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mi723
Liangmi723

我是一名喜爱历史和写作的九零后女生,尤其酷爱三国历史,多年来兴趣不减,目前正在写三国的硕士论文,希望我的笔下能带给大家对三国不一样的认识!

杨修之死并非因鸡肋?

作者:任婕


一提起杨修,绝大部分人会联想到八个字,那就是“恃才傲物,自作聪明”,而杨修最后悲惨的结局也被理解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杨修真的是因为锋芒毕露遭曹操嫉妒而被杀吗?众所周知的“鸡肋”事件真的是导致杨修最终被杀的导火索吗?恐怕历史真相不尽如是,带着这重重疑问,让我们回到千载之前的三国古战场去一窥究竟吧!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乃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称:“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三国志》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可见杨修的才能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政治才能也颇为突出。

关于杨修之死,《三国演义》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将曹操的猜忌以及杨修的狂傲刻画的淋漓尽致。为了给“鸡肋”事件铺垫,《三国演义》还描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遭曹操嫉妒,终于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支撑不住欲退军,于是传下夜间口号“鸡肋”,众人不解其义,只有杨修解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王不久必将班师。”曹操于是以此为由,借口杨修妖言惑众,扰乱军心,将其处斩。

从《三国演义》的描述可知,杨修被杀理由有二:一是才策过人,被曹操所忌;二是泄露军中机密,可是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绝非这两点。虽然《三国演义》中关于“鸡肋”事件的描写基本符合史实,但若说杨修因此被杀则未免太过牵强。

《后汉书》载:“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从这段记载可知,杨修的确对“鸡肋”一词作出了解答,但曹操并没有因此忌讳什么,也看不到曹操有任何责怪杨修的记载,反倒听从杨修建议下令退军,而杨修被处死也远在此战结束的半年之后,而并非当下。

退一万步说,就算曹操真的忌讳杨修所言,认为扰乱军心,并想要以此治罪,那他也应该在军中立马处死杨修,又怎么会一言不发退军还长安,在耽搁半年之久后而又以此定罪呢?这不是太说不过去了吗?以曹操的风格断不会如此。


下面再看第二个原因,杨修才策过人,曹操深以为忌。杨修确实聪敏绝伦,但曹操乃是爱才惜才之人,曾三下“求贤令”,明确指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而曹操帐下文臣武将众多,比杨修聪明的也不在少数,例如郭嘉、贾诩、程昱、荀攸等人在政治军事诸才能上均要高出杨修一筹,也不见曹操对他们怀有嫉妒之心,尤其对待郭嘉更是礼遇甚厚,欲以后事相嘱,可见曹操的度量绝不会因为下属比自己聪明就将其处死,这个理由也无法成立。

可能很多人受小说影响,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他错站在曹植一对而受到牵连,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历史上,曹丕和曹植夺嫡数年,一开始曹植以文采信见宠爱,而曹操也数次欲以曹植为嗣,在这段时期杨修确实多次帮助曹植通过了曹操的考验,参与到夺嫡之争的旋涡。

但是由于杨修出身名门,才思敏捷,曹操的儿子都争相与他结交,《三国志》载:“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因此在魏国,不仅仅曹植,后来的太子曹丕也与杨修关系友善。

再加上杨修此人很会洞察世事,应变能力极强,他虽然参与帮助曹植却也并非死心塌地,在曹植后来以骄纵逐渐失去曹操的宠爱之时,杨修就打算疏远曹植,只是尚不敢这么做,《三国志》称:“值后以骄纵见疏,而值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杨修与太子曹丕间亲密的关系,杨修早年曾将一把王髦剑赠送给曹丕,曹丕时常佩戴,在即位之后,追思杨修的过往,抚摸这把王髦剑,驻车顾左右曰:“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于是重赏了铸造这把剑的王髦,以表达对杨修的追思之情。

由此可见曹丕和杨修的关系是极好的,即便在杨修去世多年之后,曹丕仍对他念念不忘。


既然如此,杨修参与夺嫡之争的罪名也就不成立了,因为曹丕本人都不介意杨修曾经相助曹植,曹操又何必提前为曹丕除掉杨修呢?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况且历朝历代的夺嫡之路都艰险异常,一不小心便会万劫不复,当时参与到曹丕曹植世子之争的也并非杨修一人。

例如曹丕党的吴质、刘祯;曹植党的丁仪、丁廙兄弟,也未见曹操有任何的惩治,丁仪兄弟也是在曹丕即位之后被下令处死的,那为何曹操单单对杨修参与党争不满呢?因此这也不是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那么史书上关于杨修之死的解释为何呢?

《三国志》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典略》称:“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从这两个记载来看,曹操颇为忌惮的不是杨修的才策,而是他袁氏之甥的身份,可若只是这个身份,那曹操也不至于杀死杨修。

曹操广揽天下英雄,帐下大将庞德之前是马超的旧将,其兄庞柔更是刘备的心腹,可曹操并没有因此而猜忌庞德,对他信任有加;再者文学家陈琳曾出仕袁绍,在官渡之战前更是写讨曹檄文痛斥曹操三代,可曹操爱惜陈琳之才,不计过往加以重用。虽然袁氏兄弟是曹操的政敌,可此时已被剿灭十多年,以曹操的心胸断不会单单因为杨修的身份而将其处死,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与曹操政见不合。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汉朝的太尉,与曹操多次意见相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欺上,大有取汉朝而代之的意思,而杨彪一直视自己为汉臣,对曹操的做法大为不满,曹操也颇为忌惮杨彪的家族势力,想要找个机会除掉杨彪。

在袁术自立为皇帝被曹操剿灭之后,由于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关系,于是曹操便以此为借口将杨彪下狱问罪,后来多亏了孔融不惧权威替杨彪求情,曹操念在孔融是圣贤之后,天下名士,于是方才赦免杨彪死罪,但还是罢免了他的太尉一职,曹操的这个做法也是提前为曹氏家族日后篡权扫清障碍。

杨修作为杨彪之子,同样以名士自居,看不上曹操的出身及人品,与曹操多有政见不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之战中败给刘备,回军长安后身体每况愈下,不能不考虑后事,而对于杨修的担忧则是愈来愈多,再加上在前不久,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执南阳太守,与关羽里应外合反叛曹魏政权,负责镇守荆州的曹仁率领诸军围攻,最终屠宛城,侯音被斩首,叛乱失败。


这起叛乱加重了暮年曹操心中的负担,试想一个小小的侯音都能够联合吏民共反,更何况出身名门、天下知名的杨修呢?曹操在临终之前为了确保曹魏政权的平稳过渡以及长治久安,必须除掉一切潜在的隐患和威胁,而对于曹操来说,身边的杨修就如同定时炸弹一般不知何时将会引爆。

果真等到那一日自己的接班人是否有能力应对乱局,这都是曹操所需要考虑和深深担忧的问题,因此若不处死杨修曹操始终不会安心,于是曹操最终决定以“泄露言教”罪为由将杨修处死,杨修死时时年四十五岁。

杨修在临死之前说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可见杨修深知凭借自己的出身和政见,曹操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因此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杨修死后,曹操虽赠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他亦万分痛惜。

《后汉书》载: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可见杨修之死对于其父杨彪的打击是巨大的,身为人父却要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杨彪形容憔悴亦在情理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杨修死后百余日,一代枭雄曹操就病逝了,看来曹操确是想在自己离世之前清除曹魏隐患,了却这桩案件,这才有了杨修之死。

杨修本是汉臣,出身名门,理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可谁想正是他的出身却反倒害了他,恰逢乱世,往往有诸多的无奈和身不由己!杨修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三国时代的悲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