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我們是你從Web2到Web3的旅伴,一起發掘NFT藝術的浪漫。 聯絡我們:c2x3.nftpress@gmail.com

台北生成現場|遞迴 Twitter 線上對談紀錄 feat. 劉乃廷、李祥裕、Jacek Markusiewicz、greweb、bejuco

2023年5月19日,c2x3 與 akaSwap 共同舉辦了一場 Twitter 線上對談,邀請【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的「遞迴」主題策展人劉乃廷、李祥裕,與三位參展藝術家 Jacek Markusiewicz、greweb、bejuco,一起聊聊藝術家的創作歷程、策展人的選件思維,以及所有來賓對生成藝術的未來期許。

【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介紹

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分為藝術家、主題、裝置和互動四區,由 Volume DAO 眾聲道的四組團隊協力策畫,展示區塊鏈生成藝術的重要面向。藝術家區有加拿大藝術家馬特‧德洛里耶(Matt DesLauriers)的〈對開本〉和汶萊藝術家亞齊‧阿薩哈里(Yazid Azahari)深受極簡主義影響的五件作品。主題區聚焦在「遞迴」這項技術與視覺風格,討論同一機制創造出的無限差異,共 14 位藝術家參展。主題區策展人為王連晟、劉乃廷、李祥裕。裝置區除了將數碼編程作品與館藏罕見的苗繡對照外,也以實時運作的繪圖機畫出作品。最後,觀眾可在互動區即時調整參數,獲得藝術家林逸文、王新仁和黃新的作品作為出席證明。

五位來賓

來賓介紹

策展人

  • 劉乃廷 eziraros(@s_r_r_z_
    又稱為 19,在台灣從事網頁開發。去年開始創作生成藝術,代表作是《The generative octopuses》。

  • 李祥裕 Alvis Lee(@alvis_lees
    駐地於台北和倫敦的數位藝術家。除了生成藝術,多年來他也一直致力於視聽(audio-visual)創作和 3D 藝術。最新的生成藝術項目是發表在 fxhash 上的《Magnolia Portrait》。

藝術家

  • Jacek Markusiewicz (@jMarkusiewicz
    來自波蘭的建築師。大約 15 年前從建築學校畢業後,他轉而從事創意編碼(creative coding),直到現在還在程式領域耕耘。

  • greweb (@greweb
    來自法國的開發人員,全職工作是網頁開發。當WebGL、HTML出現時,他開始著迷於其呈現的視覺效果,也接觸了遊戲開發。對他來說生成藝術與遊戲開發非常相似,也是他現在的創作重點,主要使用繪圖機創作。

  • bejuco (@_bejuco
    來自哥倫比亞的設計師,現居德國。大學時期開始創作程式,積極嘗試新工具。除了程式,也為演唱會創作平面設計。

藝術家開始進行生成藝術創作的契機

Jacek:我的專業更精確來說是參數化建築(parametric architecture),是一種運用演算法設計城市建築的方法。從定義專案的規則、輸入參數以生成建築模型草圖,而非徒手繪畫建築平面圖。在進入生成藝術領域前,我會寫程式以優化或自動化不同程序,例如計算建築的幾何或設計家具。這邊我寫的程式都是一種獲得最終結果的手段,但對我來說感覺不對,因為我寫的代碼是產生可控變數的 DNA。當我發現生成藝術平台如 fxhash、Art Blocks,我意識到他們反映了身為創作者角色的感受,代碼是藝術家創作的原始本質,之後在不同輸出結果中顯示自身。當我看到生成藝術,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完美意象的媒介或訊息。從參數化建築轉移至程式編碼以生成視覺設計輸出,是個很自然的轉變。

greweb:我運用繪圖機創作,我的最終目標是用繪圖機創作出美麗的成果。你應該知道繪圖機在這方面非常具挑戰性,你必須一開始就設計好生成形式,讓繪圖機繪出最終樣貌。你不能在同個空白處畫太多線,不然紙會破掉。通常你的設計也需要考量紙張材質,你需要考量許多部份。我的話會先發展簡單的部分、專注在作品的一部份,根據我在紙上得到的結果再進行反覆迭代。生成藝術最讓我感興趣的地方是「探索」,總是在尋找自己喜歡的成果、試著改善不滿意的。通常我以簡單的演算法開頭,試著結合不同技術。學習結合越多不同的演算法,得到的結果就越是呈指數性增長,但通常我們需要收斂。這是我認為的生成藝術之美。

繪圖機創作 取自greweb Youtube

(主持人:請問有什麼特別原因讓您選擇用繪圖機創作呢?)

