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書封結構篇)

在主文定稿之後,接著可同時進行「輔文邀稿」、「發想文案」以及──規劃書籍設計。也就是思考這本書要以何種具體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設計書的「封面」、「裝訂法」、「內頁版型」,用不同的觸感與形象,襯托出這本書記載的內容們。

若在讀稿時,就能一併想像出一本書的樣子,那再好不過。但秉持著「一次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有時候靜下心仔細思考、調查、研究手邊書稿最適合以什麼風貌呈現,也是一種方法。在進行書籍設計之前,首先要了解一本書組成結構,以及它可能會歷經的各種工序。

書的結構
傳統精裝書的結構

書的種類,過去多半依據裝訂法區分。若從質感與發行量的觀點來看,可大致方為「精裝版」與「平裝版」,何謂精裝,自然就變成相對於大量發行的平裝版來說,它有何殊異之處。譬如王小苗的《邪惡的純真 Heroin》就以穿線裝訂,輔以絨布精裝,在封面上更加上可燃的蠟燭──「一本為了成為灰燼而存在的詩集」。

《邪惡的純真 Heroin》平裝版/精裝版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uncannymiao/

限量發行,似乎更貼進「精裝」的味道。我認為平裝/精裝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取決於出版者(或作者)對出版發行的策略與定義。但我們回過頭來看,在與出版社、印刷廠溝通時,傳統上不同裝訂法所指涉的是什麼:

  1. 精裝:以素材包覆大於書頁的紙板作為書封,透過蝴蝶頁膠合內頁,製作出堅固耐用、美觀的書本。精裝本多用於經典級的著作或圖錄,利於長久保存,並彰顯高貴與內容之價值。精裝書依用料、材質與製本方式,分為:圓背、方背、空背、軟精裝、布面精裝⋯⋯為了保護精裝書,通常還會加上「書衣」作為外封面。
  2. 平裝:僅使用較內頁厚實些的紙材印製,並與內頁同樣大小。為了發行更多冊數與降低價格,會使用較差的紙質去印製;然而,現今書市以平裝本為主流,並在印刷技術進步之後,平裝書已能透過不同的裝訂法後加工呈現耐用、富有美感的書本。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時報出版 平裝版與精裝版差異
  • 膠裝:最常見的裝訂法,以熱融膠於書背將內文固定住。
  • 穿線膠裝:精裝書主流裝訂法,將內文的書背側用線穿縫後,再上膠固定。
  • 書頭布:黏在書背內側上下兩端的布條,兼具補強與裝飾功能,通常會選用與封面搭配的顏色。
  • 飄口:書封比內頁大時,超出的部分即為飄口。
  • 書溝槽:介於書背與封面、封底之間壓製的溝槽,讓精裝書更好翻閱。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時報出版 平裝版與精裝版內封

精裝書和平裝書最大的差別在於其堅固、比內文書頁更大的封面,以及更為耐用與易於翻頁的裝訂法。介於硬精裝與平裝之間的,是流行於大部頭著作、商管、教科書的「軟精裝」,書封內不包覆硬紙板,而直接以較厚的銅西卡紙印製,製作成重量輕、但又比平裝本更典雅的形式。但軟精裝的支撐力較差,飄口容易碰撞與變形,並不見得受到讀者青睞。

再來回到書籍構造本身,從書的門面看起。

  • 書衣:原為保護精裝書的「外套」,具保護、防塵的功能。如今已廣泛用於平裝書與精裝書上,並直接作為封面。在平裝本上加上書衣,可以避免封面被折痕干擾,亦可掩飾隨著翻頁而受損的書背。
  • 內封:書衣底下,真正與書籍相連的封面。分為封面與封底(經常與書背搞混),在有書衣的情況下通常只會簡單設計,與書衣封面相互輝映。
  • 書背:書的背部、脊梁處。
  • 折口:書封向內折的部分。通常用來放置書系或作者資訊。
  • 全書封:指的是涵蓋折口、封面、封底與書背的整體,也就是書衣整個攤開來的樣子。
《雨野原傳奇》/奇幻基地 全書封及書腰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robin.hobb/

書籍的裝幀設計是影響陌生讀者如何看待本書的第一個關卡。書名使用何種設計、封面配以什麼插圖、文案搭配什麼字體、書腰補充什麼資訊,凡此種種,構成讀者對本書的第一印象。

至於書封的各個部位要放什麼內容,儘管有所謂「常見」的做法,卻不見得必須因循慣例,將設計局限於此。在過去,出版社會將書封拆解為獨立的單位,個別處理封面、書背與封底,並使用一套標準格式來建構自家的書籍封面形象。

聯合文學的書背就足具代表性,長久以來已在讀者群中建構鮮明的印象與識別,在側插書架中更能代替出版社本身說話,遠遠看就能讓人一目了然這排是聯合文學的書。

但統一的書背自然消解了個別書的風貌,也無法延續正封的設計元素。在現今的書封設計中,設計師多半將書封視為一個整體,視覺概念從正封延伸到書背、封底,而不只是三個獨立的面。

寶瓶出版社的系列書籍

現在的封面設計會將正封的設計要素延伸到書背,但會透過書系、書名與出版社LOGO等元素,建構一致的書背視覺。

正封,作為書的門面,擔負起吸引讀者、暗示書籍內容、傳達風格與氣氛的功能。暫且撇開實驗性的做法,書封多半會以醒目的書名打頭陣,再以鮮明、獨特的圖像營造氛圍與風格。書封同時是影響紙本書「手感」最重要的地方,在平面設計之外,設計師會透過不同的後加工來彰顯書的「質感」,而這也是電子書最難以取代的部分。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遠流 作者是誰?

