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蒂
嘿蒂

中文寫作與表達 雜誌《Third Place》

(编辑过)

跨越隔閡,凝聚社群:《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 Community Cafe 經營實戰指南》 

撰寫者:翁蘋佳


書名: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 Community Cafe 經營實戰指南

作者:齊藤保

譯者:許郁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21年


        新冠肺炎疫情讓社會許多層面都受到了影響,不只是經濟、生活型態的轉變,在心靈方面,人與人的連結也日漸薄弱,我們的生活不再像從前可以毫無顧忌的參與各式活動、聚會,戴著口罩也讓交流互動像是多了一層隔閡,不能完整的感受到對方的表情和情緒。走過最艱困的時光,在後疫情時代裡,如何重建連結是重要的課題,而本書的核心主旨「建立社群」正為此提供了一項解法。

        雖然全書是以日本社會為背景來論述,但在人際疏離、缺乏地方感這塊,台灣也正面臨相似的狀況。隨著經濟起飛,整體社會逐漸脫離農村生活,社區鄰里間不再像從前有那麼強烈的連結,我們不太有機會接觸到住家、工作場域以外的人,對於社區的歸屬感也直線下降,而書中所提到的社群咖啡館正是一個能夠讓陌生人建立接點並重新關懷社區的場域。若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社群咖啡館的定位可延伸到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所提出的「第三空間」概念:一個獨立於住家、工作場域的安全中立、非正式公共空間。這樣的場域無非就是希望成為大眾在繁忙生活中得到一點喘息的地方, 用咖啡廳這類的商店模式來包裝,相較於現今大多數社區的活動中心或發展協會這類專門舉辦活動、講座的場地,社群咖啡館則更可以吸引到不同族群,達到真正的聯絡社群的目的,而不是只專屬於某些抱著特殊目的前來的居民。

        既然第一步已經創造了讓不同背景的居民接觸的機會,接下來就是如何建立地方感。近幾年,台灣社會對於「社區總體營造」這個詞愈漸熟悉,從國小社會課本到報章雜誌都看得到這個概念,若以1993年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時的定義來說,社區總體營造可解釋為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不斷地以集體行動來處理共同面對的社區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居民與居民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書中的社群咖啡館正提供了一個場域讓居民來實踐這件事,在這間咖啡廳不只賣咖啡,還結合了文創小舖、展演空間等功能,透過販賣在地特色小物或舉辦工作坊等活動,推廣社區文化,總而言之,只要你想要,這就是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的地方。

        在內容的編排上,作者齊藤保善用了以小見大的方式來讓讀者從零開始認識社群咖啡館這個概念:先從作者本身所參與的港南台社群咖啡館出發,延伸到其他本質相同卻又有各自特色的其他七間咖啡館,最後再運用前面提到的例子來佐證經營之道。這樣的編排方式,讓讀者讀到最後一部分時可以對社群咖啡館已經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在理解一些經營方面的資訊時,能夠更快理解和吸收。不過唯一較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作者在書寫港南台咖啡館的篇幅時,分段架構沒有很明確,常常同一個概念、同一件事重複出現在不同段落,導致在閱讀時有一種一直繞圈圈的感覺。

        不過,整體而言還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書籍,與現今的社會脈絡也十分契合,不只從書中的小故事中能感受到滿滿的溫暖和善意,也能同時了解關於經營方面的知識,是一部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作品。


《Third Place》完整版QR code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