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1
China1

波蘭電影《Miasto 44》:兩次步入華沙起義博物館,對照歷史超深度解析

曾在華沙工作,學過俄語,在學波蘭語,走訪過波蘭主要城市和博物館。 看到了網上對波蘭歷史大量的道聽途說、 自以為是的解讀,忍不住寫下此文。 按照電影的時間順序,結合我的親身認知和體驗,介紹這件在波蘭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44年華沙起義。 相信有很多內容是各種網上評論、百科等難以發現的,會引發讀者新的思考。所有的圖片,都是我親身拍攝。

文章很長,需要耐心閱讀。 同時,我盡量給出維基百科的連結(有些沒有中文版,只能選取英文版),可以閱讀更多細節。

华沙起义博物馆,前身是一个发电厂

一、歷史簡介(如果不感興趣,可以跳到第二章)

關於斯拉夫民族

歐洲按照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爲三大區:日耳曼語系(Germanic,如英國,德國,挪威,荷蘭,等西北歐),羅曼語系(Romanic,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西南歐),以及斯拉夫語系(Slavic,東歐)。而斯拉夫語系又分爲三個分支:東斯拉夫,即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斯拉夫,即之前的一個國家,現在分裂為7個小國;以及西斯拉夫,即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歐洲語系分佈圖

傳説中,斯拉夫的祖先有三兄弟,各自向東、西、南方向前進(北方是波羅的海),演變成了現在的三個分支。所以,波蘭與俄羅斯可謂同文同種,語言類似(只是波蘭語用拉丁字母,俄語用西里爾字母),文化相近(都有套娃),飲食類似(都喜歡伏特加)。

不過,他們現今卻是世仇。

波蘭歷史

波蘭民族自古崇尚自由精神。 這一點對於民族可謂有利有弊。

在16世紀時波蘭立陶宛聯邦面積曾達到100萬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國家。 但當時波蘭採用的是貴族民主制,國王權力被議會架空;同時議會里採用的是一票否決制。 因此,波蘭人認為自己的民主體制是世界上最早的。 但是,在那個年代卻不是好事,因為導致任何改革都會被否決,國家停滯不前。 其後果就是俄羅斯、普魯士(後來的德國)、奧匈帝國在18世紀末三次瓜分波蘭,最終在1795年被徹底滅國。

自此之後,波蘭人展開了長達123年的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 可悲的是一戰時,分屬三個國家的波蘭人被各自徵召,甚至相互攻擊。 幸運的是在一戰結束后的1918年終於迎來了獨立。 但是好景不長,1939年9月1日二戰在此爆發,被德國和蘇聯左右夾擊而再次滅國。 波蘭人在倫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而廣大波蘭人則分別加入了忠於波蘭流亡政府的西方軍團和蘇聯領導下的東方軍團。 這部電影情節,就發生在二戰末期的1944年。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蘇德兩國瓜分波蘭的地圖,分界線就是維斯瓦河

二戰後波蘭再次復國,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波蘭擺脫了蘇聯的控制,1999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

下圖是我在華沙起義博物館入口處拍攝的,也可謂是電影對於波蘭民族精神描述的主旨。而寫這段話的Jan Stanislaw Jankowski(1882-1953)是二戰時波蘭政府代表,正是他批准了華沙起義。戰後以“聯合德國反蘇聯”的罪名(相當於秦檜說岳飛聯合金人反宋朝),被蘇聯逮捕並殺害(所謂十六人公審)。

華沙起義博物館入口處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對十六人公審的介紹

從這個歷史中可以看出,波蘭的民族性特別強,因為歷史上被周邊的強鄰欺負德國和俄羅斯的很慘,以至於在原始版本的國歌《波蘭沒有滅亡》中有“德國人、俄國人都無法阻擋長劍在手的我們”這樣的歌詞!這點其實東歐很多國家都類似,而二戰後的歐洲民族大遷移導致波蘭成為了單一民族國家,更加深了其民族性。同時,波蘭是一個極端虔誠的天主教國家。以上這兩點在電影中也反復出現了。

波蘭與俄羅斯

波蘭與俄羅斯都是斯拉夫人,語言相似,也都喜歡伏特加和羅宋湯。但是,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相互的戰爭和仇殺,成為了死敵(我的感覺有點像中日)。1610年曾經佔領過莫斯科,今日紅場上的雕像就是紀念當年帶領俄羅斯人民起義反抗波蘭統治的俄羅斯民族英雄米寧和波紮爾斯基