書背,置放書籍最重要訊息的地方。有時候正封中龐雜的文案訊息會互相干擾,反而令讀者感到困惑。而書背有限的空間,能放的都是識別一本書最為必要的訊息:書系、書名、作者以及出版社名稱。當書本擺上書架後,讀者往往必須依賴書背的資訊與印象來檢索。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遠流 封面的作者被書腰擋住了,只能從書背辨識

封底,如果說正封先以視覺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封底則是靠真本事說話的地方。如果是無法試閱的書本,讀者就只能透過封底的文案、摘錄、推薦語與行銷文案來決定是否購買本書。封底同時也是置放書籍條碼與價格的地方。

《小人物:我的爸爸是賈伯斯》/天下雜誌 前折口放置作者大頭照與作者、譯者簡介 同時提供了譯者的聯繫方式

折口,在平裝書封上的用途為加厚封面、提升書本直立時的穩固度,以及避免封面往外翹起;書衣與書腰一定會有折口包覆內封以避免鬆脫。

前折口通常用來記載作者、譯者資訊,後折口則用來補充其他訊息,諸如其他書籍、內容重點提示、推薦語等等。

有時候也會將封面設計、責任編輯等訊息低調的置於折口下端。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商周出版 於折口放置企劃、責編與封面設計的姓名,以及封面使用素材出處
《希臘之道》/聯經 平裝書封,封面與書頁一體不可分
  • 書腰:環繞於書封或書衣下緣的腰帶,被稱為書腰。

書腰常被批評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由可無的書籍配件,不僅容易受損,若缺乏別出心裁的設計,往往不只有礙書封的美感,更可能淪落為堆砌廣告詞的文宣品。

書腰最大的用途是避免將行銷文案直接印在封面上,同時可以時常更新。我並不認為書腰不是書的一部分,但也不否認它在讀者購入後可有可無的性質。書腰一般用來放置推薦人、推薦語、廣告文案、新書活動資訊、得獎訊息等較為市儈與浮誇的訊息。由於書腰通常選用較薄的紙來印製,在經歷幾次運輸與讀者取放後,非常容易損毀,有些不打算印製書腰的出版社,便會讓文案訊息直接印在封面下緣,形成貌似書腰的「假書腰」風格。

另一種方式,則是印製較大張的書衣,反折後成為書腰的形式。讓讀者自行選擇要保留「帶有書腰」的樣式,還是將書腰折回去,還原成清爽、素雅的封面。

《湖濱散記》/時報出版 以書衣反折的方式呈現書腰訊息

在書的生命週期中,真正能彰顯書腰用途的時間並不長──擺在書店平台的時間,也就是新書上市的一到三個月內。小眾或非店銷書種,更可能從出版伊始都無從以平面示人。書腰的訊息自然難以曝光,僅擁有避免書封加入龐雜文案訊息的功能。

在網路書店來說,書腰的功能更顯薄弱。除非使用衝擊性的文案,在封面縮圖中就能引人注意外,這些行銷文案多半可直接列於網頁資訊欄位之中。到底要不要印製書腰,要怎麼置放行銷文案,對經費不足、發行困難的小型出版社來說,更顯困擾,也是編輯在思考怎麼裝幀一本書時,同時必須顧慮的行銷工作。

影響一本書銷售的有許多不同層面,封面設計是一環,但更多取決於主題、作者以及一些時事周邊因素。譬如前文提到的《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一書,書腰甚至遮住了書封的作者名稱,但「財務自由」本身已蔚為話題、成為現在人人追逐的目標。對於臺灣讀者來說,似乎誰寫的並不重要,是否符合生活、工作所需更為重要。

隨銷售狀況更新的書腰

若內容打中讀者需求,作者本身實力與號招力兼具,即便書封再醜,讀者依然買單(頂多嫌棄幾句)。但如何吸引那些潛在讀者、初次展現閱讀需求的陌生讀者,往往得先靠「外在」來打動。隨著臺灣閱讀人口越來越集中在一小撮人身上,加上美學素養之提升,書市裡裝幀設計的競爭也益發激烈,也出現更多實驗性的裝幀法。這在已釋出版權的經典著作中更為彰顯,讀者在選擇購買哪個版本時,往往是依據封面而非出版社來決定。

不同版本的《人間失格》

裝幀設計的費用,會隨著印量的多寡去攤提。符合時代的設計美學,是出版社與編輯在作者之外,最容易使力、用心之處,勢必得在此做足功夫,以贏得讀者青睞。

裝幀的整體工作,包含決定裝訂法、發行版本(製本形式)、開本、是否加上書衣、書腰以及書籍各個部位要放的文案內容。在這個工作階段,就需要整合編輯端與行銷端的意見,將之統合爲一份具體的工作指示。由於現在書封的設計工作,多半委託給專職的設計師處理,如何與設計師/美術編輯溝通,並將溝通的成果轉化為符合市場需求與作者期待的具體作品,就有賴於執行/責任編輯的轉譯與安排。

在後續的篇幅中,會繼續說明裝幀設計如何營造紙本書的「手感」,也就是如何選紙、印刷與後加工,以及內頁如何編排。

本文同步發表至方格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