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漫步
书海漫步

寻找隐喻

未来十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下一个十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飞行汽车将在2022年开始运营,预计到2040年,整个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的市场价值将会达到10万亿元。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汽车真的要来了。

埃隆·马斯克的星际飞船火箭已经实现首次试飞,如果一切正常,未来会以每小时3万千米的速度搭载人类交通出行。届时,人们花39分钟,便可以从纽约到上海。

2020年,已经有几十种手术机器人正在推向市场,3D打印器官技术预计将在2023年正式推出。未来与手术相关的医疗费用会大大降低,而且在诊断、器官移植、微创手术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突破。

《未来呼啸而来》为我们描绘了众多“科幻”场景,只是作者在书中言之凿凿的表示,这一切都不是梦,它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快的来到我们的生活。

在我们的印象中,新技术发展像蜗牛一样,好多技术,像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概念全世界说好多年了,但是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也没感受到什么太大改变。

这些黑科技真的能实现吗?它的依据是什么?《未来呼啸而来》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感觉科技发展慢,是因为之前很多技术还处在欺骗性阶段,它对人生活的改变不是马上产生效用。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达到刚开始宣传的水准。但是这些技术一旦积蓄力量跨入颠覆性阶段,就会彻底改变现有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这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

而现在恰巧已经到了新技术爆炸的前夕。这是因为技术爆炸依赖一个逻辑,叫“技术融合”,就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新产品,本质上都不是单一的技术支撑,而是许多技术融合在一起产生的。而现在这个时代,催生技术融合的各种条件都已经具备。

比如,药物开发的速度之所以正在不断加快,不仅是因为生物技术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还因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材料科学等技术也在向这个领域靠拢。换句话说,技术演化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加法题,而是一道道乘法题。

许多独立发展的技术不是小步迭代,而是越跑越快,最终它们汇聚到一起,突然发生了爆炸。比如说光有电没啥用,电和灯泡联系在一起,点亮了全世界的夜晚。比如说光有柴油没用,柴油和引擎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汽车。

未来十年,因为技术融合,将会产生许多根本性的突破和改变世界的惊喜。简单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技术的融合是怎么一回事了。

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读取你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声调、头部动作、说话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情感计算”。这是一种被称为“教授机器理解和模拟人类情感的科学”,处于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交叉的新领域,结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传感器等技术的融合。

再譬如飞行汽车,得电动垂直起降,就是直升机的pro版。不需要跑道,直飞直落,设想的最短飞行距离是40千米,另外,必须保证它能搭载1名飞行员和4名乘客,用超过240千米的时速,连续飞行3个小时以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得安全、低噪声和价格便宜。

但是,要想满足这些要求,最大的难点就在飞机的旋翼上。传统的直升机通常需要使用一个巨大的旋翼来产生向上的升力,所以这会导致两个最直接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噪声大,这个声音恰恰处在那种让人类感到不适的频率上。第二个问题是不安全,如果仅有的一个旋翼失灵,直升机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坠地。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可以把直升机顶上的单旋翼换成一排带有风扇的多旋翼系统,噪声小,而且万一其中一个坏了,也不影响直升机安全着陆。

解决方案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要想实现这个多旋翼系统,又会面临重重挑战。首先,多旋翼系统相较于单旋翼来说,要做的风洞实验太复杂了,必须靠机器学习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进行飞行的模拟。

其次,多旋翼系统要想飞起来,必须足够轻,又能产生向上足够的升力。因此一方面,得生产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复杂的金属合金,保证机身的轻盈。另一方面,得把原先的汽油引擎换成锂离子电池,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到95%,并保证更长的续航里程。

到这,能不能飞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飞行过程中,还会遇到操作的问题。以前是只需要调整一个发动机,飞行员完全可以进行操控。但是现在每隔一微秒就要调整十几个发动机,对飞行员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因此必须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计算处理数据,操控多个发动机。

到最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能否规模化生产还是一个大难关。只有实现量产,价格降下来,才能发挥飞行汽车的商业用途。因此必须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任意大小的马达和旋翼,进行快速组装。

这就是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后产生的剧变。

只有你在某个特殊的时机集齐了十张卡,它才能发挥出召唤神龙的威力。而且,技术融合后还会产生额外的效应,反过来加速融合的过程,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未来呼啸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