莫斯科紅場的米寧和波紮爾斯基紀念碑

之後,當然是俄羅斯的報復,直至1795年滅國。隨後,波蘭人舉行了多次反抗俄羅斯統治的華沙起義(1794、1830、1905年)均告失敗(是的,華沙人有起義的傳統)。期間還發生了拿破崙的東征俄羅斯,當時波蘭人把法國人視為解放者,因此成立波蘭軍團支持法軍。

一戰結束之後,凡爾賽和約讓波蘭複國,但並沒有劃清其邊界。隨後兩國都想擴張領土,爆發了波蘇戰爭。蘇軍一路攻打到華沙城下,卻在維斯瓦河畔的華沙戰役中被波軍擊敗,最終簽訂里加和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兩國都有非人道的事情出現,包括虐待戰俘和屠殺平民。大約有1.6-2萬名蘇軍士兵在戰俘營死亡,以及平斯克慘案(35名猶太平民被波軍集體屠殺)等。當然,蘇聯一點也不手軟。

下圖是我在二戰爆發地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中看到的說明,1937-1938年蘇聯在境內屠殺了20萬波蘭裔。

二戰博物館的蘇聯種族滅絕介紹

二戰時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1939年9月密謀再次瓜分了波蘭。而1940年在蘇聯佔領區還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卡廷森林慘案,2萬多名波蘭人被蘇聯屠殺。

所以,在波蘭人的版本中,二戰的軸心國有四個國家:德、意、日、蘇。只是蘇聯後來與德國內訌而變節了。下圖是我在格但斯克的二戰博物館中看到的當時蘇聯的戰爭宣傳海報。

二戰博物館中的蘇聯戰爭宣傳海報

二戰之後波蘭再複國,卻在蘇聯掌控之下,直至蘇聯解體。下圖是華沙最高的建築,建於1955年的科學文化宮,是“史達林送給波蘭民族的禮物”,而被波蘭人認為是蘇聯統治的象徵。所以,幾乎所有波蘭人都非常討厭它,甚至認為應該拆除。

華沙的科學文化宮

時至今日,我身邊沒有一個波蘭朋友表示喜歡俄羅斯。自從俄烏戰爭開始後,從害怕、討厭變成了憎恨。甚至我連俄語在這裡都不敢公開講。

波蘭與德國

從中世紀的條頓騎士團開始,波蘭與德意志人就戰爭不斷。後來的普魯士(德國的前身)參與了對波蘭的三次瓜分和滅國。

二戰前夕的1938年,波蘭趁著德國欺負捷克斯洛伐克時,佔領了有爭議的切申地區。但不久的1939年9月1日,德國在波蘭北部波羅的海畔的格但斯克(德語稱但澤,戰前當地90%以上都是德意志人,是類似特別行政區的“自由市”,感覺有點像香港……)開始閃擊波蘭,二戰正式爆發。

格但斯克老城區,到處都是德國式建築

9月15日,蘇聯按照約定從東線進攻。9月28日,德軍佔領華沙(維斯瓦河西岸)。與此同時,蘇軍佔領了維斯瓦河東岸。兩國以維斯瓦河為界,也就是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那條大河。這是波蘭最重要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波羅的海,三個波蘭最重要的城市都在沿岸:克拉科夫,華沙,格但斯克。下圖拍攝於維斯瓦河的西岸,那座橋就是電影結尾的鏡頭(那個鏡頭是在河東岸拍攝華沙的高樓大廈)。

華沙的維斯瓦河

德國在波蘭的二戰罪行更加駭人聽聞,譬如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下圖是大門口,火車通過這裡不斷送人進入鬼門關。

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口

二戰後重新劃分邊界,蘇聯佔領了波蘭東部的地區,而波蘭佔領了德國東部的地區(類似于波蘭整體向西移動了)。所以,並不是有些網上言論,指波蘭擴大了領土。事實上,波蘭的領土比二戰前還縮小了20%。只不過,波蘭獲得的是發達的德國領土,比割讓給蘇聯的要更有價值。變化如下圖:

