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elong
Helenelong

Never-ending happening, Life is People 我們的眼睛可能早已習慣黑暗,但「聲音」聽得見。

開端|等一個契機的「聲音」

【Music】Never Ending Happening - Bill Fay - 「Life Is People」

壹|我在「堅守」。

「堅守」二字,來自一位友人贈送我的紀念帆布袋,所紀念之事恰巧發生在我大學的最後一年,這一年的一些選擇也改變了我往後幾年的生活軌跡,而總結下來,自己在做的也就是「堅守」罷了。

堅守的背後事實上應該加上「領悟」,如果說「堅守」是一個開端,那麼「領悟」則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領悟」取自2017年6月份購于香港的一本小書《小王子的領悟》,這本小書恰好可以作為我對這幾年所謂「堅守」的一個總結和思考。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趕在25歲生日前開啟了自己新的階段,是一個開端,也是一個契機。像是在大海里游了很長時間,幾乎就要看不見海岸的時刻,發現彼岸就在眼前,你要做的是爬上岸開始準備奔跑,其實跑步和游泳是一樣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游得長久,跑得遙遠。只希望過去游泳的領悟和經驗,能讓自己在岸上的路走得更好。

其實一直在猶豫,是否是一個恰當的時刻開始寫這樣一文來總結思考這幾年的自己,又或者說這樣一文是否能夠完整的審視這幾年的自己。前段時間看漢娜·鄂蘭的採訪,談及寫作和思考時她談到了這樣一段話: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想理解,寫作也是一種理解過程,因為寫作就是把事情記下來,如果人們有很好的記憶力,也許就能保留所有人們所思考的。就我個人來說,重要的是思考過程本身,如果我自己有這樣一個思考過程,我會很滿足;如果這個思考過程很適合透過寫作,成功地表達出來,我也會非常滿足。」

這段話從某種角度回答了自己這幾年來對寫作的猶豫和懷疑,也促使了我開始動手寫下這一篇文章,同時作為新階段的開端。這樣一想其實很懊悔,過去幾年的思考沒能很好的記錄下來,也沒能讓自己的思考過程更好的通過寫作表達。

或許,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需要一個「堅守」的過程,以及「領悟」的契機。

貳|「聲音」的力量。

   這幾年錯過了很多音樂現場,上週機緣巧合下聽到了Sainkho Namchylak的現場,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給自己做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和反省。之後寫了一小段隨筆,意外的老同學邀請發佈在公眾號,一個契機加又一個契機,讓一向在這件事情上拖沓地自己感覺,是時候行動起來了。

2010年對於我來講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經歷了一些「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而後在廈門收穫了人生的許多可能性。至今仍然記得東南西北客棧的老龐,記得小東西趴在我的裙子上看完了一部關於堅守理想信念的電影,記得東西小鋪的勇亮聽我嘮叨的午後,而至今仍舊對我影響至深以及在生命不同階段都能激勵我在最黑暗的低谷奮起的,除了勇亮送我的那本《一生的學習》,便是Sainkho圖瓦女伶的聲音。記得那天在東西小鋪勇亮播著「Old melody」送給我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大概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在某種程度上救了我,救的不是物質意義上的生命,而是精神層面的重生。

《一生的學習》正如書名所言,在過去的生命里,每一個階段都給我不同的激勵和警醒,相信在往後的生命裡也將會在不同時刻帶給我新的領悟。事實上,書的英文名可能更為直接「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教育的目的在於不斷領悟生活的意義,也是一生的學習。記得前年有一段時間處於極度黑暗的低谷中,躲了好幾天不願意出門,有一天下午逼著自己帶上書在小區的湖邊把它讀完,中間一位老伯伯走過來問我在看書呀,然後喃喃自語的說「書是最好的朋友」,也就是那麼一個下午的時間,讓我走出低谷重新回到自己所選擇的生命軌跡上前行至今。我更為喜歡的說法是「閱讀是最好的領悟」,而這需要一生不斷地學習。

如果說閱讀是領悟,Sainkho的音樂則是一種聲音的力量,激發我完成了許多作品,表達了許多情緒和靈感。大概是2012年的某一天夜晚,聽著「Lost rivers」忍不住哭了,抱著電腦寫完了「V獨白」的稿子,雖然最後並沒有完整演出,但對於我個人來講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宣洩和回憶。之後在編自己的一部實驗短片《她》的時候,也給予了我許多靈感,讓我得以通過影像與聲音將自己表達,當然《她》的主要聲音來源于Sigur Rós,Sainkho的吶喊則藏在了更深的背後。遺憾的是《她》拍攝製作的那個房間已經消失,只剩下影片里驚慌失措的自己,蒙著雙眼。

演出現場聽到「Old melody」的時候,熱淚盈眶,不是因為永遠年輕,而是因為年輕的自己和這八年時間裡的變與不變。演出現場事實上并不好,但現場的Sainkho仍舊讓你感受到了聲音的可能性,或者說生命的可能性。我沒有用「音樂」兩個字,因為在我看來Sainkho的音樂是一種聲音的力量,超越了音樂的旋律本身。

時刻感激生命中每一個帶給我力量的「聲音」,守住自己的「聲音」。

我們的眼睛可能早已習慣黑暗

叁|「聲音」聽得見。

事實上這個公眾號去年便註冊,卻遲遲沒有開始運作,和寫作一樣,這樣一個念頭很早便萌生,但因為自己學業上遇到的困頓一拖再拖。就像前面說的,一直在等一個契機將思考落于筆下,如今念頭與契機都有了,「聲音」也該繼續了。

之所以是繼續,因為第一個「聲音」已經發出,2015年隨著詩歌紀錄片《聲音》的完成我也走向畢業,結束了校園生活開始將近三年的獨立學習至今。當時的片名起源於一個民間詩歌刊物《聲音》,詩歌是另一種無聲的聲音,發聲可能源於感性的驅使,堅守卻需要理性的隱忍。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都有期望光明的權利。」——漢娜·鄂蘭

所謂「聲音」的繼續,大概是一些自說自話與日常思考,有時候也是感覺,再不開始寫記憶就要不斷重組变得模糊了,剩下情緒所願意記住的瑣碎。在學習心理學之後明白,人所記住的大部分是與情緒相關的,理性的力量往往被高估,情緒不斷擴大形成了自以為的理性,說白了我們記住了我們願意記住的,忘記了對我們不利的,企圖維持一個理想的自我。

正如寫作,有時候是兩面的。一面是真誠地將自己全盤托出,一面則是給予失調的認知一些安撫,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也恰恰是这两面共同書寫出我們真實的生活日常。文字的無聲之聲,是與自己的對話,也是與閱讀的每一個人對話,通過對話我們才能不斷地「領悟」,才能保持作為一個「活人」的本性。

新的階段或許忙碌,但學問便是有所疑問才能不斷學習,而解決疑問的過程便是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將思考落於筆下或許也是一種思路的重新整理。

感謝每一個關注聆聽的你們他們和她們。

2018年4月16日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