴性這麼強,芒格都跟你說了,你還不知道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