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载叽
超载叽

“啊哒”~嘤嘤怪+硬妹,一个经不起批评的人。科幻文学硕士,星球大战中文网副站长。关注科技、游戏、艺术、美食、历史等领域。曾服务于多家主流媒体,主持过文化、科技、游戏等栏目。 创作,是要发现和体现属于自己的趣味。 此博客登载本人原创文字和编译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伏枥骅骝千里志,经霜乔木百年心。”

战术核武器,让世界更“安全”?

俄罗斯将不断提升核威慑的过程称为“降级”,真正的意思是不断降低“战术核武器”的使用门槛——颇有苏联的影子。

6月中旬,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证实,俄罗斯已经将第一部分核装置运抵白俄罗斯境内,在白俄罗斯部署俄罗斯战术核武器的工作将于年内全部完成。

此前一个月里,美国允许欧洲盟友向乌克兰出口F-16战斗机,德国再移交110辆“豹1”坦克,英国已经为乌克兰输送了几千枚炮弹,其中包含贫铀弹。

持续两年多的俄乌战争就像巨大的泥潭,军备加码,双方都试图率先打破僵局。

战略核武器,威力高,杀伤力大,受国际战略核军控条约限制。先用者,先输了“道义”。

爆炸当量较小、射程更近的战术核武器,虽然不能在冲突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足以进行威慑、打击敌人、减少进一步的军事冲突。

冷战结束超过三十年,拥有核力量往往是国际问题的焦点,使用核力量更像是“口号”,受到的关注相对有限。

实际上,二者本质接近,都属于“经典”博弈中的选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都想保留一次性“交易”的权力;一旦重复“交易”,怎样发送“信号”、发送什么“信号”,就成了更重要的问题。

战术核武器,不是战略核武器

俄乌战争中,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多次打击乌克兰的弹药库、机场跑道等高价值和加固型目标。一旦升级,伊斯坎德尔”导弹还可以携带核战斗部,成为战术核武器。

按照作战使用目的,核武器分成“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两类。

战略核武器用来攻击敌方战略目标,如军事基地、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等,一般由威力较高的核弹和射程或航程较远的运载工具、以及投掷发射系统和通信指挥系统组成。美国、俄罗斯的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都属于“战略核武器”。

战术核武器用以摧毁敌人的非战略作战目标,如导弹发射阵地、指挥所、集结地、飞机、舰船、坦克集群、野战工事、港口、机场、铁路、桥梁等,但爆炸当量、射程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概念,俄罗斯曾使用“战役战术核武器”概念,这些都可以叫“战术核武器”。它大致包括:射程5500公里以下的地基中程、中短程、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射程600公里以下的潜射弹道导弹;空投炸弹和射程600公里以下的火箭;用于反舰和反潜的核导弹、核鱼雷和核水雷;陆军核炮弹和核地雷。

按爆炸当量来区分战术核武器,美国标准是1000吨至5000吨之间,俄罗斯标准是1.5万吨——与美国“二战”时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当量相同。也可以说,如今俄罗斯战术核武器的破坏力,相当于二战时的“战略核武器”。

在现有条约体系下,战略核武器受严格管控。美俄均保证,对方可以通过卫星,监测己方的“战略核武库”,并可随时现场检查。除常规检查外,还可以不定期飞检。2021年,美俄将《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延长了5年,同时公开了“家底”:美国有1357枚,俄罗斯有1456枚。

因此,战略核武器“实战”用途不大。而战术核武器进可攻、退可守:进,可以将核战争“常规化”,既给对方造成巨大损失,又能推卸发动核战争的责任,避免全面核战争;退,可以发送“威慑”信号,给对方造成战术压力。

不过,战术核武器什么时候使用,怎么使用,取决于使用者的战略思想。

冷战结束前,美国库存的战术核武器大概9000枚。1987年《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禁止双方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截至2018年,据《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的陆基战术核武器一度只有300多枚,同时俄罗斯拥有2000枚。

由此,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坚决退出《中导条约》,促进开发了W76-2——爆炸当量5000吨,相当于上一代W76-1核弹头当量的二十分之一,列装8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在“三叉戟-2”D5型潜射弹道导弹上。任何时候,7艘“俄亥俄级”都必须在太平洋上游弋,只能有1艘入港加油。

