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與字節
字與字節

誠切的救贖者,以無用之物朝奉。每周四篇關於科技、未來、藝術、商業的精選長文。

壟斷是怎樣消失的:微軟、IBM 和反壟斷

  • 大公司;產品主導了市場的公司;主導整個行業的公司,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公司。市值並不代表了掌控力。
  • IBM 統治著大型機,微軟主導著 PC(個人電腦) ,當這些東西是科技的中心時,就賦予了 IBM 和微軟在整個產業的主導地位。當科技的中心從大型機和 PC 轉移後,IBM、微軟就失去了主導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就不再是大公司了。只是我們不再恐懼它們了。
  • 對於 IBM 和微軟來說,它們在壹個時代上的掌控力並沒有賦予它們在下壹代的掌控力,這和反壟斷無關。如果貿易的路徑已經轉移了,妳的城堡建得有多大就無關緊要了。

掌控力不是財富,不是尖端,不是復雜。掌控力是壹種讓人們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 羅傑 · 洛瓦特(Roger Lovatt)


當史蒂夫 · 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 1975 年創造出了初代蘋果 I 時,IBM 主導著計算行業。它被稱為“藍色巨人(Big Blue)”,它遠遠領先於它的競爭對手,以至於人們談論時會說“ IBM 和七個小矮人”,而它當時剛剛渡過了壹起反壟斷案件。當然,IBM 的主導地位是建立在大型機的基礎上的,大型機在當時是計算行業的中心, 它在 10 年前發布的 IBM System/360 系統就奠定了自己的主導地位。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年,隨著蘋果 I 而來的個人電腦洪流將會取代大型機已經成為了非常明顯的趨勢。 所有創新、投資和公司創造力的焦點都轉移到了個人電腦上。甚至,PC 還創造出了軟件可以成為壹個獨立產業的觀念,而不壹定是要和硬件綁定在壹起。微軟,而不是 IBM,主導了 PC 的生態系統,微軟成為了科技產業的中心,它成為了太陽系中新的太陽。


但是有趣的是,大型機並沒有消亡。IBM 在 20 世紀 90 年代經歷了壹次頻臨死亡的過程,但是大型機仍然被用於相關領域,IBM 仍然保持著壹個大型科技公司的形態。事實上,IBM 的大型機安裝基數(MIPS)從 2000 年以來已經增長了 10 倍以上。當大型機是科技產業中心的時候,大多數今天在矽谷工作的人還沒有出生,但他們現在依舊在這樣的大公司裏工作。(這不僅僅是 IBM 的情況,英國的銷售稅系統仍然運作在 DEC 的 VAX 設備上。陳舊的技術其實半衰期很長。)在 IBM 不再是“藍色巨人”之後的很長時間裏,大型機壹直都是壹個很好的商業模式。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微軟身上,在蘋果 I 代發布 20 年後, 微軟發布了 Windows 95,奠定了自己在 PC 行業的主導地位,但是網景在那前壹年發布了網景瀏覽器,網景和互聯網終結了微軟的主導性,就像 PC 終結了 IBM 的主導地位壹樣,創新、投資和公司創造力的焦點轉移到了其它地方。公司和軟件的創建都不再圍繞著 Windows 的 API 而是圍繞著互聯網,尤其是 Web 1.0。盡管微軟有過嘗試,但它從來沒有主導過互聯網,就像 IBM 從未主導過 PC ,盡管 IBM 也嘗試過。在 20 世紀 70 年代時候,人們在擔心 IBM 會試圖做什麽,在 20 世紀 90 年代時候,人們擔心微軟會試圖做什麽,而今天,沒人在科技領域會去擔心微軟,而是在擔心 Google 、蘋果、Facebook 或亞馬遜。微軟(甚至是 IBM)可能仍是壹個競爭者,但它不再有主導性地位。如果妳去和微軟的高管探討此事,他們會說 20 年來科技領域的壹切都是 PC 的附屬,但現在 PC 只是智能手機的附屬。


就像 IBM 壹樣,當微軟失去了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並不意味著其商業模式的消失。事實上恰恰相反,互聯網減弱了微軟大部分的掌控力,但它也幫微軟賣出了很多 PC,這是第壹次有壹個真正的理由讓壹個“普通人”去購買壹臺 PC,在 1995 年時地球上大概有 1 億臺 PC ,其中四分之三都是用在辦公室裏,但今天有 15 億臺 PC。如果妳想上網,妳就需要壹臺電腦,隨著蘋果公司的衰落,而 Linux 從來沒有生產出壹款消費類產品,Windows 是唯壹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在 IBM 上發生的事情,PC 意味著大型機不再那麽重要了,但是它們也擴大了整個計算行業市場,以及 IBM 等公司提供的計算服務市場。