greweb:我以成品實體為考量,認為繪圖機緩慢的生成描繪過程很吸引人。繪圖機又不能畫太快,我認為實體生成藝術也是一種時間的證明,需要花費一定時間才能得到成果,非常令人著迷。

(主持人:除了擔任台北生成現場的策展人,eziraros 同時也有藝術家的身分,所以也想聽聽 eziraros 的創作契機。)

eziraros:大約15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學習了Processing,那時候我開始練習製作生成藝術。 但是後來我沒有繼續創作,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前端開發的工作上。 後來 p5.js 發布之後,我有時會在網站上使用它,但主要目的不是創作生成藝術,直到去年我才重新開始創作生成藝術。

bejuco:最初只是出於好奇,因為我知道在大學裡我會接觸程式,所以我開始搜索我要學習哪些工具,而我發現了 Processing。剛開始我嘗試在畫布上製作一個正方形,然後嘗試尋找更多工具和圖形工具。我不必寫下所有內容,我可以將不同的元素連接起來創作作品。我也做絲網印刷,但我不太擅長畫畫;我喜歡畫畫,但我不相信我的手筆,所以我試圖創造一些可以在電腦上完成的作品,並且將它轉化成網格作品的實體印刷。我真的很喜歡像 greweb 所說,你可以進行多次迭代。我認為這是一種好奇心,也是連接數位和類比的一種方式。

【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展出作品

eziraros:本展的「遞迴」部分,我們總共展出14件作品分為三大類別:樹狀分支、區塊分割和細胞自動機。「樹狀分支」包括我的作品《Shape Observation》;「區塊分割」有 Greweb 的《Plottable Thousands》;「細胞自動機」包括 Bejuco 的《Muraka》和 Jacek 的《Adrift》。這三大類對展出作品而言可能不甚完美,但我們認為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感受作品的呈現原理。

從藝術家角度來看展出作品

adrift (2022) by Jacek Markusiewicz

Yacek:《Adrift》是我探索自然與人類創作之間關係的項目之一,它與我的其他作品(如《hollow》或《Cantera》)有點不同。在這些作品中,我明確地討論人類如何塑造和干預自然環境。在《Adrift》中情況正好相反―這件作品是關於我們的創作、棲息地以及我們如何被大量的自然條件所影響。因此,《Adrift》的每個版次都展示了一個假想的人類棲息地,該棲息地出現在一個星球上,可能是地球,但這是一個「虛構」的星球,其景觀由代碼隨機生成的地形條件,包含海洋和湖泊所組成,而這些地形條件是此作品中唯一完全隨機的元素。代碼生成完所有具景觀條件的地形之後,它決定了之後疊加在其上的所有內容,所以它影響了我在地形中模擬城市分佈的方式、它們之間的關聯等等。《Adrift》並不是我個人的作品,我與 Tender 的 Adam 共同合作。我負責作品的編碼以及視覺藝術方面,Adam 一開始在概念發想階段幫助了我,後來也幫助了我作為藝術家不太擅長的所有事情,比如推廣作品、定價等等。

greweb:《Plottable Thousands》大約在一年前發表在 fxhash 上,它探究了圓堆砌,是一種非常著名的空間堆砌技術。你有一個像畫布的矩形,你會嘗試找到盡可能多一點位置來描繪圓形,但要以一種它們不會相互碰撞的方式進行。所以它就像一個暴力演算法,會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直到找不到更多空間。從各方面探索這個演算法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尤其是當你將它與不同想法結合起來的時候。《Plottable Thousands》中我所結合的想法是遞迴,所以我不僅會畫圓,而且每個圓實際上都會在內部再畫一次圓,然後再做一次圓堆砌。令人著迷的是,要使其運作實際上非常複雜,因此如何優化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發現一種非常有趣且美學上十分優雅的方法,就是重複圓堆砌模式。因此,與其讓每個圓圈自行堆砌,不如實際執行一兩次,然後每個圓圈在其內部重複相同的動作,這樣就產生了無限重複。有時你會在自然界中發現一些形狀,就像黃金角、向日葵。重新審視這種模式對我來說真的很有趣,它的概念也像是基於簡單原則,試圖以簡單的形狀、概念來達到複雜性。圓圈之間的填補也很重要,如果你使用不同的填補方式,你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後它是可以用繪圖機繪製的,因此任何藏家都可以跟我要實體版本。有些作品當中有太多的圓圈,可能需要花好幾個小時繪製,非常有趣。

