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017
fiona017

以人类学者自欺

不存在的新闻核

延伸

未来的新闻场域形态与过去的、与当下的都会截然不同,但一定是在组织媒体与策展新闻之间带有冲突性质的互动下完成的,即对新闻的理解需要在实践中完成。

其结果必定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动力或心理安慰:

在组织媒体看来,融合成功了;在策展新闻看来,革命成功了。具体举例,纸媒的衰落不等于新闻业的衰落,目前状态的电子媒介新闻的兴起不等于新闻业的重生,职业新闻人的离职不等于新闻无学,非职业人的进入不等于新闻职业性的衰退,自然,物理意义上的平台空间的无准入门槛不等于公共空间的成型。

现如今对于新闻的讨论一定要跳出组织媒体与策展媒体两方场域,从新闻自身的场域里删选、构建未来,在跳出与归属找寻的过程中,传播理论是新闻学自我构建的武器。

意味着

跳出两个场域的好处在于,新闻有机会真正的去自我反省、自我翻新与重生。新闻首先是信息,加入了人类活动,它便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即,新闻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

新闻业应该“因信称义”:无论你是来自组织新闻场域还是策展新闻场域,只要你持有新闻信念,并落实在行动中,那你就是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训。这里的新闻信念包括:公共利益的考量、伦理准则的思辨 等。

新技术某种程度上,与新闻业的真正需求是咬合的:新闻人现在可以,不受组织束缚(自组织在科斯地板之下)、不受无聊无思考的重复性工作束缚(机器写作)等

截除

中国未来的新闻业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新闻业:

独立于舶来品“journalism”;独立于传统媒体转型的话语限制;独立于新技术先驱者的天真热情;应从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的土壤里,长出一套适应当下、迎接未来的专业话语、伦理思辨。

并妥善以技术为工具,从新闻业的主体视角考虑新闻与权力资本的关系。

在这一整套的话语里,没有固定的传播者(职业记者、公民记者交叉;范式新闻与新闻策展互补;机器新闻的机械工作与新闻人的深度报道互为分工),没有固定的传播模渠道(web2.0/web3.0 并不是新闻的最终形态,新闻业应该把外在的表征方式交给不断更新的时代),有的只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生成“新闻核”。

“新闻核”不属于政府权力、不属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要强调的是,它也并不属于每个时代下的不断更替迭代的新闻人(鉴于新闻专业主义的部分功能在于为一个时代下的新闻人的独立与利益而服务,而在这种群体权利话语下生成的专业主义,必定会随着权力中心的更迭而被动瓦解、不断重构、形成不连续的断代史)。“新闻核”作为新闻人形而上的终极信仰,指引着每一代的新闻人运用“最”先进的时代工具,完成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新闻实践。

                                       时代表征会有不同,但“新闻核”不灭。


2017.7.1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