波蘭二戰前後的邊界變化

隨後波蘭與德國關係不斷緩和。至今波蘭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兩國的關係徹底變化,成為了盟友。我身邊的波蘭朋友大多都表示喜歡德國,也常能見到德國人到波蘭來。

二、電影情節

做了這麼多鋪墊,接下來進入正題,隨著電影情節,看看這場起義本身。圖片下的數位表示在電影中的時間點。

在開始之前,先看看整個電影情節發生的地點在華沙城內的位置和轉移變化。我相信拿著這張地圖,應該更加容易理解了。

電影情節發生地點圖

開戰之前

開場這段字幕的意思,是1944年蘇軍已經逼近華沙,燃起了抗擊德國統治的鬥志。

3:00

出現片名,Miasto的波蘭語意思是城市。

3:10

一開場,男主坐電車,德國人車廂很空,而波蘭人車廂擠成一團。牌子上用德文和波蘭文寫著“德國人專用”。

5:52

在現實中,德國人當時在華沙對波蘭人實施了各種壓迫,電車隔離制度是其中一項。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對電車等隔離壓迫制度的描述

隨後,德國軍官打完男主之後的話。對於波蘭人而言,他們確實很害怕俄羅斯人再來統治他們。確實,相比德國人,俄國人在歐洲的名聲更加可怕。

9:06
9:10

男女主首次相遇的這條河,就是維斯瓦河。

17:27

男主穿上亡父的波蘭軍裝。帽子上的徽章波蘭的國徽,白鷹。傳說中波蘭的建立者就是在一處白鷹築巢的地方定居的。

18:15

當時的起義軍,大多都是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年輕人,而真正的軍人都已經戰死或逃亡了。把戰爭浪漫化,等待著他們的是地獄。注意Gora手中拿著的是十字架,在波蘭一切都是以上帝的名義。

19:43

女主Biedronka的老爸位於社會頂層,是很有預見能力的,知道起義不靠譜。

21:27

可是他兒子是個花花公子(後來他受不了戰場的壓力而自殺了),以為遙遠的西方會提供實質援助,實際上只有一點空投物資。不過這種想法在波蘭也很普遍,認為自己跟俄羅斯人不一樣,是信仰天主教、用拉丁字母的歐洲人。

21:34

這是很重要的一幕,也是爭論的焦點,到底為何蘇軍不過維斯瓦河幫助起義軍。7月29日,蘇軍已經抵達了維斯瓦河。而當時起義軍是忠於波蘭流亡政府的。

21:43

在華沙起義博物館中有一段紀錄片,採訪了很多位起義軍倖存者,都描述了當時他們樂觀的情緒,以及父母們的擔憂,與這段電影情節非常吻合。下面節選一些。

華沙起義博物館的採訪:我想每個人都參與了
華沙起義博物館的採訪:沒有年輕人不加入的
華沙起義博物館的採訪:我爸爸知道了,他第一次親吻了我的手
華沙起義博物館的採訪:我對著媽媽說:媽,我們3日之內就會獲勝的啊

起義開始

起義爆發於1944年8月1日下午5點,被稱為“W-hour”,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一大早來集合的,仿佛是去派對而不是打仗!其軍隊稱為波蘭家鄉軍(Armia Krajowa),他們帶的紅白袖章是波蘭國旗的顏色。Wola是華沙西部的一個區。

28:38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對W-Hour的說明

在WOLA區,隨後德國人進行了報復性大屠殺(見後)。

今日的WOLA博物館,內有起義後WOLA大屠殺的記載

下圖是華沙起義博物館中陳列的起義軍官兵的袖章,上面還有姓名、軍銜等資訊。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陳列的官兵的袖章

電影中可以看到還有不少女兵上陣。起義軍一共有3.8萬人,其中4000名是婦女。

29:40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記錄了她們。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紀念的被俘女戰士們

長官的訓話中,很明顯是對蘇聯人的不信任。這些家鄉軍士兵結局大多都很悲慘,不是死於德國人的戰場,就是戰後蘇聯人的逮捕和迫害。蘇聯控制的波蘭政府曾禁止一切關於他們的資訊,想把他們從人們記憶中抹去。