Bejuco:去年我非常著迷於文字、字母表和語言。我想了解 Unicode(萬國碼)中的每個區塊,基本上你可以鍵入並且在電腦中使用裡面所有語言。所以我得到了馬爾地夫所使用的 THAANA 字母。我一直很想去馬爾地夫,但比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其文化、自然,以及棲息在這塊土地上的事物和語言之間的關係。馬爾地夫的土壤是由活珊瑚、死珊瑚所構成,所以我想探究珊瑚如何從土壤中生長出來,不僅如此還能從「字母」中生長出來。這比較像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問題。我開始在 cables 做一些實驗,它們有一個很酷的反應擴散運算子,類似於你在珊瑚中可以找到的形狀。所以我開始以 THAANA 的字母形狀來發展這些珊瑚形狀,這些字母是馬爾地夫使用的文字。為了讓它與現實世界有更多聯繫,我將 fxhash 中收入的一部分捐給了馬爾地夫一家真正種植珊瑚的公司。沒錯,這是對字母和珊瑚的一場實驗。

(主持人:eziraros 的作品《Shape Observation》也在展覽中展出。這件作品有何特別之處?)

eziraros:《Shape Observation》是讓觀眾了解如何使用編程生成樹狀結構的一個簡單例子。 這是一個展示生成過程的動態作品,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與我之前的作品類似。首先我研究各種相關資源,包括網站、圖像和紀錄片。沒錯,作為我研究的一部分,我觀看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 2017)。 為了創作《The generative octopuses》,我還看了《我的章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 2020),他們都是很棒的紀錄片。 蒐集完資訊,我勾勒出一個大概的輪廓,然後著手實踐。

三位藝術家的創作流程

Plottable Thousands (2022) by greweb

Bejuco:我的創作流程取決於我喜歡的主題。但是現在,我只是在玩目前正在使用的編程或工具―cables,所以這取決於主題。以《Muraka》為例,我研究、閱讀了很多關於文字的資料,並且搜尋圖像作為參考。最近,我做了一個關於藤本植物的作品《bejuco》,流程很快速:我只找了一些圖像、插圖以及藤本植物的形式作為參考,並且嘗試僅使用編程來製作類似的圖像。但我想要一個可印刷的作品,因為我想做很久沒做的絲網印刷。所以我認為創作流程取決於我喜歡的主題。

greweb:這個問題我可能已經回答了,但總而言之,當我們生成不同版本的作品時,基本上會有多次失敗與重試,需要一直微調所獲得的可能性範圍。你必須嘗試不同極端,有時又必須調整參數值高低。當我進行迭代、搭配使用鋼筆繪圖時,它總是與此有關,這甚至是另一種程度的複雜。基本上,失敗和重試總是驅動著我。但在那之前,我在筆記本上集思廣益,試圖寫下所有我想要的功能、所有可能性的心智圖,然後精煉出藝術的意義。一開始通常是技術性的,最後變得豐富,需要從藝術上做考量。

Yacek:我的參考來源幾乎都是建築學。建築表達語言來自一個事實,即當你設計一座建築,這座建築必須遵守特定規則。長久以來,這些規則與功能、美學和主要的耐用性有關,表示建築物在建造時需要站立,不能倒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地基來開始建造,並且需要柱子支撐橫梁,然後我們想在牆上開一個洞,我們需要一個弧形以便將垂直力從牆壁傳遞到窗戶的兩側,向下延伸到柱子、地基等等。這些都指向制定特定語法規則、語言規則,這些規則代表建築,在設計建築物時以特定的比例、順序來使用。如果你不遵守這些規則,語言就會顯得不合時宜,即使現在你可以將整棟建築從混凝土中拉出來,你不太需要柱子、橫梁、弧形來傳遞垂直力。然而,這些規則依然存在,它們深植於這個建築基礎。

我想剛剛 Greweb 有提到,作為藝術家,我們不喜歡無限可能性。問題是當我們開始在數位媒體中設計生成藝術,我們有無限可能性,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我們並不喜歡這樣,因為當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會做什麼? 所以,每當我創作一件作品,一開始我都會為我的作品建立特定規則、語言。它們來自建築,但它的本質是我需要規則,我需要在作品中遵循特定語言和語法。當我開始工作,我通常會事先計劃很多事,像是主題,我想探索的靈感,以及語言的規則。然後,我坐下來開始編碼,開始使用編程語言為演算法定義規則。我通常會對測試結果感到驚訝,不是負面的那種,不是失望,而是驚喜。總之,有一個「發現」的因素存在,因為我其實並沒有搞懂讓我驚喜的原因,這會讓我非常興奮。我需要嘗試理解我編寫的演算法的各方面,這是一個偏離我一開始計劃路徑的過程。我通常會在每個過程的不同階段之間來回切換,一下對我的作品成果感到驚喜、滿意,一下又懷疑遵循這套規則是否合理。我在這兩種狀態之間搖擺不定,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直到我對作品感到安心的那刻。這種情況不太常見或不太極端,代表整個過程的結尾。

