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恒说
越恒说

批判西方,始于批判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

信仰与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共同实践

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与其说是马克思误读了宗教,不如说是世人误读了马克思(很多西方赶白左潮流的年轻人断章取义,虽然说是借此机会得以反抗宗教,但到头来自身还不是沉迷于鸦片、消遣和个人主义?)。

马克思原文如下:Religion is the sigh of the oppressed creature, the heart of a heartless world, and the soul of soulless conditions. It is the opium of the peopl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1843).

早期马克思书写的语境恰恰是正统宗教被权贵和资本利用的特殊历史时期。他在一方面受费尔巴哈等人影响,指出日常生活在其内容和诉求上被直接映射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众多意识形态中。

而他在另一方面向人民群众呐喊——任何理想,若仅停留在个人主观层面,都是短暂的、自我中心的、甚至具有自我毁灭性质的安抚(让我们回忆一下各自醉酒时的模样!);惟有上升至客观、生命、社会层面的理想才能带来永久的、共同享受的、包罗万象的改变(包括但不限于革命以及所谓新耶路撒冷的到来)。

马克思并无诋毁宗教的意思,而只是在说,这信仰(任何信仰)不该是一个什么“东西”,不是一桩仅跟自己有关的、茶余饭后的私事(被禁锢在了 private sphere;参见Talal Asad)——而是一种公共的渴求与实践,一种知行合一的见证。这样的解读对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却在当代非常稀缺。

近年来很多走后现代路线的砖家们往往会讲宗教与“文化”相提并论,并以相对主义的眼光来敷衍地实现各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多元和“平等”。这也注定让很多年轻人被迫给不同的“宗教”贴标签:eg,基督教就是保守,犹太教就是沙文,共产主义就是独裁,伊斯兰就是异域或恐分,无神论者就是反叛和无味,佛教仿佛是和平使者😅。然而任何内容上的纠正都解决不了宗教被主观化和本质化的宿命...

原来,宇宙中渺小的我们,完全无法选择自己的宗教出身、无法控制日后与某“神”(或悬念)的相遇的方式,更无法包容他人的异端,最终陷入无止境、无效率的纠纷和战争中去(并愚昧地号称以神的名义而战!)

但大家还没意识到吗?老马的意思是,我们所面对的客观境况确实近乎雷同的。 比如一样乏味却必须得上的班,一样昂贵的房租,其背后是同一群统治阶级需要推翻并改造,同一个全球化资本分配和生产不均需要重新调整,甚至同一场战“疫”...

我想是不是诸位在跟各神做交通时,不仅要将祷告(或冥想)都最终献给我们(以及我们的神)共同渴望的那个善的未来,还应该多多少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于对这个未来的建设中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