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1.4k 人追踪
623 篇文章
Alfredo

《惠子不能輸》ケイコ 目を澄ませて

《惠子不能輸》於是可以是關於身障與女性的經驗,以及疫情下的經濟衝擊,也可以是展現對人情關係的凝視與摸索。它可能沒有多破格、犀利的批評觀點,更多是展現善意輕巧的觀看姿態,成為作者對疫情時代的溫柔回應。就電影這樣的藝術形式而言,如何觀看與展現,有時比說了什麼還更為重要。

Alfredo

我的2023年度電影

今年因為種種原因,下半年幾乎沒看什麼新片,不過即使觀影數量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還是來分享一下2023年我喜歡的,或是留下印象的一些新作品。

Alfredo

Blog on Cinema 20週年

看電影於我而言,總是包含著逃離現實,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渴望,我和許多人一樣都是從娛樂通俗作品開始進入電影世界,逐漸體會到銀幕的界面也是另一種和現實交纏的維度,所有一切都是慾望的鏡像,都是反身與後設,它不斷地反射,直到最後現實將你捕獲。電影寫作正是拆解虛構的過程,你必需要要掏出一點「我」和文本對撞,才能找到值得書寫的觀點,拉開部落格的文章清單,其實也是隱晦的一份關於「我」的紀錄。

Alfredo

《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這閃前的場景標示了整部電影的「展示」與「觀看」的意圖,表面上是以三個人物的表情、肢體動作來揭示整個故事的懸念,但做為一部美國出品的英語電影,我很難不去思考這其中所隱含的「美國視線」對「韓國人」的凝視,一種橋接西方觀眾視線的設計。

Alfredo

《怪物》Monster

是枝裕和上一次作品有別人參與劇本,已經是遠到長片處女作《幻之光》(1995),他在最新作《怪物》和編劇坂元裕二合作,很像是延續導演近年一系列試圖在風格上突破的嘗試。我直接聯想到去年看過的《尋人啟弒》(片山慎三,2021),兩片都是我稱為的「拼圖電影」,同一故事透過不同角色視角的多次重演、推展,讓觀眾從建立真相的劇戲過程得到啟發與快感。

Alfredo

《女稅務員》マルサの女 / A Taxing Woman

《女稅務員》マルサの女 / A Taxing Woman (1987)導演:伊丹十三(寫於2022/11/7金馬影展期間,2023/8/21改寫)《女稅務員》開場就直接以老人吸乳破題,從以人頭開假公司,到一連串蒙太奇介紹反派權藤的賺錢手法,連他的帳務都要靠以性來控制的情婦幫忙隱暪。

Alfredo

《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這部片自稱是「終極的公路電影」,但電影在空間的移動都拍得像是風景明信片一樣,角色從概念的城市旅行到概念中的自然景觀,披上一層當時輕未來想像的外衣。女主角不斷換穿各種奇怪的未來服飾,而男性角色則復古地裝扮成20世紀前半黑色電影的角色。電影前半部算是某種電影史的巡禮和環遊世界打卡的混合,尤其男主角帶著一個「終極打卡神器」,混合相機、穿載裝置和VR的麥高芬物件,一個會傷害視力的腦內影像紀錄裝置。

方凱莉

《閃電俠》失去與放下

經歷了不斷失去的過程,貝瑞明白自己不應該改變母親去世的事實,學會放下才是他要做的事。誠如貝瑞的母親所說:「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解答,有時候需要的是放下。」

Alfredo

《聖奧梅爾殺嬰案》Saint Omer

本片是法國紀錄片工作者Alice Diop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源起於2016年她旁聽的一場法庭審判,女子Fabienne Kabou被控於2013年謀殺她15個月大的女兒,片名「聖奧梅爾」為事件發生所在地,Kabou帶著女兒搭車到這海邊的小鎮,將她遺留在海邊,希望「潮水能將她帶走」。最終被懷疑有精神疾病的Kabou被判了20年的刑期。

Alfredo

小津影展速寫 - 紀子三部曲

《晚春》《麥秋》《東京物語》被稱做紀子三部曲,原節子在片中演出的角色名字都叫做紀子,同時笠智眾也都有演出。這兩個人在多重宇宙中有著不同的關係,《晚春》是父女,《麥秋》是兄妹,《東京物語》則是公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命題,就是紀子要如何出嫁的問題。