Muraka (2022) by bejuco

生成藝術正「當代」?策展人與藝術家對生成藝術的看法與期待

Alvis:身為生成 3D 藝術家,我用 GLSL 創作已經很久了。我會說區塊鏈技術和加密市場的發展,以及 Web3 社群的興起可能是主要原因,這促使我從 2021 年開始嘗試將 NFT 作為一種媒介。然而在 2022 年,我很快就意識到市場價格過高,而且我認為市場上有太多 NFT 作品,所以我開始覺得它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但現在 2023 年,我認為NFT很重要。它讓我更加著重欣賞每位創作者的作品獨特風格和理念,尤其是 fxhash 和 ArtBlocks 上的多位藝術家。這讓我更願意使用 NFT 這個媒介創作,和其他藝術家和收藏家交流。上週,我在東京的 Bright Moments 有一段很棒的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我在亞洲遇到了許多藝術家,如Studio Yorktown的Bruce、Amashiro、Zancan 和 WEN。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我一直住在台北,我從未見過來自歐洲或美國的藝術家,但今年我將搬到倫敦。我希望我們將來能舉辦更多這類 AI 的藝術活動。

Lien-Cheng(遞迴主題區策展人之一):作為本展覽策展團隊的一員,我想我需要說點什麼。感謝各位藝術家的加入,讓這檔展覽如此精彩。作為一名藝術家,我相信區塊鏈的發展確實影響了我的創作。我過去的很多作品都是裝置,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使用技術來對抗技術本身的角度進行創作。 因此,加密貨幣提供了一個機會來嘗試挑戰國家支援的主導貨幣。所以,如何透過藝術方法,用加密貨幣和人工智慧形成真實身份差異的基礎,對我來說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Yacek:我要說的是關於 NFT 和科技如何影響我的創作過程,但也有點像對未來的反思。我總是認為預測未來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是 NFT 社群的一部分,我們是藝術家、策展人,也是收藏家。的確,並非一切都取決於我們,但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塑造未來―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這項技術的未來。而且我對區塊鏈機制、價格、貨幣等知之甚少。我知道我創作藝術是因為這個領域讓我感到驚喜。每當我發現一個現實世界的現象、一個數學理論或是一個哲學思想,藝術就是我處理它的方式。我從中提取邏輯,將其轉換成代碼,並且將自己的感性添加到組合中,這就是我探索它的方式,也是我理解它的方式。這個過程中,我創作了可以與別人分享的視覺作品,也是我講故事的方式。在我使用語言的隱喻之前,我為我的語言創造了語法規則以創造藝術。我不擅長用自然語言講故事,所以我講故事的語言是透過編碼和視覺呈現。無論市場條件、生成藝術的整體趨勢如何,當我進入生成藝術世界的獨特社群時,我意識到有人想聽這些故事,他們想在這條路上支持我。我認為對我來說這是無價的,是激勵我繼續創作的動力。所以如果有更多藝術家被這種力量所感動,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未來可能的走向。

Shape Observation (2022) by eziraros

Greweb:前面可能已經說過了,但是是的,我同意你說的,有機會結識很多人,比如認識你的社群,所以我認為生成藝術真的讓我找到了一個與這麼多藏家建立聯繫的公共平台。尤其當我做實體作品,我沒有很仔細算,但我這兩年肯定寄出上百件繪圖作品,將作品實際運送給某人總是很特別,所以非常令人著迷。而且我認為生態系統非常有趣的是讓收藏家參與創作過程的方式。有很多方法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大多數平台沒有真正實現這點。但就像你得到一張免費票並且得到一個隨機結果一樣,有些平台允許我們配置想要的輸出,然後以某種方式得到想要的。這很有趣,因為之後藏家獲得作品,就像他們某種程度上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你在作品其中增加了這部分。 所以我不知道這是否算對未來的期望,但我希望藏家有更多自由―但是是「受控制的自由」,作為藝術家你不想讓每個人做任何事。所以這就像你用複雜的設計來計算你想放棄多少控制元素,這讓我有點著迷。

Bejuco:對我來說,認識很多人,比如Yacek、Greweb和展覽中的所有人,是一個學習過程,所有團隊都很棒。我從沒想過會在台北展出我的作品,我很興奮,真的好想拜訪台北。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神奇,很神奇的創作旅程。

eziraros:我很興奮能夠看到近幾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生成藝術出現了爆炸式增長。 然而,隨著 NFT 市場的疲軟以及注意力轉向人工智慧,我們還注意到社群整體創造力的下降。雖然很多人已經停止創作,但我觀察到最敬業的個人或團體,無論國籍,仍在向前推進,不斷發布新作品或舉辦活動。我熱切期盼我們共同創造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