低当量战术核武器“对抗”,是当下大国的战略思路。对于美国而言,“战略稳定”常与威慑相关,自身威慑力不足时,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于俄罗斯而言,“战略稳定”和地缘环境密切相连,地缘政治的变动会使其产生不安全感。这也造成了二者对战术核武器不同的定义、开发和使用。

未来战术核武器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低当量核弹头配高超音速导弹。低当量核弹头重量轻、体积小、破坏范围可控,而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对载体要求低。二者相加,将大大增强低当量核武器的威慑力。

古巴导弹危机,有惊有险

战术核武器最惊险的一次“遭遇”,莫过于“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因不满美国在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中程导弹,致使苏联多座重要城市受威胁,时任苏联总书记的赫鲁晓夫下令运送核武器到古巴。从古巴发射导弹,可覆盖70%以上的美国领土,相当于在“美国的后院”安上定时炸弹。

美国军机例行侦查时,意外发现了导弹发射架——苏联人将它们塞在货船上,绕道地中海,经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红军水兵躲在舱底,避过多座关卡。

当时,美国紧盯苏联具有战略打击能力的SS-4和SS-5中程弹道导弹,却不知苏联有百余枚短程战术核武器也蛰伏在古巴及周边海域。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起名“阿纳德尔行动”。战略火箭军第43导弹师装备SS-4和SS-5中程弹道导弹,共60枚核弹头。SS-4和SS-5的射程分别约为2000公里和3700公里,假如按美、苏(俄)后来签署的一系列限制与削减战略进攻武器条约标准,并不属于战略核导弹范畴,但这两款导弹一旦被部署到古巴西部,射程足以覆盖美国东部数十个城市。

除此之外,大量战术核武器也先后抵达古巴。先是两个导弹团,配备FKR-1陆基短程巡航导弹、80枚战术核武器,再是包括12枚用于“月球”火箭的战术核弹头,以及6枚用于经改装伊尔-28短程轰炸机的战术核炸弹。加勒比海上,4艘“狐步”级常规动力潜艇行进,每艘携带22枚鱼雷,其中一枚为核鱼雷。

10月27日是最吓人的一天。加勒比海上的苏联潜艇差一点使用战术核武器。

当时,美国两艘驱逐舰为迫使苏联编号为B-59的“狐步”级潜艇上浮,投放了深水炸弹。苏联艇长在无法与莫斯科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准备启动核鱼雷发射系统。根据战争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艇上三名最高阶军官一致同意,副艇长瓦西里·阿尔希波夫中校投了反对票,B-59最终未发射核鱼雷,浮出水面投降。

而且,事件发生时,古巴上空一架美国U-2侦察机被苏联导弹击落,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威胁要对古巴动武。

整个危机期间,肯尼迪、美国军方和中央情报局,都知道苏联向古巴派驻了中程弹道导弹,但不知道苏方也部署了大量短程战术核武器。直到1992年,在哈瓦那召开的“古巴导弹危机”30周年研讨会上,一名前苏联军官才披露了相关情况。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战术核武器已经充分暴露了优势和风险。

首先是目标相对较小,便于隐匿。美国通过高空侦察发现中程弹道导弹,但一直没察觉短程战术核武器的存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达成的协议也没有涵盖这些武器,它们在古巴待了一阵子才被苏联撤回。

其次是运载工具核常两用,具有迷惑性。像SS-4和SS-5中程弹道导弹被发现,就坐实了苏联“运送核武器”;但如果是发现“月球”火箭营,可能就会被美国忽略。其实,苏联派往古巴的3个“月球”火箭营配备了60枚导弹,其中就有12枚核弹头。美国情报界也发现了FKR-1巡航导弹,但将其误认为是常规海防导弹。

最后是使用授权下放,控制相对宽松。战术核武器用于战场作战,使用权会预授给战地指挥官,以便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而不像战略核武器,只能由最高指挥机构下达使用命令。

反过来看,战术核武器的三大优势,也构成了它的核心缺陷:悄然抵近,暗暗部署,出其不意地使用。然而,一旦跨越这道“核门槛”,危机是否可控?万一对方回应一枚“战略核武器”呢?

