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書外哲學
Maintain
17 are following
20 articles

《不執著》

不專業觀影心得

我們會不斷的輪迴再輪迴 並不是因為要受苦或是報仇才來到這個世界上 而是為了某件掛心的事 這個一心想完成的事 我稱之為任務 我們總想要再拼搏一次 以為這樣才沒有遺憾 來到這 無論是誰都是來感受 體驗 藉由經年累世體驗 去累積更大的智慧 處理心中的執念 我們別把「命運」侷限在這...

談相似故事被強行關聯的可能

野人

兩個相似的故事的主角有時會被解讀為前世今生,這種輪迴更偏向佛學裡的Punarjanman重生輪迴還是更偏向一種大眾文學創作~本來寫很長很認真,但寫還沒到四分之一就懶得寫,所以就隨便寫下,反正也不會有狂熱信徒找到我家來槍殺我~_~

親人離世的轉化

佛系媽媽

如果你願意面對,可能一星期就能轉化。但如果你迴避,可能就要用一輩子。

外婆走了

佛系媽媽

原來不知從何時開始,外婆已經在慢慢的淡出我的生命,但其實她也沒有離去。

Back to All

Inner Peace

阿信 ahshun

藏族佛教是從印度吠陀時期引伸出來的宗教,受希臘文化所影響,即藏民本身的根是源自印度。他們帶著他們的文化,到不同地方歷險,所以他們的人生觀是線性。他們到過的地方包括西班牙、法國、現在的意大利、葡萄牙、南美的墨西哥、秘魯等國家。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是如何看待玄学的

spudhsu

钢琴曲《Energy Flow》,来自坂本龙一1999年的专辑《BTTB》(Back to the Basics)最近缘分到了,过往的工作告一段落,打算开始看点占星塔罗和佛教经典之类的东西。中国人一般把这些纳入玄学的范围。由于还没特别系统的进行学习,所以这篇文章仅是一些过往经验的...

失眠的幸福(三)

Akikazu

想要心清淨不是要等自己狀態好。當下一念你不分別,就是清淨。

《回眸》人生最後一堂課-死亡學

吾右

《回眸》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只是有些人走的早,有些人走的晚,難過是必然。我想活著的人,時不時地回眸一望,不管是望向天空或是望向海邊,還是望向一起曾經經歷過的總總,只要還有思念與回憶,我們一直都會永遠在一起的。

18界

不專業觀影心得

不就是三餐一宿嗎

地球是靈魂的小學-學習無罣礙的第一關

不專業觀影心得

前世回溯:靈魂無需物質也能存活,但我們卻對物質如此依戀

修行日記(一)

Akikazu

我像是一個小朋友,處處得到看不見的「師父」的鼓勵與支持。我忽然明白到《道德經》說的「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的真正意義。

讀《身生智未生》有感(下)

小鹿斑比

所以只是抄錯字?!

遲來的打卡|順便談談我名字背後的故事

梘液總是落不中我的掌心

他拿起一條羽毛舉高放下,羽毛隨意飄落,他就伸出另一隻手想接住,但總是錯過,羽毛落到地上,演員婉惜地望著數秒,這時某場外人敲響木魚兩聲;演員又拾起羽毛,重新拋向半空、伸手、錯過、落下、婉惜、木魚聲;重覆又重覆。

1

【詩生活】溪月(啟發自陳奕迅《不來也不去》林夕填詞)

梘液總是落不中我的掌心

有段時間,我常聽夕爺填詞的《不來與不去》,玄妙的歌詞充滿佛家哲理,但聽後總有種惘然的感覺,愛一個人真的需要在乎「來去」的先後嗎?還是有一種愛的存在形式能突破「來去」?我嘗試用詩來回答。

從六祖聊到王守仁

小鹿斑比

隨手翻六祖壇經

關於我和自己的雜想

一刀切

我和自己指的是同一樣的東西,只是語言習慣上使用的位置不同,但也有點差別,譬如: 1.我自己做功課 2.自己香港自己救 3.做個真正的自己 4.做個真正的我 1. “自己”似乎就等於英文中的反身代名詞myself 2. 第一個自己等於"我們的"或"我的",第二個自己也等於mysel...

納西斯花園-關於自戀世代

拉康思索--「欲望」即「佛性」

寓森

這時候忽然又感到一切都說的通了。是有個「什麼」在那裡,我們是需要往「它」前進;而「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所住」並不是說在哪裡都可以,而是不要一直停留在一個地方不離開,要繼續往「佛性」前進。

1

超越同理心,培養慈悲心

木鈴 Miranda C

慈悲心超越了同理心的限制,不但讓我們具力量地關懷別人,還讓世界如其所是,讓多元共存。

佛誕感悟

愚人

曾經放下多年,應否重新拾起

納西斯花園-關於自戀世代

我的思考 EVA 衝擊

寓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