這就提到了我在開頭時引用的那句話,什麽是“掌控力”?當我們討論科技行業中的“掌控力”“主導性”和‘壟斷’時,我們實際上在說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而我們通常將它們混為壹談:

  • 在妳自己產品所在的市場中擁有掌控力、主導地位或壟斷地位。
  • 但這是否意味著妳控制著整個行業。


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主導大型機意味著主導著科技行業,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主導 PC 操作系統意味著主導著科技行業。 不過現在變了。IBM 依舊主導著大型機市場,微軟仍然主導著個人電腦市場,但這都不意味著它們對科技行業更廣泛的主導地位了。曾經,IBM 和微軟可以讓人們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但今天不行了,有錢並不意味著有掌控力。


以這個方式來看待這些公司的股價或實際盈利能力很有用。與 1995 年相比,微軟現在是壹個更龐大的公司了,IBM 也是這樣。沒有人會看著 IBM 的圖表說“看,IBM 主導著科技行業”,但對於微軟也是。現在大概有 7 億臺消費級 PC(大部分運行著 Chrome ,而不是 Internet Explorer),但智能手機卻有 40 億臺。消費者在計算平臺的體驗到底是什麽?股價告訴我們這些信息了嗎?

1995 年 1 月 1 日以來微軟和 IBM 的價格表現。 猜猜哪個是哪個。

今天,我們經常聽到這樣壹種說法,現在主導著科技行業的公司,Google、Facebook 等等,將輕而易舉地、自然而然地把它們的主導地位轉移到任何新的周期中。可這在 IBM 和微軟這兩個前時代的科技霸主上的情況並非如此。但還有另外壹種說法,認為 IBM 和微軟的問題是因為反壟斷的幹預,尤其是對於微軟而言。人們傾向於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事實上這是不是真的還真不好說。


微軟在科技上主導地位的終結分為兩階段。第壹個階段,就像上面所說,它在開發方面被互聯網搶占了重心,但它依然還擁有終端機(Windows 的 PC), 它賣出了大量的電腦給人們用於訪問互聯網,變成了壹個更龐大的公司。第二個階段,大約十年之後,蘋果拿出了更好的終端機,iPhone,Google 也借鑒了這壹模式,為其他制造商提供了 Android。 微軟在開發方面的主導地位被互聯網取代,然後終端的主導地位也被智能手機取代了。


如我們所知,圍繞微軟試圖在互聯網上想要做的事情,出現了壹些重大的反壟斷案件,以及具體的監管幹預。所以,盡管仍然存在爭議,但妳可以說這與微軟未能引領互聯網時代有壹些直接聯系。然而這些案件在 2001 年就結束了,並且沒有任何壹個案件涉及到移動設備,但微軟還是失去了移動設備領域,這到底發生了什麽?


將反壟斷作為決定性因素的論點普遍會承認的是,實際判決或矯正措施中沒有任何東西對微軟在移動領域的努力產生了任何具體影響,但有人還是會認為,某種程度上微軟因此變得執行力上大打折扣並缺失了積極的態度。


這裏有兩個問題,第壹個問題就是 2007 年微軟在移動領域明顯並不是缺乏積極進取的態度。 畢竟,微軟並沒有“缺席”移動設備,它始於 1996 年發布了 Windows CE ,並在 2001 年發布了 PocketPC ,當 iPhone 發布時,市場上已經有了壹大批的 Windows 智能手機。


iPhone 在關於如何制造智能手機的每壹點上都做出了徹底的革新,以至於其他任何競爭者都不得不從頭開始。沒有任何壹家從 20 世紀 90 年代晚期開始智能手機業務的公司,如 Nokia/Symbian,Palm,RIM 和微軟成功完成了過渡。除了微軟外其它家都不涉及反壟斷的問題。但是它們只有基於 2000 年硬件和網絡限制的平臺,產品文化和設計。相比之下 iPhone 是基於 2010 年硬件和網絡應該達到的狀態所設計的。和蘋果競爭的唯壹武器是壹個嶄新的平臺和革新,並且‘拋棄我們原有的平臺,建立壹個全新的平臺’壹直是科技領域中的最危險的事情。這些失敗並不是因為缺乏積極的態度或執行力,而是因為這真的很難。