死亡之手,知向谁边

这几年,美俄两国均对核威慑政策进行调整,重视发展战术核武器,从而强化本国的“实战威慑”能力。

特别是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也让战术核武器重新进入实战讨论。根据2019年3月美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20财年国防预算案,用于研制低当量核导弹的费用上调了8.3%。

B61核航弹是美军战术核力量的主要装备,拥有300至40000吨可选当量,目前已经发展到B61-Mod12,增加了自旋火箭和安全与保险装置,配备全新的精确制导尾翼组件和新型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不超过30米。实战中,B61的主要任务将是摧毁敌方的坚固地下工事,其钻地版本对花岗岩和混凝土的作用深度可达35米左右。B61-Mod12重700千克,长4米,可搭载四代战机,目前已与五代机F-35A集成。

上文提到的W76-2,实际是将W76-1的次级拆除,保留初级得到的低当量战斗部,爆炸威力5000至7000吨,可以摧毁一个小城镇。W76-2核弹头不仅装备“俄亥俄”级核潜艇,还会装备“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使美国海军成为一支可实施灵活核战术打击的“核海军”。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不仅数量更多,而且种类、型号更齐备。“波塞冬”无人潜航器既能携带2万吨爆炸当量的战术核弹头,也可以携带常规弹头,该潜航器采取核动力推进,作战航行深度在水下1000米以下。搭载“波塞冬”的09852型特种核潜艇的首艇“别尔哥罗德”号和2号艇“哈巴罗夫斯克”号,目前已经下水。

空军方面,俄列装“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该导弹可搭载战术核弹头,最大飞行速度超10马赫,射程达2000公里,由米格-31发射,用于打击陆地和海洋目标,在俄乌战场首次亮相。陆军处于短程弹道导弹部队现代化的最后阶段,包括用SS-26代替SS-21。2S7M“马尔卡”自行榴弹炮已完成现代化改装,具备发射战术核炮弹的能力。“伊斯坎德尔”导弹可携带战术核弹头,其反导系统也配备了核拦截弹。

低当量核武器的研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

美国有最早的战术原子弹和核战斗部战术导弹。1953年5月25日,内华达州试验场首次进行280毫米核加农炮的试射。根据评估,炮弹的威力相当于1万吨至1.5万吨爆炸当量。苏联于1953年试验了第一枚战术核炸弹,次年将战术核炸弹部署在“伊尔-28”轰炸机上。1957年,苏联开始在东欧部署战术核武器,以应对美国将战术核武器引入北约。

如今,美国在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土耳其等五个欧洲国家的6个空军基地,部署了约200枚B61战术核炸弹,它们可由F16战斗机或“旋风”攻击机携带,攻击俄罗斯境内目标。俄乌战争胶着,也促使俄罗斯再度于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

俄罗斯将不断提升核威慑的过程称为“降级”,真正的意思是不断降低“战术核武器”的使用门槛——颇有苏联的影子。苏联曾开发出许多离奇的“战术级核武器”,比如核大炮,可将570公斤的核弹用大炮射出,杀伤半径数公里。还有核子弹,平时放在冰箱中,用枪管将带核的子弹头射出,据说可摧毁一辆坦克。只是每开一枪,准备工作就得20多分钟。

尤其是在美国里根政府“星球大战”计划刺激下,苏联开发了“死亡之手”系统,主打“确保互相毁灭”的思路。其操作模式是:假设苏联遭遇美国核攻击,已无法反击,此时“死亡之手”会发射一枚火箭,它横向穿越整个苏联,唤醒沿途的核发射井,向美国反击。即使在无线电干扰的环境下,火箭依然能把指令传达下去。

核威慑由能力可信度和承诺可信度两部分组成。“确保摧毁”过分强调能力可信度,但不能忽略前者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在“相互确保摧毁”态势下,由于己方也一定会被摧毁,威慑方执行核打击的决心会被对方怀疑,削弱承诺可信度。科幻小说《三体》就运用过这一思路。

吊诡的是,“死亡之手”是一个威慑系统,苏联却始终守口如瓶,美国压根不知道有这一套东西。经典电影《奇爱博士》中,奇爱博士质问:“如果你保守秘密,末日机器的全部意义也就丧失了,你为什么不告诉全世界?”毕竟,只有当敌人知道“大杀器”存在时,末日机器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片中的苏联大使含糊地回应:“原定在周一的党代会上宣布。”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纵有知音见赏,不辞遍唱阳春。

硬周刊

超载叽

Bring insistence to life. “历史奔跑,逃离人类,导致生命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四分五裂。” 我们的生命横跨好几个时代,要面对或重建“一致性”,心里得有点“硬”东西。 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硬骨头-美食栏目; 硬着陆-政治栏目; 硬通货-经济栏目; 硬吹死挺-文化/科技/游戏栏目; 周末夜狂热-随想栏目

048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