30:31

這裡起義軍解救的是一群受迫害最慘的猶太人。他們的手臂上要帶上“大衛之星”的袖章,即藍色的六角形,以表明自己是猶太人。在華沙起義的前一年,即1943年,華沙的猶太人也搞過一次起義,最終當然也是失敗了。

33:29

關於二戰期間華沙猶太人的故事,推薦看《Pianist》這部電影。

起義軍一開始控制了華沙大部分地區,大家都很開心。

34:42

下圖是我在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看到的照片,起義軍正在雄赳赳氣昂昂。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波蘭家鄉軍照片

白熱化

從8月4日開始,德國調動大軍和重炮坦克等,進行了猛烈和殘忍的攻擊。第一個開始密集交火的地點,應該是在著名的波瓦茲基墓園。這裡埋葬著許多波蘭歷史上的名人。

42:58

相比德國人武裝到牙齒的軍火,起義軍大多都是土制的槍和手榴彈,根本難以抗敵。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展出的起義軍土制手榴彈

在戰鬥中受了傷,躲到了一個樓上面,親眼目睹了WOLA大屠殺,他心愛的媽媽和弟弟也在眼前被殺害了。

47:55

在華沙起義博物館中有一個專區,特別記述了這場WOLA大屠殺。發生在8月5-7日,被稱為“黑色星期六”。有4萬人被害,目的是恐嚇起義軍。

華沙起義博物館內WOLA大屠殺區

男主醒來時,已經在華沙的老城區(Stare Miasto)了。這裡是最早的華沙城,位於維斯瓦河畔西岸,眾多古跡都在這裡,包括皇宮。

48:51

隨著戰事進行,德軍的專業素質和軍備讓他們迅速佔據上風。於是,起義軍採用下水道作為主要的交通方式。因此電影中多次出現了下水道的場景(見後)。

50:27

我還去過當年起義軍總部所在的大樓。

起義軍總部所在的大樓

德軍採用焦土策略,用重炮摧毀起義軍躲藏的建築。下圖是電影中老城區爆炸的一瞬間。這是華沙最繁華的地方,可以看到其密密麻麻的建築、街道和人群。

54:41

這是真實的情節。這次對老城區的大轟炸,德國人出動了Karl巨炮,炮彈重達2.2噸,造成了正如電影中的人間煉獄。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記錄的當時德軍用巨炮轟擊建築

女主此刻帶著精神恍惚的男主想要鑽出下水道,逃離老城區。

59:00

女主沖德軍火線的這一幕,也是取材自一個真實的場景,見下圖。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真實的照片

女主帶著男主從老城區逃離,鑽進了下水道。結果還碰到了德軍從出口向下水道仍手榴彈。

59:43

在華沙起義博物館裡,專門搭建了一個模擬當時場景的“下水道”,讓參觀者可以體驗起義軍們的感受。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模擬下水道,大字寫著:小心,德國人!

出來之後,已經到了Śródmieście區。位於老城區的南側。這裡暫時還是風平浪靜,人們生活如常。

1:02:03

這裡廣播提到的教堂,是位於老城區的聖十字聖殿,建于1682年,是華沙最著名的巴羅克教堂。

1:02:32

女主一覺醒來發現男主不見了,於是踏上尋訪之路,來到維斯瓦河邊。這裡又是一個前線,不能通過。此刻有個送信的童軍,冒死沖過了火線,後來被女主發現被打死了。

1:12:11

這個情節也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華沙起義博物館中記錄了這個名叫Jerzy的英勇少年,遇害時只有12歲。

華沙起義博物館展出的Jerzy事蹟,以及他遇害時穿的衣服

東岸見到了蘇軍的坦克。繁華的華沙城在西‘岸而東岸是Praga,至今也不是很繁華。

1:12:19

德軍炸毀了維斯瓦河上的橋樑,華沙人無法撤退到Praga,而蘇軍更難以支援了。當時蘇軍中有小股的波蘭裔軍隊渡河支援,但幫助不大。

1:12:34

這一段的是非曲直,有很多爭論。很多波蘭人認為蘇聯人當時是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讓起義軍去送死。在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專門有一個展廳來記錄。當時有一個隸屬蘇軍的波蘭旅,曾經數次想渡河,卻因為德軍的嚴密防守而失敗了。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對蘇軍渡河的記錄

女主的目的不是過河,而是找男主。她冒死沖過火線,來到了之前有人跟她說男主可能出沒的地方,Czerniaków(離我工作的地方不遠)。

1:12:59

女主來到了一處避難所。旁人說的話,正是當年蘇軍臭名昭著的軍紀,從東歐到中國東北都“領教”過了。

1:14:56

人到了生死關頭的時候,也顧不上那麼多了,起碼如果是蘇軍能活命!

