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人
槛外人

农妇,母语一般,其他语言更一般,但这些都没有能阻挡我对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哪怕是看看也好。

瑞典电影简史之默片时代(三)——默片黄金时代 (引子)

上世纪90年代末,英格玛·伯格曼在被问到个人选择的瑞典本土电影片单时说:“这多么年来,我还是认为Körkarlen《幽灵马车》(1921)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品。我每年夏天都会在自己家中的小影院里看。我的这个小电影院二十年前就有了。夏季放映期我总是以维克多·松斯特多姆(Victor Sjöström)的《暴风农场来的姑娘》(Tösen från Stormyrtorpet,1917年)开启,以他的《幽灵马车》收官。”这两部伯格曼选出的最爱影片,不仅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而且制作时间也正好处在1917年和1924年,这段被称为瑞典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除了维克多·松斯特多姆外,还有莫里兹·斯蒂勒( Mauritz Stiller),他们的作品出炉后不仅在本地颇受欢迎,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收获了观众和影迷。

《暴风农场来的姑娘》(1917)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从1915年左右起,由业界领头羊瑞典影院公司(Svenska Bio)一直运用的经济型电影制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少新片都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而且导演在整个制作中的决定权越来越重,他们决定剧本、演员和拍摄方式以及制作周期。这使得影片出产数量比以前减少,但影片质量却越来越高。这种制作方式下产出的第一部引起特别关注的电影是《仇敌当前》(Terje Vigen / A Man There Was, 1917),正是由维克多·松斯特多姆执导的,这部影片标志着瑞典默片黄金时代的开始。

《仇敌当前》改编自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一部叙事长诗。这是维克多·松斯特多姆很多电影的来源,他非常偏好这种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剧本的方式,而且这些文学作品中不少还是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北欧作家创作的。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无疑是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瑞典作家,1909年诺贝尔奖得主)。在1917年至1924年期间,瑞典共出品了9部改编自她的作品的电影(其中5部由维克多·松斯特多姆导演,3部由莫里兹·斯蒂勒导演,1部由演员转型为导演的伊万·海德奎斯特Ivan Hedqvist导演)。斯堪的亚电影公司(Filmindustri AB Skandia)的导演尤汉· 布鲁尼斯(Johan Brunius)和卢尼·卡尔斯丁(Rune Carlsten)根据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Bjørnstjerne Bjørns,1903年诺贝尔奖得主,挪威国歌作词者,与易卜生、尤纳斯·李和亚历山大·谢朗并称为挪威四大作家)的作品各拍过一部影片。除了这两位以外,亨利克·蓬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丹麦纪实文学作家,1917年诺贝尔奖共同得主)、卡尔·盖勒鲁普(Karl Gjellerup,丹麦作家,1917年诺贝尔奖共同得主)和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920年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也都被入选拍摄成三部影片。

这股改编高雅且受人喜爱的文学作品的浪潮之所以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制作方希望让电影成为一种更被人尊敬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是,当1919年瑞典首次引入娱乐税时,对电影征收的税款还是高于其他不少艺术形式(5%-20%,取决于票价,瑞典的娱乐税是与艺术高雅程度成反比)。在曾经提交给议会的提案中,有人便指出,电影可能会比以前更精致、更有品位,但 “从其的本质上看,电影还是不可能达到与戏剧、歌剧等相同的审美水准。”这点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趣,时代局限性确实体现在很多方面。

从这两位导演,以及之前阿夫·克勒克的背景和经历来看,他们都有戏剧背景,都当过演员,并有机会迅速学会和掌握了他们的工作技巧。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他们进入电影制作的时候,正值剪辑、构图、叙事规范等电影技术的发展时期,这些技术的成熟在黄金时代才完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