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东

@ziwendong

黃永玉:畫筆下的心境 ——1989年六四事件后,李怡对黄永玉的一篇人物报道

虽然黄永玉在中国大陆也是被敬为“大师”的名人,然而绝大多数人只知他“好玩”一面,却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曾在五十年代回到大陆的理想主义者,后来都有过哪些挣扎和幻灭,又是如何在种种动荡中尽量坚守良心的。在”六四“事件发生后,黄永玉选择了前往香港,当时他有过怎样的心情?又创作了哪些如今依然无法在大陆谈论的作品?希望这篇李怡在八九年刊发于《九十年代》的人物报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位刚刚离开我们的前辈。

书评 |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上野千鹤子的理想与现实之重

“所有暴力都是犯罪”,但,存在不使用暴力的人类吗?

对可持续生活的一些思考——分析、反思,以及权衡中的实践

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结束的2021年,我几乎再没有什么机会出去长途旅行,生活似乎毫无波澜,但也不是完全没变化,只是这一次的改变不再那么容易被看到,甚至也许未必容易被理解——我开始去尝试一种被称为“可持续”的生活了,目前为止已经实践了半年多。虽然周围的朋友们没怎么发现,我也几乎不会主...

疫情让我成长 之 学习认识蕨类(二)

昨天才意识到为什么我只是谈一下蕨类,就要被豆瓣审查——原来是因为“孢子”(谐音“包子)触犯了禁忌。更搞笑的是,还看到其他一些人的留言,有因为写”包粽子“被审查的,也有因为写“如何处理蚊虫叮包”被审查的…… 如果不是反复被审查提醒,我们恐怕都意识不到周围还有这么多“bao zi”,...

疫情让我成长 之 学习认识蕨类(一)

被疫情耽搁了太多事,恍然间已经都夏至了。作为一个没有健康码的人,没办法出门旅行,只能苦中作乐在身边找些寄托。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记录自己为了熬过疫情而发展出来的那些奇怪日常行为。其实在豆瓣发过好多了,不过也许还是在这边也记录一下,以避免像这条一样刚发完却又被审核。

书评 | 《锥子》:“后浪”是注定的,但“刺头”不是

《锥子》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39496/之前只是看了一下简介,就很确定这部漫画非常吸引我,但没想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在刚刚开始读时就已经出现了。“锥子”,我不清楚这个词在韩语中是否还有什么深意,但是在开篇时读到主角李秀仁对父...

在泉州 | 清源山的一日,自然与历史

决定继续写博客了。平日一些见闻感想常随手发在豆瓣广播,虽然因此有更多机会跟友邻即时交流,但很快就会被淹没在timeline深处,而博客虽然写了基本没什么人看,隔久一些自己回头翻翻,倒是会更清晰地感觉到时间并未完全虚度。更不用说还不会被审核、被禁止回应、被删除。

一种平凡的家族史:太爷“三先生”

早晨醒来看到友邻转发孔网这则公告,提到与德国同事聊当年查抄禁书的事,据说德国没有那么严,只要不摆在客厅,一般不会被查出来。如果放在储藏室里还被查到,除非是被举报。于是想起我太爷的事来 大学时有一天,我爸忽然说:“还以为你小时候也就着迷看那么几年书,没想到现在还是那样。

习惯与庆典:泉港沙格村的端午龙舟赛

2019年6月8日,距离2018年11月4日的泉港东港石化碳九泄露事故已过去了半年多,媒体的报道早已平息。作为紧邻事故发生地肖厝海域而受影响的村庄之一,沙格村今年的端午节热闹如常。这是一年一度沙格村龙舟赛总决赛的日子。据说,沙格赛龙舟的传统始自明朝,堪称周边地区最盛大的端午庆典,...

审美归属与民族主义

看到有人在评论日本陶瓷时又拿中国来对比,细想了一下,其实小时候最初见到让我着迷的瓷器,还是在日本读书的舅舅带回来的,反而不是中国货。至今不懂那些是什么窑,只记得釉色好迷人,在我根本没有博物馆可逛的童年青少年时期,那是我能接触到的最美的东西之一,虽然也昂贵到只能看着它们摆在姥爷家的书架上,想碰又怕挨骂,一种遥远脆弱的美。...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