Alfredo

記《異色之慾:增村保造專題》

這些故事都矛盾地陷入兩種傾向的拉扯,一邊是電影呈現角色沉淪於自我慾望的封閉世界,另一邊卻隱含和現實環境的格格不入和逃遁於世的渴望,不同角色都陷入相似的戲劇結構與權力關係之中,像是同一個命題不同面向與風格的敘事風格操演。這些如今看來尺度都有些過激或政治不正確的情節,往往都充滿著豐沛的人性能量,獵奇的情節推展有時甚至到了混合荒謬與悲哀的地步。

Alfredo

《油麻菜籽》和《玫瑰母親》

兩部都不是傳統的「母親節」電影,在刻劃親子關係時會顯露出母女和母子間的糾結的張力,互相關愛和互相傷害互為表裡,最後揭露的除了人性,還有整個社會結構的作用力。兩部片也各自都以時間推移的方式來述說這些力量與情感對角色的影響,最終導向某種半開放式的結局。兩者相似也相異的敘事結構都反應了各自關於台灣20世紀中期女性成長與20世紀末到新世紀法國非裔移民的經驗。

Alfredo

記《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

國影中心剛結束不久的《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共選映了10部作品。礙於時間只看了其中一部分,扣掉胡金銓導演的《天下第一》(1983, 王童導演擔任美術》,加上去年新電影回顧展看過的《稻草人》(1987),約略把王童的作品看了六部,有些是新看,有些是回顧,在此簡短整理一下個人的心得感想。

Alfredo

《追兇12夜》La Nuit du 12

本屆凱薩獎最佳影片得主,改編自法國真實謀殺懸案,女孩克拉拉深夜返家途中遭人縱火身亡,新接任隊長的警探約翰帶領團隊追查兇手的身分,卻發現女孩過往情史豐富,每個前任男友看似都有嫌疑,卻無法找到證據定罪任何一位。三年過去,真相或將石沉大海。

Alfredo

重訪保羅湯馬斯安德森

與其說 PTA 真想訴說關於美國的什麼,倒不如他更在乎如何把玩這種雙生的戲劇結構,讓角色被互相的能量驅動撞擊不斷推進。這模式可以套進不同人物和主題身上,形成一種以電影來訴說涵蓋這世界的概念。

Alfredo

《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本片最終在觀眾間的評價兩極,電影前段描寫阿寶(Beau)的焦慮性格如何過度地具現在他居住的破敗公寓與混亂街區,似乎引發了部份觀眾自身的焦慮。事情不斷出錯,恐懼不斷成真的荒謬情節或許描寫的太過成功,同時在不同觀眾群體間激起了「這太可怕」與「這太好笑」兩種極端的情緒。

Alfredo

《AIR》

以此脈絡來思考,那 Air Jordan 就可說是當代聖物,這部電影以聖物的誕生為題,透過刻劃信徒們的故事,重新召喚觀眾對喬丹以及背後的美國與資本主義價值的信仰。所以第一代 Air Jordan 被設計完成時,被描述成「好像原本就存在的完美球鞋」,一種對聖物的形容。在高潮競標會議,主角的感人發言基本上正是種宗教預言,預言了喬丹日後將如何行使神蹟。

Alfredo

《TÁR塔爾》Tár

這角色不只反映了 Todd Field 做為創作者的慾望,也反映了觀眾的觀看渴望:一個完美的、等待崩解的梟雄式人物,一個無關性別性傾向,只關乎權力腐化的人物,一位等待「被取消」的角色。但同時 Tár 的性別身分又對故事至關重要,因為必需是這種最進步的女性形像,和最退步的掠奪式父權價值的無縫結合,才能創造出最大最諷刺的戲劇性或悲劇性。

Alfredo

《分手的決心》Decision To Leave

在朴贊郁的新作《分手的決心》裏,朴海日和湯唯分別飾演韓國警探海俊和來自中國的移民女子瑞萊,一位是睡眠失調的中年已婚男子,一位是韓國丈夫意外墜崖過世的未亡人與殺夫嫌犯。兩人一般用簡單的韓語交談,但有時候女子會說起中文,警探則會用智慧手錶或手機翻譯,兩人的交談中間常隔著手機、網路構成的界面,不管是文字簡訊、語音留言或是人工語音。各種「觀看」與「界面」成為這部片的視覺母題。

Alfredo

《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最新第四集《復活》或許還算令人振奮之處:它試圖重新界定玩家和遊戲的後設關係,以及有意無意地坦誠於經典遊戲(電影)被資本所收納後所展露的虛弱本質,一種「拍得越爛越代表我的不爽」的反叛與矛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