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獅
查爾獅

《精準投資》作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3557 歡迎關注我的網站、粉專 網站:《查爾獅投資理財》 https://www.charles-chiu.com/ 粉專:《查爾獅&牙牙的投資理財與文學》 https://reurl.cc/Kxm8gn 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CFP 定方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 財務顧問

投資前我們該先做好甚麼準備呢

投資前我們該先做好甚麼準備呢


前幾天有位朋友跟我諮詢面談

他說他手上有些閒錢

要怎麼樣做投資好


我說這個問題很大

而我想要清楚的地方有下列三點

1.   為了甚麼而投資?

2.   要賺到多少?

3.   怎麼確認這100萬是閒錢?


後續的討論是他個人的隱私

不過我想這樣的問題

應該大多數人也都會遇到


我們到底為了甚麼要做投資這件事?

或許有人會說是“賺錢”

但仔細想想

我們想要錢不是因為錢本身

而是錢可以讓我們獲得甚麼

最原始的原因則是

我們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


因為我們在人生上

也是有恆等式的

儲蓄(閒錢) ≧ 收入(本業、業外)-支出(可控、不可控)

而我們要達到的是

這一輩子累積的至少要等於“收入減支出”


退休前收入高一些

除了滿足現有生活外

就要多有些積蓄

為了以後退休少了收入作準備


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因為這可以解決前面我提問的三個問題

1.   

你知道為什麼要投資

為了甚麼而準備

是為了達到人生平衡

富足跟滿足


2.

可以因為數字的具現化

知道至少需要多少才夠


3.

考量到現況的收入與支出

跟預期狀況的準備

可以讓資金做用途的分類跟解放

也才能確保發生甚麼狀況

都不會特地動到長期投資的錢

這時才說這叫“閒錢”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劃分呢?

其實啊!

我們都不是想要越來越多的錢

是想要讓我們能夠滿足的錢

這也在生活上、行為上

使得我們更為踏實


所以我們來理解邊際效益遞減這件事

對我們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每一塊錢帶給我們的感受都不一樣

就如同

口渴的時候喝第一罐可樂覺得很暢快

但連續喝三罐

我相信第三罐跟第一罐讓人感受大不同


邊際效益遞減

普渡大學跟維吉尼亞大學主持

橫跨164個國家

涉及到170萬人

大型研究計劃


研究“生活滿意度”“家庭收入”的比較

家庭年收入達到75,000美金的人

最容易感覺到快樂

家庭年收入95,000美金的人

覺得往後的生活較滿足

超過這個數字之後

賺錢越多不能使我們更快樂

因為基本生活已滿足

再多的數字更容易使我們去比較

“比較”會使我們更難感到滿足


相反來說

家庭年收入少於75,000元美金的情況下

每一份收入增加

對我們生活有直接的改善

我們也因此會越覺得快樂。


而在財務上

美金75,000就是我們的“收入飽和點”

這數字是有可能變動的

因為其實重要的不是數字

而是數字背後的滿意生活


這也跟丹尼爾‧康納曼研究的“框架效應”

反映出的人類本能有關

人會隨著不同的狀態

對同樣一件事有不同的感覺

也會因類似的狀況

對同樣一件事產生相似的感覺


1700年代的人買了一棟木屋

跟2020的人買了一棟房子

在腦中產生的滿足感其實是類似的

(除非你讓1700年代的人穿越到現代)


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在我們想要甚麼

而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去想”


●所以我們想好過甚麼樣的生活了嗎?


#減法人生

#邊際效益遞減

#生活滿意度

#收入飽和點

#框架效應

#財務規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