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樂
閣樂

讓我快樂地躲在閣樓,可以嗎?

活在夾縫(1):關於生育

近年經常感到不快樂。某天我突然明白,根源在於我無法面對着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不調和。

假設眼前有兩個人,他們腳上繫着橡筋,也就是說,二人需要一同行動,無法完全自由地行事。某日,A看見左方有家麵包店,所以想向左邊走。B同意跟着走的話,當然沒有問題,二人可以開開心心地前往麵包店。很可惜,B看見右方有家蛋糕店,所以向着和A相反的方向走。當A向左行十步,B為了抗衡,便向右行十步。由於腳上繫着橡筋,互相拉扯讓二人都感到辛苦。但因為鬥氣,二人都不願放棄。過了一段時間,A累了,所以停下腳步;B卻乘機向前衝,希望成為領先的一方。結果,A要用更大的力度反擊。人一但陷入二元對立的爭拗便是如此,互不相讓,態度愈趨激化。我總是自作多情,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多點溝通,並不是說大家最終必須達成共識,只是希望大家能互相諒解。

------

以前的人總是強調「孝」,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把一切對父母的不滿、投訴和怨氣壓下去。所以只要有人在網上出帖文表達到父母的不滿,便有許多人留言:「你父母知道會很傷心」、「父母白養了你這麼多年」、「他們都是為你好」...... 這些留言忽略每個個案的獨特性,無視事主的感受,只會令事主陷入更深的痛苦裏面。

壓抑的時代漸漸過去,截然相反的態度出現:大家儘管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也沒關係。這個沒問題──從來都不應該把父母置放於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因為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更不用說,現實世界中存在這一些離譜、甚至殘忍的父母。

然而,事情慢慢發展成為「我們只管聆聽事主的發洩便好,不應作任何評論。」結果,要不完全支持事主,要不完全支持其父母。一但提出雙方都有責任,很容易被質疑扮中立、站在道德高地、「你不是事主,不明白事主的困境」。早前網上出現許多關於家庭貧窮的討論,某程度陷入這樣的狀況。

現實中總有些無可避免的決裂,即使痛苦也要接受。但有時候,決裂是可以挽救卻無人挽救。我們不應該輕易放棄和解的機會。

------

在關於貧窮家庭的討論之中,許多人提出「窮人生仔正仆街」。這個議題很大,所以我暫不深入討論下去。但我經常想,大家用今日的價值觀去批判上一代父母的抉擇,是否公允?

當主流價值觀吹捧生育,歌頌父母偉大,總會有人對此感到反感,包括我。不過有一日,我對生育的想法有點改變。(但必須強調,我仍然對於過度歌頌父母的言論反感。)那時候老師說,中國古代看似沒有基督教那種永生的概念,但有學者認為不然:對古人來說,繼後香燈相當於永生。此外,繼後香燈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古人認為沒有後代的話,離世後便會成為孤魂野鬼。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我頓時覺得,大家用迂腐來形容執著於繼後香燈的古人,其實不太公允。假如我是古人,即使我不害怕成為孤魂野鬼,我也害怕我不生育的決定令祖先成為孤魂野鬼,到時候該如何面對列祖列宗?當然,我們可以質疑古人迷信:為何要相信沒有後代會成為孤魂野鬼的說法呢?但是這樣太苛刻了吧,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

到了近代,大抵愈來愈少人相信無人供奉會成為孤魂野鬼的說法。但我仔細一想,不對,或許有鄉村地方,年紀老邁的人依然相信這套說法。我們和傳統社會的距離其實並不是那麼遙遠,也不過是一百年左右。

撇除會否成為孤魂野鬼的問題,更現實地看,年長一輩很多人認同「養兒防老」。這種觀念當然飽受年輕一輩批評,覺得自私。但我覺得,批評與否要視乎語境。如果生活在一個養老制度不完善的社會,我們有質格批評別人「養兒防老」嗎?我覺得沒有。「養兒防老」不只是說金錢方面,也可以指情感方面。我當然反對把子女當成「工具人」,但是,希望老有所依的心情總應該得到諒解吧?

在我們這些年輕人眼中,生育是一種選擇。但我想了又想,這其實是挺「奢侈」的想法:一來需要避孕和墮胎技術先進;二來需要社會養老福利或配套設施完善,否則需要自己擁有很強的財政能力;三來因為時代轉變或我們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們才能夠擺脫傳統生育觀的枷鎖。假如上一代人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可能從來不覺得生育是一種選擇──生育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

隨着社會進步或福利改善,不少人開始覺得獨自老去也不可怕,所以不打算生育,也因此與父母起爭執。我經常覺得,這裏面沒有誰是誰非。因為有的老人家未必感受到社會的轉變,仍然覺得沒有子女的話,老的時候生活很困難;又或者,親身經歷讓他們覺得有子女比較好。如果選擇不生育,與其不斷和父母起衝突,更應該釋除他們的疑慮,讓他們知道自己一個人也活得很好。(對着那些只因八卦而不斷迫自己結婚/生育的親戚則除外吧。)

註:原本不是想寫這個主題,不過寫着寫着就變成這樣。下次再談原本想分享的事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