1:18:08

另一邊,男主和另一女友ML之後,又鑽進了下水道。

1:26:09

起義尾聲

進入9月,起義軍已經彈盡糧絕,但仍然拒不投降。

1:32:14

而上圖中的這把手槍正是波蘭當時生產的VIS Mk,當時被起義軍將領們使用,說明這個電影製作的嚴謹!

華沙起義博物館展出的VIS Mk手槍實物

另一方面,德軍的暴行愈演愈烈,包括屠殺戰俘和醫院裡的傷患。

1:37:24

以及把平民驅趕到坦克前面,延緩起義軍的射擊。

1:42:05

電影中的是二戰時德國的發明,哥利亞遙控炸彈(電線遙控小坦克)。由於起義軍反坦克武器很少,所以最有效的對付方法是切斷它的電纜。

1:39:03

當然,也是取材自真實的武器,華沙起義博物館有展出。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展出的哥利亞實物

這句臨死前的臺詞點了電影主題。

1:48:50

男女主九死一生逃過了維斯瓦河之後,回頭看火海中的華沙城。

1:55:25

片尾的今日維斯瓦河與華沙城。紅圈的建築就是科學文化宮。

1:57:45

現實中,10月2日起義軍向德軍投降。下面是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介紹。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起義軍投降介紹

三、後續的故事

華沙城的毀滅與重建

9月底,起義軍知道已經沒有勝利的可能性,決定投降。10月2日與德軍簽訂投降書。

起義的失敗最終造成近20萬的華沙人喪命,波蘭起義軍傷亡約4萬人,其中1.5萬人戰死。另外50萬倖存者則遭納粹驅逐家園。下圖是華沙起義博物館外展示的遇害人員名單。

華沙起義博物館外陳列的遇害者名單

隨後,為了報復不聽話的波蘭人,以及阻止其他歐洲城市的起義,希特勒命令德軍將華沙夷為平地,有系統的摧毀所有的建築。戰前這座城市有130萬人口,戰後只剩下1000人!!!這副是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展示的戰後華沙。

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展示的戰後華沙

戰後,波蘭人按照流傳下來的畫作,在1948-1953年期間一磚一瓦精心重建了老城區!1980年,華沙老城以“近乎完全復原13至20世紀歷史景象的傑出範例”為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下圖是我在老城中心拍攝的。

華沙老城皇宮廣場
華沙老城與今日天際線
華沙老城區道路上記錄著:老城區於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遺產

紀念華沙起義

時至今日,每年的8月1日下午5點,即華沙起義爆發的W-Hour,華沙市區都會響起警報,並且在市中心有集會和紀念活動。這是2023年的W-Hour,我在華沙某街頭遇到的紀念活動。

2023年W-Hour華沙街頭的紀念活動
2023年W-Hour華沙街頭的紀念活動

在平時,四處都可見紀念這次起義的雕塑、紀念碑等。挑選一些如下。

華沙起義者紀念碑(Pomnik Powstańców Warszawy Batalionu AK)。這張圖正上方的船錨標誌稱為Kotwica(即錨),是當年波蘭家鄉軍的軍旗,也是抵抗納粹的標誌。

華沙起義者紀念碑

街頭的一個小紀念碑,紀念這裡當年的一次戰鬥。至今仍然有人來獻花。

華沙街頭的小紀念碑

紀念華沙起義中犧牲的三位傑出女性的雕像。

華沙起義三女傑雕像

最後是地標性的華沙起義紀念碑。下圖是紀念牆。

華沙起義紀念碑

這部分表現的是從下水道裡出來的戰士。

華沙起義紀念碑

這部分是戰鬥在城市廢墟中的戰士。

華沙起義紀念碑

最後的話

看完了這部電影,瞭解了這段歷史,我想最後表達一下自己的立場:無論出於什麼理論或主義,發動戰爭都是當代文明不能接受的可恥行為,給人類帶來的都只有苦難!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