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生態
6 人追踪
10 篇文章
寂然

網絡的事

本來我人微言輕,以前也真的相信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言論自由,所以有時會比較暢所欲言,還以為寫作人多跟讀者互動交流是正常不過的事。不過後來我陸續被人提醒,原來在某些人眼中,我在網上的活躍行為是興風作浪,別有用心,影響和諧,這些閒言閒語聽得多了,我當然也要反省,是因為我說話太坦率,抑或是當時真的太招搖?

寂然

防不勝防

當今社會對社交平台已經變得非常依賴,但網絡安全卻好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騙案時有所聞,怪事經常發生,而且用戶的私隱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海角山民

從最近TVB說不再公佈收視率說起。。

最近TVB說不再公佈收視率了,表面理由是“不再合時宜”,實情如何大家心知。走到這一步,我一直觀望着,姑且說幾句。TVB的沒落,與其說是製作不濟,不如說其所依托的社會形態、業界生態已經變化所致。曾幾何時,TVB擅長自製劇集,甚至能夠賣埠,劇迷熱議追捧,流量之下,自然有廣告收益、然...

AdrianAu

網絡好danger

最近在Netflix平台觀看一部紀錄片:《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Cyber Hell: Exposing an Internet Horror)。它是一部講述南韓N號房事件。紀錄片是從追查角度出發,首先是一位記者得悉有人透過網絡通訊軟件來作傳送女性裸照,後來慢慢查出,是一位以「博士」作代號的男子。

寂然

1803位朋友

一下子要跟一千幾百人見面交流,相信會需要一個很大的場地,不難想像到那種人山人海的情況。

9樓C室

下一位孤狼——讀《Society of Singularities》

社會結構的轉變促使文化面貌也面臨劇變,每個個體都面對身份認同與自我實現的危機。但個體縱使失落亦從不會坐以待斃,結果是催生出文化社群主義三五成群圍爐取暖。也只有如此定義文化身份,社群(以及其中各人)才享有其個殊性。然而當經緯分明、價值迥異的文化社群在公共領域碰撞,大家都關心社群切身利益多於公共利益,政治分歧就別指望能輕易調和理順。

鋼哥

📚📑📝:《重新與人對話》| 深度的對話不再是人類共享的記憶

對話、親密關係,是全人類都應該要力挽狂瀾保留的共享記憶。

FoxCabin

在Clubhouse浸一週後的幾點觀察

前設在Clubhouse接觸到的房間,一定受個人因素影響,由此而生的觀察亦然。說是浸,因為真的聽了頗多。我在iPad用CH,沒有存contact;興趣也沒選,最初影響應該較微,但時間一長仍會隨著follow甚麼人、有甚麼followers影響。

明空

《談當下進行公共討論的常見問題》

要達成任何有意義和效果嘅公共討論,討論者一定要先了解彼此的定義。而討論者要明白大家言語上的分岐,就必先對談話者的思維和社會背景有一定了解。我發現,香港抗爭者當中,大家即使同為「反政府陣營」,不同政見之間,仍存有矛盾。這多是出於他們本身不同的語言選詞取向,而非認知上差天共地。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個人於網絡社群裡,二三十年的經歷

這一篇是我想用來整理自己的思路,讓我自己容易去走下一步。BBS年代 - 進入別人家的感覺1990年代,第一次接觸bbs,開始將家裡改頭換面,一個小小的地方 (280平方呎),住了一家七口,每人都有5呎10吋的身高,連媽媽也有5呎5吋。逼在一起時,竟然突然有一台電腦,更裝了一條電話...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