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心,海底针:读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爱丽丝·门罗是当代声誉极高的短篇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国际奖、加拿大总督奖、欧·亨利奖……几乎所有能拿的奖都被她拿了个遍。我平时很少读短篇小说,可也不由得好奇起来,想见识一下这位「加拿大的契诃夫」了。这本《逃离》收录了八个短篇故事,确实与契诃夫的风格有几分相似,故事与文字都平平淡淡。

科学种田:读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
儒勒·凡尔纳是我儿时颇为喜爱的作家,我很小就读过《海底两万里》和《十五岁的船长》,算算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长大之后我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书了。或许是一种偏见吧,不过大部分人都把他的书视为青少年文学。这大体上出于三个原因:首先他的书都是幻想、冒险题材,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年轻读者;...

深刻的观察:读伯特兰·罗素的《中国问题》
1920年罗素受邀访问中国,讲学一年。尽管一路旅途颠簸,后来还差点因为得肺炎死掉,罗素还是对这次中国之旅很满意。当时少有西方学者来华,像罗素这样高级别的就更稀少了,自然成了轰动全国的大事。《围城》里还有一段笑话,一个装模作样的学者自称帮罗素解答了许多问题,不过他没讲明罗素问的不过...

走入幽暗国度: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讲的是英殖民时期印度的故事,作者又是同情印度的知识分子,所以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以为这会是一本反殖民主义的小说。实际读下来,虽说确实有反殖民的成分,《印度之行》主要应该归类为结构精巧的心理小说。因为政治性较弱,反而让小说的艺术价值更持久。

俄国文学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读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
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文学史。这类型的学术著作一般来说都比较一本正经、四平八稳,而这本书毫不避讳作者的个人好恶,彰显个人风格。比起传统的教科书,这本书更像是饱学之士侃侃而谈。文学评论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如果一味追求客观中立、滴水不漏,写出来的文学史最后就只剩下些干巴巴的史实了。

俄罗斯历险记:读果戈里的《死魂灵》
中国的诗歌和散文都是世界一流,几千年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瑰宝,而中国小说就要逊色不少。古典小说中虽然有几部出类拔萃的名著,其余就都质量平平;现当代小说过于模仿外国文学,学生做的再好终归也比不上老师。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说到小说,最厉害的还要属俄国和法国。

传统的土崩瓦解:读钦努阿·阿契贝的《瓦解》
《瓦解》是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于1958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公认为非洲现代文学经典,是非洲各学校中的必读书,销量足有两千万册。我对非洲文学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期待。读完后稍微有些失望,觉得这本书虽然不算差,但还谈不上文学经典,此书的声望恐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以外的因素。

魔鬼大闹莫斯科: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前,基于我对俄国小说的一贯印象,以及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声,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小说。读完后发现恰好相反,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内容也相当直白,只是套了一层魔幻的幌子罢了。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

高设定,低情节:读布兰登·山德森的《皇帝魂》
布兰登·山德森是新一代的奇幻小说天王,畅销书榜的常客。如果你经常读奇幻小说,几乎不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号。大约三年前我读了他早期的代表作《迷雾之子》三部曲,老实讲印象普普通通,觉得有点名不符实。他后来写的《飓光志》名气更大,但实在太长了,又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写完,所以一直没有读。

闲看红学:读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说起《红楼梦》,我小时候囫囵吞枣粗略读了一遍,上大学时又比较认真地读了一遍,不过两次都停在了八十回,一直没有读续集。这是因为我一直听说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不读也罢。读一部书有头无尾,总是件遗憾的事;何况我并没读过后四十回,平白说它好坏无非是人云亦云。

优秀普及读物:读房龙的《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经典,我一直打算好好读一读。无奈其篇幅太长,文字生涩,我几次尝试都半途而废,只读完了旧约里的摩西五经和新约里的福音书。房龙是美国著名的历史通俗读物作家,这本《圣经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圣经》的内容,非常适合当代普通读者。

东拼西凑的缝合怪:读西德尼·谢尔顿的《谋略大师》
我对八十年代的旧事物总有一番特殊的怀旧情结,时不时会找些老掉牙的陈旧通俗小说来读。西德尼·谢尔顿是八十年代最红的作家之一,我自然不会错过。我曾经读过他的《假如明天来临》和《天使的愤怒》,这次读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谋略大师》。西德尼·谢尔顿是典型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没有任何严肃的主题,文学水平只在及格线上徘徊。

小小木筏漂洋过海:读托尔·海尔达尔的《孤筏重洋》
上世纪四十年代,年轻的挪威学者托尔·海尔达尔提出了一个新颖大胆的理论: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起源于南美秘鲁。学界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秘鲁和波利尼西亚隔了半个太平洋,只懂得造木筏的古代南美人要怎样漂洋过海呢?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海尔达尔进行了一场难以置信的冒险。

天下第一畅销天后的狗血肥皂剧:读丹尼尔·斯蒂尔的《避风港》
全世界最畅销的当代作家是谁?估计很多人都会猜斯蒂芬·金或者J·K·罗琳。按照维基百科,这一殊荣属于丹尼尔·斯蒂尔,她迄今写了190本书,总销量超过八亿册。是的,你没看错,八亿册,几乎相当于斯蒂芬·金和J·K·罗琳两个人加起来的总销量。而且尽管已经七十四岁高龄,她依然每年出版六七本...

大师小书:读福楼拜的《三故事》
福楼拜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包法利夫人》是世所公认的小说艺术里程碑,我在十来岁时就读过。那时年纪实在太小,只是囫囵吞枣,没读出什么好处来,现在又不大有动力重读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太早读经典著作未必是好事,既体会不到精髓,又容易打消兴趣。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读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
一九八七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讲解唐宋词,这本《唐宋词十七讲》就是根据讲稿整理而成。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本书内容太浅,没有系统的理论,感觉像是语文老师讲课。要论内容精深,固然有很多更出色的专著,但是现在大众都不爱读古诗词了,这样一本低门槛的普及读物自有其价值,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炼字高手: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我好多年前就读过了,《树王》和《孩子王》则是第一次读。读这三篇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字漂亮。怎样写出雅致的白话文,这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难题。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革,从文言变为白话,从传统中割裂出来了。中国古文的文笔是极好的,可是现代人没法子直接跟韩愈、苏轼学写文章,只能另走一条新路。

成功人士的博文合集:读保罗·格雷厄姆的《黑客与画家》
这本书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由于作者保罗·格雷厄姆的成功经历。保罗·格雷厄姆是著名的程序员、风险投资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有两个:一是在九十年代创办了最早的Web应用Viaweb,之后以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雅虎;二是在2005年联合创立了著名的创业投资公司Y Combinator。

业余书评人的自白
对于爱读书的人,书评几乎是一种必需品。这世上的书早已多到无穷无尽,每年又有海量新书,即使是万分之一也够读几辈子了。为了不浪费时间、捡选出合适的书来读,自然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而且人又往往有社交的需求,读完了一本书,也想听听别人怎么评价。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我过上了「大门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