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ome
Jerome

連續兩年寫作不間斷,可以稍微自稱是個「文字堆砌人」。曾於多領域任職與創業,帶隊完成金氏世界紀錄項目挑戰。現音樂產業 x 文化活動產業與夢想家共同追逐獨角獸中。

FOR HIRE!

近日在協助招募新血,使用了不同於傳統的那幾大平台,也是頗多感觸。

近日在協助招募新血,也是頗多感觸。

已經多年不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中,所以對於招募人才的管道,總覺得應該也會有許多變化。團隊原本負責招募者,把招募需要的職位描述拿到後,放在一個人才平台上。想不到一放就等了兩週,零零散散的兩三個求職者,且基本上剛需要的職位有十萬八千里般的差距。

該怎麼辦呢?總不能就守株待兔或把自己想成姜太公釣魚吧?這樣下去根本不是辦法。

於是開始發揮了研究精神,花了點時間研究年輕世代的新求職方式,以及是否有針對人才媒合新創的平台。儘管過去那種「求職者整理自己的履歷表 - 列出希望尋找的工作範圍 - 人才中介平台 - 招募者列出需求的人才特徵 - 招募者掛出職缺」這種方式行之有年,但也正因為行之有年後,總覺得多少應該有些「破壞式的創新者」出來攪局嘗試打破這種大者恆大的局面才對。

研究沒多久,很快找到了兩個新建立的平台。基本上沒有太高知名度,創立時間不到十年。上面的職缺數量與用戶數量也沒有太多顯著揭露。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畢竟原本的老舊平台實在太讓人失望,所以去註冊後,登錄了職缺,並開始找看看有沒有合適人才。

新創平台最大的優勢一定是操作介面的簡潔,省去過去繁瑣的註冊手續,用更輕便快速的流程解決過去為人詬病的問題。所以註冊、登記到正式發佈,用不到半個小時。然後提給平台審核。等待審核的時間,同步就可以開始找登錄在該平台中的人才資料庫了。

最奇妙的是,所有找到的人才,只要下對關鍵字,其實跳出來的搜索結果都還蠻符合需求的。另一點是因為平台的特質,讓真正在平台上有登錄資料者,其實就天然的篩選掉了一批不適任者。找到幾位看起來適任者後,每位搜索出來的結果都可以直接發郵件、打電話甚至透過站內通訊對話的方式溝通。

而上面發生的這一切,一毛錢都不用付出。

在溝通了幾位合適求職者後,反過來開始思考這樣的平台要如何獲利?當然因為並沒有付費的關係,許多搜索的更精準條件是不能使用的,另外搜索出來的結果中,會有某些求職者被標示為「僅限付費企業查看」這類的標誌。每個月可以發送的站內信息也有限制。

但如果把以上的問題綜合起來一一解決,其實已經解決了許多中小團隊的求才問題。前提當然是徵才者自己要有一定的網路專業素養以及耐心。

而使用了一兩週後,其實也發現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優點,慢慢習慣網站介面後,未來或許也會乖乖的成為付費會員。這種先讓用戶用與習慣,中後期透過加值服務的方式創造營收的方式,不也正是許多新世代的服務所慣用的技巧嗎?

招募這議題還在努力中,但已經對此頗有感觸。或許未來有朋友問到在台灣怎麼找人,自己也將會把這個服務推薦出去。(也是平台的另一個慣用伎倆,對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