事實上,知道應該去做什麽本身都是很難的事情。對於微軟來說,我們現在知道解決方案應該是創造壹個全新的操作系統,與 Windows 應用程序沒有交叉兼容性,並使其開源,然後免費發布。但是,我們現在來想像壹下,如果妳在 2007 年對比爾 · 蓋茨(Bill Gates)說這些話,他看妳的眼神會像看壹個怪物壹樣。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妳想為未來吸取教訓的話,即使妳真的認為反壟斷與微軟移動設備業務的損失有關,這也不太可能是預謀好的。判決書並沒有說:“這是我們的矯正措施,我們不指望其中任何的措施會有效果(實際上也沒有),但我們希望在將來的 6-7 年,微軟可以因此士氣低落,以至於對壹些完全不相關的業務(移動設備業務)反應遲鈍。”。也就是說,我不相信會有壹位法官說:“我的判決不會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它會在我退休後讓妳搞砸壹些完全不相關的事。”


可能有人會有相反的看法,那就是,僅僅降低壹家公司的經濟實力或“讓他們對上帝感到恐懼”本身就是壹個反托拉斯的目標,即使妳沒有獲得任何實質的效果,妳仍然改變了整體的環境。但是,目前所發生的不是這樣,微軟非常積極,資源豐富,但是卻徹底失敗了,就像在 2007 年主導了移動手機行業的諾基亞壹樣,現在諾基亞重心不在生產手機上了,因為整個行業競爭的底層邏輯改變了,他們所積累的資源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


科技行業喜歡去討論壹個商業模型的“護城河”—— 產品或市場的某些機制對競爭對手造成了根本性的結構性障礙,以致於僅僅擁有壹個更好的產品不足以打破這種局面。但有幾種方式可以讓“護城河”起不了作用。有時候上峰會命令妳填平“護城河”,推倒“城墻”。這是國家幹預和反壟斷審判來扭轉乾坤的方法。但是有時候河流改道,或者港口淤塞,或者有人在山上開辟壹條新的通道,亦或者貿易路線變了,妳的城堡仍然在那裏,仍然堅不可摧,但慢慢地不再重要了。這就是發生在 IBM 和微軟身上的事情。競爭對手不會是另壹個大型機公司或另壹個 PC 操作系統,而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解決了相同的用戶根本需求,或者創造出更重要的新需求。互聯網的出現沒有破壞微軟的“護城河”,而是繞過了“護城河”,並使其變得無關緊要。當然,這不僅局限於科技領域,鐵路公司和遠洋輪船公司也沒有進入航空領域。只不過這些公司都統領了壹個世紀,IBM 和微軟都只統領了20年。


要說明的是,所有這些都並不是要反對科技領域監管本身。如果壹家公司正在濫用它的主導地位,那麽指出它將在 10 年或 20 年內失去這種主導地位並不是要去反對對其進行幹預的理由。正如凱恩斯(Keynes)所說,“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會死。”。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那些與市場主導地位關系不大或完全沒有關系的問題的監管,比如隱私權(盡管人們有時無法理解這種區別)。當人們宣稱這些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朽的,科技領域永遠不會再出現新壹代變化的時候,是在無視過去所證明的。


另外壹方面,哪壹種反壟斷幹預機制是有效的也是值得去探討的。在之前的比喻中,是否真的有可能填滿“護城河”並推倒“城墻”?如果有人認為,對微軟采取的反壟斷行動基本都是無效的,微軟失去主導地位只是巧合,只是它本身商業行為的失敗,那意味著將傳統的反壟斷思維應用於軟件平臺上存在更普遍的問題。當壹家公司明確地將不同的業務聯系在壹起,並互相促進時,顯然在業務動態和反壟斷動態之間存在著壹種機械的聯系,如果妳禁止這種聯系,或者拆散它們,這種方法就會消失,“護城河”就會被填滿。這就是要將 Office 從 Windows 中分離出來的理由,但這並沒有實際發生。 但也有人認為,Office 本身、 Instagram 或 WhatsApp、 YouTube 貢獻者和觀眾所帶來的網絡效應,意味著即使妳更改所有權,也不會有太大區別,這種分隔不會起實際上的作用。 這是我們未來要討論的另壹個話題。


文 | Benedict Evans


圖 | IBM 發布於 09.12.2019 的 z15,當前時代最先進的大型機。


來源 | ben-evans.com


原文鏈接


字與字節。

誠切的救贖者,以無用之物朝奉,冷靜旁觀所謂進步,徘徊於未來的當口,詢問“真的就是這裏嗎?”。

每周四篇關於科技、未來、藝術、商業的精選長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