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分析】許鞍華 ── 從《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與《玉觀音》看她的香港意識與情結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意味,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七人樂隊 1960 】許鞍華《校長》﹕天台小學、街邊小販﹕舊香港的守望相助
許鞍華《校長》的故事可說是與《天台練功》背景是同時代產物,一文一武,一凹一凸地呈現。1950年代逃難潮後,人口急增隨之而來的就是居住和教育問題。原本小學數量自然難以應付人口爆炸。隨着殖民地政府1960年代開始在興建徒置區,同時准許於徒置大廈天台設辦小學。雖說《校長》的小學場景並非用天台呈現,但用到目前香港碩果僅存徒置時期建築荔景邨工場大廈拍攝,中間也隱約看得出許鞍華的一個拍攝特色。

一切都回不去了:談許鞍華的《第一爐香》
當年香港的電視台“認真參考”《第一爐香》的故事拍了一部名為《濃本多情》的電視劇,男主角是張國榮,女主角是那個年代在《鹿鼎記》演阿珂的商天娥,想到這裡我就明白這兩個角色選角之難了,但當年選張國榮的製作人真是獨具慧眼。

「非主流」電影
主流電影較著重娛樂性,為乎合大眾口味,重觀能刺激,具話題性。情節大多有點公式化,但最緊要「爽」。「非主流」電影無論在內容、敘事或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有更多可能性。

張迷對許鞍華的十個提問:對讀小說與電影《第一爐香》
看完許鞍華的《第一爐香》,對於其中情節的刪改及調動,想必是許多張迷會特別感到困惑的。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文字裡,張愛玲費盡心思安排的細節,究竟都去了哪裡?那些新添與抹除,究竟真是別用深意,還是弄巧成拙?在經過小說與電影的對讀參照之後,所寫成的此篇文章,便是來自一位張迷對許鞍華的十個提問。

張愛玲與〈第一爐香〉:看《第一爐香》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在走進影院看電影前,你必須知道關於張愛玲和她的〈第一爐香〉,是如何閃耀文壇並成為如今的文學經典。

從文字到影像大導演鏡頭下 張愛玲的愛情世界
除了許鞍華之外,但漢章、關錦鵬、李安也都曾將其小說改編為電影。有的忠於原著,有的脫離張腔,但無論如何這些影像都成為了張愛玲小說的回聲,真實打磨出一個個鮮活靈動的人物,果真是每一隻蝴蝶都是花的前身,回來尋找自己。

她的電影裡總有一個漂泊者的目光存在——看了《我が心の香港》許鞍華
一個有著beautiful mind的人,拍出了一座城在這個時代裡多面向的beautiful mind。她那麼早就懂得了媽媽的心,好有心。《好好拍電影》日本譯名《我が心の香港》,好正的譯名!原來她媽媽是日本人;原來她是東北人;他們隨著時代的大潮留在了香港⋯⋯

《第一爐香》:名利場裡不可能有真感情
不寫優先場*No premiere, delay only.

終身成就也同時成就了一個城市
香港導演好好拍電影,香港人好好看電影。

和你傾電影 (好好拍電影)
沒有這麼傻的一個人,沒有這麼傻的人們,香港電影業早就玩完了。所以,很感激,很感激。

在香港大學遇上許鞍華
【上回提要】不敢自稱是許鞍華粉絲或影迷,就是喜歡許鞍華。現在回想,在高中選科時,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裡去,因為兩個人而對香港大學文學院有點認知,兩位都是導演,其中一位就是許鞍華,就不抗拒老師建議,把文學院排在第三選擇。而人生至今,兩次遇上許鞍華的場合,都是在香港大學。
《好好拍電影》:值得好好欣賞的許鞍華
電影拍出了許鞍華的真性情,她在鏡頭面前幾乎毫無保留地分享著自己,而這種真,很難通過鏡頭在其他導演身上看到。所以到影片最後,許鞍華對電影、香港的告白,則並不會讓人覺得都只是頒獎禮上常聽到的那些陳詞濫調而已,顯得特別的真誠和動人。
《好好拍電影 》,好好愛…
利申:我很喜歡許鞍華導演的電影。不敢說是粉絲或影迷,因為還未看過全部作品。我膽小,不敢看《瘋劫》、《幽靈人間》和《天水圍的夜與霧》。從小不知哪來的資訊,知道她特別關心弱勢社群。每次在收音機聽到政府以越南話錄製的宣傳聲帶響起「不漏洞拉」,就會記起許鞍華。

《電影人》攝影集 再現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前面分享多篇關於香港「電影人」的系列文章,要說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大概可以從攝影師盧玉瑩的鏡頭裏尋覓。對着鏡子整理儀容的林青霞,1981年。對着鏡子整理儀容的林青霞、雙手托頭的徐克、身穿底褲的林子祥、健身室裏的許冠傑,還有石堅、成龍、蕭芳芳等,這些熟識的臉孔,2018年尾忽然在f...

投奔怒海
被中共逮捕的12位香港人,令我想起拍攝於 80 年代《投奔怒海》這套戲。電影背景是被80年代的越南,越共剛剛執掌政權。青年祖明(劉德華飾)辛辛苦苦儲了買路錢,安排好船家想偷渡離開那令人絕望的「解放區」,結果遇到水警,被亂槍射殺。那個年代香港是很多越南船民逃離暴政後的目的地,這小島曾是自由和文明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