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
刘斯

建筑学给了我观察的眼睛,我用它回首凝望童年的乡愁

建筑剖面

有时,这些高度相似的立方体 令我感到疲惫

Michael Wolf:“建筑密度”


住宅——这一最能反映人类生活方式偏好的建筑形式——当它从平面错落的小盒子转为空间上不断叠加且面积越来大的盒子时,我们的隐私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包裹起来,偶尔立面上探头探脑伸出来的生活气息也很快地被窗帘遮挡住。如今的生活里,“家”成为了一个快速扩张的城市中靠四条路相交形成的坐标点,再具体的定位就得加入数字:高度相似的盒子里的第几排第几栋第几层。甚至盒子之间的树木、池塘,也不过是为了让坐标点更方便被记住。快速上班、快速下班、快速到家,快速入睡,我们做的一切不过是在等待明天而已,再没有人能说出一间房间到底应该多大、没人能记得邻居是谁,前提是也得说出“房间”、“邻居”到底指的是什么。

     个人被墙牢牢地包裹,这样的生活既多了些神秘,也多了些对于周遭过多未知而感到的不安。好在,互联网及时出手,邻里好友、业主代表、物业管家都在网络空间里又如常恢复,大家在网络里重新认识,既可以越发熟稔,也可以随时关机断绝联系——但,网络让生活重新热情,而建筑似乎冰冷依旧。

      若我们要证明建筑并非仅为冰凉无情的结构,就只有一个办法,当我们抛弃居住者的身份,用宏观视角打开建筑的表皮,看看它的内心时,我们才能发现一些微小的交流流动在建筑里,成为它的新鲜血液:当朝阳为结构升温,同时唤醒其中的居住者,每个人都从小盒子里朝新的一天看去。房间里,人们来来回回走动,偶尔有盘子、杯子掉落,水洒在地板上又被毛巾快速擦干,孩子趴在地面上用小汽车摩擦着木制的地板——建筑聆听着不同频率的交响,甚至有时偷偷传递着这些音乐,让不同的演奏家知道其它声部在干什么。当忙碌的篇章结束,恢复宁静,空荡荡的房间里猫在家具上轻轻地走,只有楼板听到了这一切。再渐渐地,所有声音都被要下午舒适的阳光里沉睡的呼吸声挡住——而此时,人们是听不到的,只有建筑知道,天花板角落里的小蜘蛛刚抓住一只飞虫,正在结网把它牢牢裹住。

  

   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是建筑,而非我们自己,经历着我们栖居的生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